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今年**季度,風光不再的紡織業(yè),轉移銷售市場和轉變生產品種開啟了艱難的破冰之路。
很難有人想得到,一向有“金三銀四紅五月”之說的紡織服裝業(yè),今年竟然風光不再。
“清明節(jié)前做完手上的這點訂單,就回老家休假去了,估計得幾個月后才能回來復工。”做服裝加工十幾年的張凱對記者說道,受疫情的影響,今年各個行業(yè)都將度日如年,紡織業(yè)也不會例外,現在面對的不僅是沒有新訂單,還有退單潮的到來,給企業(yè)的運營雪上加霜。
據海關總署的數據顯示,2020年一季度,我國紡織品服裝累計
等不了的黃金期
“服裝行業(yè)具有很強的季節(jié)性,疫情給紡織服裝行業(yè)帶來的影響相當大,而且是一系列的連鎖反應。”張凱說,國外疫情的暴發(fā),導致貨運減少甚至停運,貨物運出去的時間延長。等到貨物過去了,已經過了銷售的黃金期。現金流受到影響,“貨物出不去,訂單減少,導致貨款到位比較慢,會對公司現金流產生影響,進而傳導到上游企業(yè)”。
2001年,張凱從部隊退伍后,進入一家服裝廠上班,勤奮、聰明的他很快就掌握了相關技能,與國外的經銷商也保持了良好的關系,在2004年便“另起爐灶”,抓住了幾次機遇,這十幾年來服裝生意做得風生水起,積累了一定的財富,工廠也幾度擴張,不但在廣州白馬服裝批發(fā)城有辦公室,還在白云區(qū)、佛山里水設有工廠,服裝出口遍及全世界。
在服裝行業(yè)辛苦耕耘了近二十年的張凱,在面對此次****的疫情打擊時,也顯得有些束手無策。“我們工廠生產出來的服裝很大一部分都是出口到非洲各國,但現在疫情在非洲擴散,哪里還能有銷量?加上現在出口政策的約束,外銷的路子幾乎走不通了。”張凱對未來工廠的經營很悲觀。
服裝行業(yè)的季節(jié)性很明顯,春夏秋東各個季節(jié)的衣服都有比較明顯的變化,按照服裝業(yè)的生產周期,目前大部分企業(yè)已完成了春夏裝的生產。而2、3月線下零售業(yè)受疫情影響幾乎停擺,造成大量貨品滯銷。根據目前的疫情發(fā)展狀況,今年國內服裝企業(yè)幾乎都要面臨上半年收入低、下半年貨又不夠賣的混亂情況。
3月上旬開始,歐美大批服裝店停止對外營業(yè),幾乎所有服裝公司、以服飾為主的百貨公司、服裝
聯合國貿易研究機構表示,2月份中國汽車、手機等關鍵零部件出口預計縮減2%,可能已經造成其他國家或行業(yè)損失500億美元。在該報告分析的13個產業(yè)中,紡織服裝產業(yè)將因此損失超15億美元(約合人民幣104億元)。具體來看,這一產業(yè)中受影響*大的是
中國是紡織服裝產業(yè)紗線、面料、拉鏈、紐扣和其他配件等中間產品的重要供應商。而據國家統(tǒng)計局數據顯示,今年2月,
業(yè)內相關人士表示,海外疫情目前擴散嚴重,且我國紡織服裝主要出口國美國、歐盟及日本均受疫情波及,上述國家占我國服裝出口比例60%左右,預計2020年紡織服裝出口金額同比下降11%左右,其中一、二季度出口金額下滑20%~30%。
4月下旬,記者聯系從事服裝、包類生產的多位企業(yè)負責人,他們都表示目前處于休工或正準備休工狀態(tài)。沒有訂單,沒有原材料,工廠的運轉不得不按下“暫停鍵”。
