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8 來源:互聯網
??? 轉基因,從字面上不難理解,指的就是基因的轉移。實際上,轉基因有廣義和特定的兩種含義。廣義的轉基因就是泛指生物間基因轉移。自然界中物種間的天然雜交和自然選擇、農業生產中常用的雜交育種,都發生了基因的重新組合,都經過了轉基因。例如,我們現在種植的絕大部分作物、吃的幾乎所有的食品,并不是自然進化而生的野生品種,而是經過千百年的人工選育,就是轉移基因所創造的新物種或新品種。從這種意義上講,轉基因與生物進化和遺傳改良相隨,古已有之,并不新奇。
人們現在常說的轉基因卻有特定的含義,它專指利用現代基因工程(又稱遺傳工程)技術,將人們期望的目標基因,經人工分離和遺傳修飾,重新導入生物體的基因組中,從而能夠改善生物體原有性狀或賦予其新的優良性狀。利用上述手段獲得的生物就是轉基因生物,國際上普遍稱作“遺傳修飾生物”(GMO)。我國現已習用“轉基因”一詞,其實后一種表述比前者更為貼切,更有針對性。
轉基因技術自上世紀70年代問世后便成為現代生物技術的核心,引發了包括農業在內的生命科學領域的深刻技術革 命。以農作物為例,轉基因育種突破了傳統方法難以解決的遺傳障礙,能夠更有效地改造作物的遺傳特性,從而培育出更加高產、優質、多抗、高效的新品種;能夠降低農藥、化肥使用,更好地保護生態環境;能夠緩解資源約束、拓展農業功能、進一步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我國是人口大國,解決13億人口吃飯始終是頭等大事。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中,要想突破耕地、水、能源等資源約束,保障農產品(13.24,0.05,0.38%)長期有效供給,歸根結底要靠科技創新及其應用。因此,抓住轉基因技術發展機遇,推進現代農業科技革 命,就成為確保國家糧食安全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是提升農業科技和產業國際競爭力的重要途徑。
從全球范圍來看,轉基因作物自152 0173 3840年實現產業化以來始終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據國際農業生物技術應用服務組織整年發布的統計資料,2010年全球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已達到了1.48億公頃(折合22.2億畝,是我國耕地面積的1.2倍),是152 0173 3840年應用面積的87倍,創造了近代農業科技發展的奇跡。目前已有涉及抗病蟲、抗除草劑、品質改良等13類目標性狀、24種轉基因作物在世界各地田間種植或投放市場銷售。全世界81%的大豆、64%的棉花、29%的玉米、23%的油菜都是轉基因品種。大面積種植轉基因作物的國家有美國、巴西、阿根廷、印度、加拿大、中國等29個,其中也包括8個歐盟成員國;另有30多個國家和地區雖未正式批準商業化種植,但允許轉基因產品進口用作飼料和食品加工。
另據不完全統計,152 0173 3840—2009年,全球因種植轉基因作物創造了650億美元的經濟效益(其中增產優質占56%,節約工本占44%)、增加或挽回產量損失2.29億噸、減少農藥用量39.3萬噸。發展中國家1440萬農戶因種植轉基因作物而增加收益和擺脫貧困。由于效益顯著,許多發展中國家急起直追,大力推進轉基因產品的開發和應用。自2009年起,發展中國家轉基因作物種植面積增長速度已超過發達國家。
我國轉基因研究已有20多年的發展和積累,現已初步建成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包括基因克隆、遺傳轉化、品種選育、安全評價、產品開發、應用推廣等各環節在內的比較完整的轉基因育種創新和產業發展體系。雖然研究開發的整體實力同發達國家還有較大差距,但已擁有一批抗病蟲、抗除草劑、優質、抗旱等基因的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取得了轉基因抗蟲棉花、抗蟲水稻、植酸酶玉米等一批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成果,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與優勢。如我國獨立研制的抗蟲棉,推廣12年來創造了超過330億元的經濟效益,對促進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發揮了巨大作用。
經過20多年的發展,轉基因育種巨大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已在國內外進一步顯現,其推廣應用速度之快更令世人矚目。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增長是在時起時伏的“安全”的爭議中取得的,更說明轉基因技術的強大生命力;轉基因已是大勢所趨,成為農業科技發展的必然。可以預見,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轉基因產品不僅為廣大農民所歡迎,也將為更多的消費者所接受,轉基因育種的前景將更加廣闊。(作者為中國農業科學院生物技術研究所研究員:黃大昉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