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重慶市關于推動蠶桑
各區縣(自治縣)、兩江新區、重慶高新區、萬盛經開區商務、科學技術、經濟信息、農業農村、文化和旅游、市場監管、林業、
為深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意見》以及工信部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行動計劃(2021-2025年)》(工信部聯消費〔2020〕152 0173 3840號)等文件精神,著力推進重慶蠶桑絲綢產業高質量發展,全面助力鄉村振興,現提出如下意見。
一、總體要求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深入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重慶提出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大力推進蠶桑絲綢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創新驅動發展新動能,探索產業
(二)基本原則
堅持市場主導、統籌發展。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培育和提升產品競爭優勢。以產業規劃為牽引,加強統籌協調,強化政策支撐,優化資源配置,穩步推進產業發展。
堅持龍頭帶動、集聚發展。承接東部
堅持創新驅動、融合發展。著力補齊弱項短板,打通難點堵點,推動實現技術創新、模式創新、應用創新。積*完善產業鏈、提升價值鏈,加快推進蠶桑絲綢產業與經濟社會融合發展。
堅持三產協調、聯動發展。充分利用產業“接二連三”的特點,深化“三產”協同、企業融通合作,實現“農林工貿文旅”聯動發展。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規模化標準化優質高產桑園達到40萬畝以上,優質繭產量2萬噸以上,蠶桑絲綢產業實現綜合產值50億元以上。推動形成一批智能化數字化綠色化精深加工企業,繅絲綜合能耗降低50%以上,勞動生產率提高30%以上;蠶桑絲綢產業上下游協同發展,資源綜合利用水平顯著提高,行業科技水平和創新能力大幅提升,品牌和文化影響力持續增強;蠶桑智能裝備、人工飼料育等新技術達到國內**水平,推動我市成為全國優質繭絲綢主產地、智能蠶桑設備研發主陣地、蠶桑資源綜合利用示范地,形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蠶桑絲綢產業體系。
三、重點任務
(一)聚焦鄉村振興,引導蠶桑產業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發展。
1.完善桑蠶良種繁育體系。按照產、學、研相結合和育、繁、推一體化的現代種業發展模式,建立科研機構與桑蠶種業龍頭企業協作攻關體系,開展家蠶、桑樹遺傳資源保護、評價、篩選、創制、改良和品種選育系統研究,推動桑蠶良種創制和選育基地、桑蠶種質資源庫、桑蠶原種場、蠶種冷藏孵化中心、蠶種質量檢驗檢疫中心建設,著力培育適宜重慶山地特色氣候的優質蠶品種和高產耐伐桑品種。按照標準化、規模化要求,初步建成年產10萬張以上的現代化蠶種場2個、現代化桑品種繁育基地1個,穩步提升桑蠶種業規模和供種質量。
2.建設規模化集約化蠶桑基地。按照統一規劃、合理布局、相對集中、配套開發的原則,以渝東北、渝東南優勢蠶桑產業帶和渝西地區蠶桑基地鎮為重點,集聚要素集中連片打造10萬畝以上的蠶桑主產區(縣)2個、5000畝以上蠶桑種養大鎮20個、500畝以上示范基地30個;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種養、高水平管理、高效益產出、生態化建設要求,培育年產鮮繭5000噸以上基地區縣2個、年產鮮繭1000噸以上基地區縣5個。在基地建設中,堅持良種、良法、良制、良田、良機等“五良”融合和路、水、電、天然氣、網絡等“五網”配套要求,強化蠶桑基礎設施建設;把桑園標準化建設納入高標準農田建設范疇,著力推進“宜機化”改造,加快桑園高效植保與耕種收環節機械化集成配套,推廣應用適合機械化作業、輕簡化栽培的桑品種,探索全程機械化作業,實現豐產豐收;就近建設標準催青室、小蠶共育室、大蠶房、蠶沙無害化處理等設施,配套建設標準化收烘站;全面推廣小蠶共育、大蠶集中飼養、滾動多批飼育、方格簇自動上簇、儀評定級等主體技術,因地制宜推廣優質高產新品種和省力高效新機具,示范推廣智能化養蠶系統,實現工廠化飼育,做到省力高效。
