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有關專家認為,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糧食安全挑戰,我國應加快推進轉基因糧食作物的產業化,以緩解愈來愈突出的“糧食饑渴”。
全球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25個、品種12個、種植面積1.25億公頃
產生于上個世紀80年代的轉基因技術是把一種生物品種自身沒有的基因通過特殊操作轉入到這個生物體內以產生這種基因所編碼的蛋白質產品,改變物種的生物特性,已達到增加作物產量和提高其品質的目的。
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ISAAA)日前發布的全球轉基因作物育種產業化發展的*新統計資料顯示:2008年全球商業化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已增至25個,另有30個國家批準轉基因產品進口或進行試驗,涉及玉米、大豆、棉花等12種作物,總種植面積已達1.25億公頃,較產業化初始的152 0173 3840年增長了74倍,12年間累計種植面積已超過8億公頃。
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介紹說,經過20多年的努力,我國已初步形成了從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到產品開發的轉基因作物育種技術體系。以抗蟲棉為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轉基因抗蟲棉的研究開發是我國獨立發展農業轉基因技術,打破跨國公司壟斷的范例。據不完全統計,抗蟲棉研發的10多年間,國家總共投入約30億元人民幣。截至2007年底,獲審定的抗蟲棉品種155個,推廣應用面積達380萬公頃,減少化學農藥用量約80余萬噸,棉農增產增收累計超過300億元。
我國未及時研發轉基因大豆教訓深刻,國內大豆產品加工已為跨國公司所主宰
據了解,自從上世紀我國允許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種植以來,我國政府的態度和行動一直比較謹慎,迄今為止,只批準了轉基因棉花、番茄、甜椒、矮牽牛花、楊樹和木瓜,但尚未批準任何主糧轉基因作物。到目前為止,只有轉基因棉花這一種作物被廣泛種植,而在水稻、玉米和大豆等其他轉基因作物的商業化方面,中國一直裹足不前。
黃大昉表示,在轉基因大豆的研發和國內外糧油市場的競爭中,我國其實有著十分深刻的教訓。
他說,中國是大豆種植的起源國,一度也是世界大豆生產大國和出口大國,但是,由于多年對大豆科研和生產缺乏扶植,特別是近年來對轉基因大豆發展的忽視,導致我國大豆技術水平和生產能力嚴重滑坡,年產量僅1000多萬噸,無法適應國內對食用油和飼料產品迅速增長的需求。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