而國內幾家知名服裝品牌因為疫情門店數量也在大幅縮水。深圳服裝品牌影兒目前在全國有152 0173 3840多家實體店,其半數已暫停營業(yè)(其余半數營收不樂觀);上海服裝品牌Lulualways我愛露露目前在全國有超250家門店,自1月疫情暴發(fā)后,線下幾乎沒有收入;百麗2月份業(yè)績下滑80%;截至2月5日,茵曼的營業(yè)店鋪僅剩50余家,約占全國店鋪的10%。Levi’s近期關閉了中國市場半數門店,預計占集團收入的3%,這將為集團短期增長目標造成負面影響;Nike宣布將暫時關閉中國約半數門店,剩余店面將縮短營業(yè)時間……
事實上,服裝企業(yè)大部分停產,受影響的不僅僅是這些工廠,還有上下游的供應鏈企業(yè),涉及數以百萬計的生產工人。
“2020年估計是很難做了,能不能熬過這一年還得另說。”張凱一臉迷茫。
無奈之舉:轉戰(zhàn)生產
記者在調查中發(fā)現,不少紡織生產企業(yè)紛紛轉戰(zhàn)生產口罩。
早在元宵節(jié)后,一位在汕頭做內衣生產的企業(yè)老板便告訴記者,他們要生產口罩了。“很多人臨時購買幾臺機器都能拉起兩條口罩生產線,做汽車的都做口罩了,我們做紡織的,相比之下,更有條件,為什么不做呢?”該內衣老板說,如今口罩是供不應求,只要生產出來了,就不會有庫存。
也正因為口罩是全球急需品,利潤可觀,因此,口罩生產企業(yè)一夜之間瘋狂四起。中小型服裝加工廠轉型生產口罩有天然優(yōu)勢,現有設備與口罩加工的設備有很多相同的地方,生產線也大體一致。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中小型服裝加工企業(yè)轉型之后以生產民用口罩為主,在滿足自身工廠員工自用之后,將多余產能提供給上下游供應商、經銷商等。轉產口罩的工廠要經過操作的改造:扒掉原有生產線改造成口罩生產車間;生產環(huán)境要將車間做無塵改造。可以看出,其實對于一個小型的服裝加工廠來說,這種改造的程度并不算大。
對于新建生產線的口罩廠來說,他們的平面口罩生產線設備也從年前的20多萬漲到七八十萬甚至逾百萬一條,高漲的生產設備增大了投資者的風險。而對于這些改裝的服裝生產企業(yè),他們*大的風險卻是原材料數十倍的增長價格。在轉產的過程中*大的難題是原料問題,尤其是熔噴布。4月25日,記者從相關內部人士處獲悉,口罩的核心材料熔噴布從平時的2萬元/噸,上漲到60萬元以上/噸,而且還得受相關部門管控。
但也有分析人士指出,盡管中國的口罩產量明顯上升,目前缺口仍較大。華創(chuàng)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表示,中國二、三產業(yè)的
進入四月份以來,國內口罩需求趨于平衡,不再是“一罩難求”,現在大部分口罩生產都是為了出口,然而,國際各地的認證標準各不相同、資質認證周期長,諸多因素決定這些新起的口罩生產廠家未來的路也不一定好走。
無論是張凱還是前述汕頭內衣老板,他們都表示,服裝企業(yè)轉戰(zhàn)口罩生產,實際都是為了延續(xù)企業(yè)生命的無奈之舉。
企業(yè)的自救之路
4月下旬,廣州中大布匹市場周邊有工人陸續(xù)返鄉(xiāng)。“開不了工,沒有收入,要交房租,而廣州現在還是疫區(qū),不如回老家安心一點。”中大紡織商圈是華南地區(qū)*大的服裝面輔料市場,周邊城中村聚集著數十萬以服裝產業(yè)為生的全國各地外來人員,他們剛從老家來到廣州復工還不到一個月,便又開始打道回府。