3.培育新型經營主體。鼓勵蠶桑龍頭企業圍繞產業鏈建設重點,加強技術攻關、標準制定和新技術新裝備示范應用,發展穩定的原料基地,推進精細生產、深度加工和系列開發,健全蠶繭營銷網絡。指導蠶桑專業合作社在提供農資購買、信息技術、病蟲害防控、生產管理等專業化服務的同時,積*向農機服務、桑園托管、蠶房托管、蠶繭加工、產品銷售等環節延伸。推動小蠶共育戶結合小蠶市場化供應需求,不斷加強生產條件和生產設施建設,全面推廣共育室自動化環境控制和機械化智能化共育設備,增強小蠶市場化供應能力。引導家庭農場和規模種養戶充分利用現行土地政策,集中流轉土地經營權,開展適度規模經營,從事標準化生產,提升生產管理水平和聯農帶農能力。
4.探索推廣產業發展新模式。支持社會資本積*參與產業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推動種桑養蠶產業化發展。充分利用工商企業技術、
(二)聚焦絲綢加工,引導產業智能綠色融通集聚發展。
5.推進絲綢產業穩鏈強鏈補鏈。搶抓魯渝協作和東綢西移機遇,積*承接東部地區蠶桑絲綢產業轉移,引進符合國家產業政策的捻絲、絹紡、真絲真織、絲綢終端產品等重點生產企業,豐富產業各端環節;支持區縣、企業與重點區域建立印染資源共享機制,補齊產業鏈短板,增強產業整體競爭力。推動絲綢
6.促進大中小企業融通發展。充分發揮大型絲綢企業**作用,形成基于創新鏈共享、供應鏈協同、數據鏈聯動、產業鏈協作的大中小企業融合發展產業生態。支持絲綢龍頭企業農工貿一體化、平臺化運營,提高中小企業專業化水平和協作能力。支持重點骨干企業不斷開發織綢、服裝、床上用品等
7.推動絲綢企業數字化轉型。支持現有絲綢生產企業實施智能化改造,推廣數碼噴墨印花、染化料自動配送、在線監控、功能性
(三)聚焦資源優勢,探索拓展產業多元化發展空間。
8.推動桑蠶資源利用產業化。因地制宜發展“桑+糧”“桑+豬”“桑+果”“桑+茶”“桑+菌”等種養循環經濟,全面提升蠶桑資源利用率和綜合效益。加速桑葉、桑果、桑枝條開發利用,培育一批食品、茶、飲料、酒、食用菌、飼料等領域的加工企業,推動桑葉面、桑葉茶、桑甚酵素、桑果酒、桑枝食用菌、畜牧飼料、蠶沙復合肥、桑枝生物燃料等走向市場。努力提升蠶蛹油脂、蛋白質及活性肽、蠶繭絲素絲膠、蠶沙葉綠素、蠶蛹抗菌肽的提取和利用水平,推動蛹油、蛹蛋白、蠶絲蛋白水解物等原料開發和應用,開發蠶絲面膜、蠶絲蛋白化妝品、蠶絲氨基酸等產品,培育壯大相關企業,形成具有明顯競爭新興產業。
9.加強蠶桑絲綢品牌建設。以市場為導向,創新為動力,企業為主體,開展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行動。鼓勵優質繭主產區申報桑蠶繭農產品地理標志、蠶桑絲綢地理標志和農產品優勢主產區等標志品牌,做強重慶優質繭品牌。鼓勵絲綢企業申請中國絲綢協會高檔絲綢標志,參與品牌創建和品牌認定,提升企業產品競爭力和品牌影響力。鼓勵企業加大研發設計投入,提升絲綢產品原創設計能力,提升品牌設計創意水平。支持主產區縣定期舉辦、承辦和參加各類展會和相關賽事,激活創新要素和創新生態,提升絲綢產品創新水平。
10.傳承弘揚傳統絲綢文化。支持有條件的區縣和企業開展商旅文融合發展,建設蠶桑絲綢博物館、蠶桑絲綢博覽園、蠶桑絲綢文化小鎮和科普中心(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代表性的絲綢文化旅游景點,促進蠶桑絲綢產品消費。加強絲綢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積*開展巴渝絲綢非遺和絲綢文化傳承隊伍培育工作,推動亂針銹、蠶絲畫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積*推動蠶桑絲綢與生物工程、大健康產業、衛生醫藥產業、生態環境保護、科學普及與教育事業等的跨界發展和無界融合,激活發展新動能。
(四)聚焦科技賦能,持續增強產業
11.加快蠶桑生產機械裝備研發。將蠶桑生產機械裝備研發納入農機發展重點范疇,圍繞桑樹種植、桑園管理、桑葉采摘、蠶種制育、智能養蠶、蠶繭收烘等環節,引導科研制造單位加強關鍵技術裝備研發,開發省力蠶桑機械和智能化裝備,開展示范應用。
12.加快人工飼料飼育技術研究。支持科研機構和龍頭企業開展低成本人工飼料配方研發,人工飼料桑品種和蠶品種選育。支持人工飼料加工廠建設,開展人工飼料規模化生產和銷售。支持人工飼料養蠶車間建設,開發環境控制、生產管理、飼料生產及投放、病蟲害防治等自動化和智能化裝備,制定相關技術標準,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品質。支持人工飼料工廠化養蠶試點示范和人工飼料小蠶共育車間建設,探索全齡飼料工廠化養蠶模式,推進傳統養蠶模式創新變革。
