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產業既是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的重要依托,又是**高
2019年,黔江區標準桑園面積7.3萬余畝,蠶農售繭收入1.126億元;到今年,黔江桑園面積已發展至8.3萬余畝,蠶農售繭收入將達到1.17億元。
作為重慶*大的蠶桑產業基地區縣,今年,在克服疫情以及氣候帶來影響的同時,黔江蠶繭產量繼續穩坐**的寶座,取得這樣的成績實屬不易,這已經是黔江連續10年在桑園規模和桑蠶繭產量保持全市區縣**地位。
今年4月,黔江還一舉摘得“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國字號招牌。10月,黔江桑蠶繭再次上榜“中國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持續擦亮黔江蠶桑產業這塊對外交流的名片。
如何做到讓傳統產業煥發新的活力,**蠶桑產業高質量可持續發展,黔江自有錦囊妙計。
科技興蠶,精選品種是關鍵
金秋十月,是收獲的季節。
在黔江區金溪鎮、濯水鎮等地,晚秋桑蠶繭先后迎來開秤收購的季節。一筐一筐的蠶繭上秤后不斷攀升的數字,證明今年產繭收入又將是一筆可觀的數據。
“雖然受到連續低溫陰雨帶來的影響,但平均收購價格仍達到39元-43元/千克之間,通過穩定蠶繭收購價格、開展蠶繭
黔江蠶繭,外觀上色澤均勻、繭色潔白、繭形勻整,繭衣蓬松,經過檢測,蠶繭質量穩定在**級到6A級,可以說既有顏值又有內涵。
“晚秋這一季,濯水鎮預計收繭1100余擔,產值152 0173 3840余萬元,全年收繭5000擔以上,產值近900萬元。”看著蠶農喜迎豐收,黔江區濯水鎮副鎮長楊昶比他們還開心。
如何實現高產質優?楊昶拿起一顆潔白渾圓的蠶繭向記者展示,這當然離不開“良種良法”。
近年來,黔江實施優質桑蠶繭生產標準化示范區建設,經過對比實驗,不同季節、不同地方選擇了更為適合推廣的桑、蠶品種,這一點很關鍵。
如引進種植的桑樹品種“強桑3號”“強桑5號”與推廣的“強桑1號”開展對比試驗,同時開展桑園隔年春伐法試驗,提高桑葉產量50%以上;引進的雄蠶、錦繡×瀟湘、兩廣2號等蠶品種開展對比試驗,吐絲和結繭在質量上更上一層樓。
通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出了一條適合黔江蠶桑產業發展的“六化五配套”科技興蠶技術路線和發展路線,生產的蠶繭質量上乘。2011年12月,黔江“武陵山桑蠶繭”商標被評為重慶市**商標,2019年黔江桑蠶繭、桑蠶絲獲得有機產品認證,“武陵山”優質蠶繭、桑蠶絲品牌享譽市內外。目前黔江桑蠶繭正積*申報“國家地理標志”和“中國蠶桑之鄉。
生態立業,石旮旯重獲生機
蠶桑產業,不僅是黔江一大支柱產業,更成為老百姓家門口的“綠色財富”,對于濯水鎮、阿蓬江來講,栽桑養蠶更是生態修復的“明星產業”。
在濯水雙龍村,一列列桑樹排兵布陣般把根須牢牢地扎進巨大凸起的石頭之間,淺薄的土層上奇跡般重新煥發出蓬勃的生機,實在很難與10多年前那片撂荒地作對比。
黔江區屬于典型的山地喀斯特,是全國首批100個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縣之一,其中石漠化土地面積就多達3萬多公頃,石漠化耕地占石漠化面積的52.22%。
“我們在實踐中發現桑樹在石漠化地里存活率高,桑樹發達的根系能堵住巖縫,保持水土,于是將石漠化治理與蠶桑產業發展相結合。”徐兵向記者介紹,多年來黔江將桑樹治理生態的功能放在*重要的位置,與西南大學合作已建立重慶市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正在積*創建黔江國家荒漠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研究站。
經過10多年的發展,黔江蠶桑治理石漠化終于向生態要來了效益,全區石漠化地里的桑樹逐漸成林,土地的基巖裸露度由原來的60%以上降至30%以下。
“以前地理種點玉米、洋芋傳統農作物,自然不能和經濟作物相比,僅僅養蠶每年就能獲得3萬元的收入。”雙龍村村民陶素瓊告訴記者。
曾經的“石旮旯”不再是制約當地農業發展的“攔路虎”,反而成為一片生態沃土,濯水鎮雙龍村、金溪鎮長春村等受土地石漠化影響較大的地區單位面積收入由原來不足1000元提升到養蠶收入2500元,成為黔江生態治理的樣板間,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寶貴的經驗,成功吸引四川、云南、湖南等省相關區、縣來黔江考察,借鑒發展模式。
蠶桑產業的發展勢頭,還吸引一大批務工人員回鄉創業。
新華鄉大田村1組村民王軍,2016年返鄉創業選擇栽桑養蠶,4年來從*初的打工仔成長為一個優秀的蠶桑養殖戶,規模從100畝發展到去年的220畝,收益也從2016年6萬元增長至20余萬元,同時,還帶動農戶40余戶實現增收。
多元發展,蠶桑正破繭成蝶
要真正**產業高質量發展,僅助農增收遠遠不夠,于是黔江蠶桑產業發展向著延伸產業鏈、多元發展大踏步邁進。
除了傳統的栽桑養蠶,一方面發展起
10月24日,記者在雙河絲綢公司看到,場內上千緒自動繅絲生產線正開足馬力生產。“我們4月新增2400緒繅絲設備,目前有4800緒自動繅絲規模,將達到300噸白廠絲生產能力,工業產值可達1.5億。”黔江雙河絲綢公司負責人范躍峰介紹。
通過深加工,一批批白廠絲從黔江遠銷上海、江蘇、浙江等地,部分還
而這只是黔江蠶桑多元發展的一個縮影。
2019年,黔江還通過招商引進了山東省日照市海通繭絲綢集團公司入駐,成立重慶海通絲綢有限公司發展蠶桑基地和絲綢深加工,繼續延伸產業鏈,加快推進繭絲綢產業發展。
目前,蠶桑產業已經形成了集栽桑、養蠶、繅絲、織綢及深加工于一體較為完備的產業發展鏈條,繭絲綢工業發展初具規模,2019年產業鏈產值5億元左右。
除了生產繭絲綢及其制品,以桑食品、桑藥、桑肥料為主的
譬如由桑葉制作而成的桑葉面、茶葉融合了桑葉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的特點,口味獨特,綠色天然;將桑枝循環利用起來變廢為寶,發展了桑枝食用菌、桑枝顆粒物生物質燃料;另外利用生物技術,生物肥料、桑活性物提取為主的蠶桑多元化利用快速、高效發展,將新增產值1億元人民幣。
“這主要還是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的建設改變了過去人們的發展思路,接下來我們將繼續以國家蠶桑生物產業基地建設為**,以市場為導向,突出增量、提質、延鏈、增效環節,深化生產經營機制改革,加大創新驅動,著力提升一產、主攻二產、強化三產,推進全區蠶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在談到未來黔江蠶桑產業如何繼續保持高質量發展,徐兵表示,希望到“十四五”末,能把蠶桑全產業鏈打造成黔江區的優勢生態產業和重要民生產業,打造具有國際市場競爭力的蠶桑生物龍頭企業,總結提升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蠶桑全產業鏈建設成功經驗。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