3月18日,陳鴻華接到本地一家規(guī)模較大的紡織出口企業(yè)的老板的電話,對方希望他能盡快出一份出口企業(yè)調研報告提交給當地政府。陳鴻華是浙江一個區(qū)域性家紡協會的秘書長,接到電話后,他在短短幾天內對會員企業(yè)進行了集中式調研。
調研結果并不樂觀。在其會員企業(yè)中,有一半企業(yè)半數以上訂單被取消;20%的企業(yè)被取消訂單占比在20%—50%之間,40%的企業(yè)訂單被延期。一邊是大量訂單被取消或延遲,一邊是新訂單幾乎為零。陳鴻華告訴記者,家紡企業(yè)主要通過國際性展覽會獲取客戶訂單。而如今這一渠道被疫情暫時阻斷。2020年上半年所有家紡行業(yè)國際性展覽會,都無法按計劃進行。
有紡織行業(yè)內人士建議企業(yè)自救之路:一是轉移銷售市場,二是轉變生產品種。
出口是國內經濟的三駕馬車之一,現在看來,“出口”這一駕馬車難以為繼了,轉內銷是大多數企業(yè)保命的有效途徑之一。2020年春節(jié)后的縣長直播帶貨,抖音直播銷售帶來的巨大流量和銷售額,讓很多人看到新的希望。
直播對于大部分企業(yè)來說,其實是一種沒有辦法的辦法。“面料買賣屬于大宗交易,需要體驗、需要大額支付、需要辦理繁多的手續(xù),線上不能完全實現閉環(huán)交易,至少目前是這樣的。”某業(yè)內人士分析,“我們只把直播當成一種品牌宣傳的手段,作為一種輔助方式存在。”
如果只是按照外貿訂單的方式生產品種,產品并不一定符合國內的審美。因此,就需要重新設計、打樣,生產出符合國人要求的產品。外貿轉內銷,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紹興希源紡織品有限公司主營各類化纖面料,客戶遍布世界各地,公司90%的產品銷量來自于外貿訂單。該企業(yè)負責人表示,在當下的形勢下,很多人自然會想到“出口轉內銷”,這自然是不錯的。但對于外貿企業(yè)來說,外貿產品并不一定符合國內的審美,價格可能也不為國內消費者所接受。還有,內銷市場的“游戲規(guī)則”與外貿市場差別很大。“在傳統(tǒng)外貿中,企業(yè)只要按照合同履約,就能順利推進。而內貿就要復雜得多,包括產品線規(guī)劃、渠道開發(fā)、品牌打造、銷售團隊建設等,而且,企業(yè)做內貿還要承擔庫存風險。”
“作為一個長期以出口非洲為主的外銷企業(yè)來說,要在產品上來一個巨大的轉變,也不是一兩天能就做到的,這需要對市場需求的充分了解、設計師及工人對國內服飾市場的了解,一款成熟的產品出來需要幾個月,而目前是火燒眉毛了。”在張凱看來,即使是從外銷轉內銷,排除企業(yè)自身的難處之外,疫情的影響令大部分國民的收入下降,購買能力也將受影響。“*怕的是國民沒有購買能力。”
除了轉型拓市場外,更多企業(yè)選擇主動收縮產能,減少開支的同時穩(wěn)定工人隊伍。眾多浙江紡織企業(yè)表現出*強的求生欲,充分展現了浙江民營經濟的活力和韌性。動態(tài)調整產能,成為企業(yè)疫情下求生的首要法則。浙江柯橋是我國紡織業(yè)發(fā)達地區(qū),根據市場需求迅速轉型的紡織企業(yè)在柯橋并不少。“眼下企業(yè)遇到了困難,但是每家企業(yè)都在想辦法。”柯橋區(qū)經信局黨組成員王好告訴記者,有些外向型企業(yè)通過調整產品結構,增加通用性強的紡織產品生產比例,因為這樣的產品在疫情過后不愁銷路。
1、檢測行業(yè)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