13.加快繅絲織綢工業裝備研發。組織科研機構、機械及電氣控制企業與制絲企業聯合攻關,推動繅絲關鍵設備、機器選繭、智能煮繭、蠶繭快速綜合檢測與
14.完善蠶桑絲綢技術創新體系。推動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數字科技企業與蠶桑絲綢產業跨界融合,支持區縣、企業利用區塊鏈、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科技手段為蠶桑絲綢產業賦能,通過區塊鏈、雙鏈金融科技的深度應用,實現蠶桑絲綢產業數字化。建立完善科技成果中試孵化、示范推廣體系,支持新產品新技術新裝備示范應用。支持產學研用融合發展,建設智能蠶桑科研基地和高端蠶絲應用研究院,支持市蠶業科學技術研究院在主產區(縣)建設分支機構,市蠶桑產業技術體系創新團隊在主產區(縣)建設科研試驗示范站(點),引導科技人才、創新團隊等向園區集聚、向基地集中、向企業深入,賦能蠶桑產業發展。
(五)聚焦雙城經濟,促進川渝蠶桑絲綢產業深度協作。
15.共同打造渝南綿蠶桑產業帶。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為契機,全面推動黔江、涪陵、武隆、奉節、合川、江津、潼南、大足、云陽、巫溪等重點區(縣)蠶桑絲綢產業提檔升級,深化與四川南充、綿陽、宜賓等主產區的產業合作,共同建設西部桑蠶種質資源保護基地、優質蠶種生產供應調節基地、優質繭絲生產基地和蠶桑資源產業化開發示范基地。與四川共同推進蠶桑絲綢要素市場建設,合作開展刺繡、織錦等技藝大賽、技術交流研討活動和專業展會,開發“蠶絲嫘祖”“蜀錦”“蜀繡”“中國綢都”“絲綢源點”“渝派女裝”等蠶桑絲綢文化產品,推動同根同源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實現資源優勢互補。
16.探索建立蠶桑絲綢科技創新聯盟。有效整合兩地科技資源和創新力量,探索建立成渝雙城經濟圈蠶桑絲綢科技創新聯盟,深入開展科研合作,合力開展蠶桑、桑茶產業技術研發,協同推進蠶桑絲綢智能裝備、全齡人工蠶飼料研發,大力推廣完善智慧蠶桑養殖系統,推動全齡人工飼料養蠶技術產業化發展,共同完善絲綢精煉、印染等加工環節短板,為川渝繭蠶桑絲綢行業協同發展提供強力支撐。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組織領導。建立市、區(縣)聯動和市級部門協作聯席會議機制,加強全市產業發展協調統籌。各級主管部門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推動,積*爭取本級黨委、政府支持,統籌推進工作落實,確保目標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全面助力鄉村振興。
(二)強化政策協同。建立健全市區(縣)兩級投入機制,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引導和帶動作用,整合利用涉農、涉林、工業、科技、幫扶、鄉村振興、魯渝協作等資金資源,共同推進產業發展。加強與金融機構合作,創新投融資模式,有序引導金融和社會資本加大投入力度,為蠶桑產業注入強大動力。加大生產條件建設政策支持力度,將蠶桑生產機械裝備納入農機補貼目錄,落實設施用地、建設用地、生產用電、農機購置補貼等相關政策,形成發展合力。
(三)強化服務支撐。優化和健全蠶桑產業技術體系機構設置和功能,建立產業技術公共服務平臺,提升產業發展指導能力和行業發展**作用。加強質量基礎設施建設,拓展服務領域,暢通政策咨詢、信息服務、技術服務、評價鑒定、資源配置、信貸金融和人才培訓等方面服務渠道,完善蠶種檢測監測制度,規范蠶繭收烘秩序,構建強勁迅捷的行業發展服務支撐體系。
?
?
重慶市商務委員會????????????重慶市科學技術局
重慶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重慶市農業農村委員會
重慶市文化和旅游發展委員會????重慶市市場監督管理局
重慶市林業局??????????????重慶市知識產權局
2021年8月25日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