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10年的光陰,能給人帶來多大改變?多年來,本文作者梅蘭妮·瑞奇(Melanie Rickey)一直在光鮮亮麗的時尚雜志上宣傳“買買買”的購物理念。如今,她卻忙著給自己的衣櫥“瘦身”,選擇以合乎倫理的方式購物,并好好保養自己的衣物。
沉迷買買買魅力,卻沒想過一條牛仔褲只要5英鎊背后的代價
本世紀頭10年,我在時尚周刊《紅秀》(Grazia)工作時,我們的口號是“趁它消失之前買下它!”——換句話說,現在就買,不要等到賣光了再后悔。我們的任務,是讓新聞和鞋子平起平坐。雜志上一頁可能報道的是政治危機,下一頁就可能告訴你這一季*好的牛仔褲是什么,為什么它們比你上一季買的那條更好,還有,為什么不再多買一條呢?
我的工作就是從諸多候選時尚單品中預測出下一個“爆款”——香奈兒(Chanel)會比圣羅蘭(YSL)更火嗎?Topshop是本周的高街品牌**嗎?哪個設計師和哪個連鎖店合作了?哪款包是本季*值得買的?
然而,直到幾年后我才開始了解到,告訴讀者某件單品是“潮”還是“過時”,會產生什么樣的連鎖影響。2013年4月,孟加拉國拉納廣場的一家工廠發生坍塌事故,造成1152 0173 3840人死亡,另有2500名服裝工人受傷,這些工人為包括Monsoon、Primark和Matalan在內的快時尚品牌生產服裝。
如今,那些年的購物過剩行為,帶來了令人憂心的統計數字。英國議會環境審計委員會在2018年披露,英國人的服裝消費速度是歐洲*快的,這并不令人意外。
在2019年,該委員會又披露,英國每年要處理掉100萬噸衣服,其中30萬噸直接進入了垃圾填埋場。
現在,我已經知道快時尚會對地球和服裝工人產生什么影響,我為自己在宣傳快時尚的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而感到很糟糕。
那時候,我們買了又買,我們的讀者們總是買不夠。登上我們頁面的推薦單品經常被搶購一空。有一次,我們雜志展示的一條非常昂貴的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圍巾在英國售罄,讀者們紛紛跳上歐洲之星列車,只為了去巴黎買一條。
我們制造了一次次“爆款包”搶購潮,其中*令人難忘的是2007年安雅·希德瑪芝(Anya Hindmarch)設計的開創性5英鎊布包,上面寫著“我不是塑料袋”。
“簡直賣瘋了,”希德瑪芝說,“瘋得很厲害。在英國,**之內就有8萬人排隊去買這個包!”諷刺的是,希德瑪芝剛剛發布了一款售價595英鎊的塑料包,名為“我就是塑料袋”,由32個回收的500毫升飲料瓶制成。
即便是2008年末的金融危機,也沒能打消人們的時尚欲望。只不過,我們時尚編輯考慮在雜志中加入某項內容時,會問自己:“它是否適合現在?”為了讓更多對價格敏感的讀者也能享受到時尚,我們選擇的方式是分享從Peacocks和Primark等快時尚商店購買的*新款式。在這些地方,服裝的價格簡直“感人”,一條牛仔褲只要5英鎊。
時尚和購物(無論是網購、實體店還是如今的Instagram)都會讓人產生上癮的多巴胺,我們沉迷其中,幾乎沒有考慮過全球供應鏈的問題,也沒想過為什么原本至少需要25英鎊的東西卻只要5英鎊就能買到。
人們每年購買約800億件衣服
全球經濟衰退讓高奢設計師和高街品牌的聯名合作進入輝煌時期。比如,H&M的聯名合作對象包括2012年的浪凡(Lanvin)、2011年的范思哲(Versace)、2012年的馬爾尼(Marni)和馬吉拉時裝屋(Maison Margiela)。Topshop為我們帶來了克里斯多夫·凱恩(Christopher Kane)和凱特·莫斯(KateMoss)的合作款。和許多人一樣,我排隊買了一大堆衣服,其中很多都放在衣柜里,要么只穿過一次,要么已經忘記了。
在時尚對環境的影響方面,統計數字更是讓人目不暇接。據悉,紡織業是世界上第二大水污染行業。根據聯合國環境規劃署2018年的一份報告,時裝業產生的廢水占全球總量的20%,碳排放占全球總量的10%,比所有國際航班和海運產生的碳排放都要多。皮革制品就更不用說了,鞣制皮革所用的化學品通常有毒,為了放牧牛、綿羊和山羊(用于生產羊絨),人們不斷砍伐森林。常用的人造布料聚酯纖維是用原油制成的。
這些問題并不會消失:在全球范圍內,人們每年購買約800億件衣服,預計未來10年這一數字還將增長63%。
不過,我一直無法釋懷的是廢物及資源行動組織的統計數字:據估計,英國家庭中共有價值300億英鎊的衣服無人問津,買回來后就沒有被穿過。
時尚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實在太大,而且是全球性的,沒有立竿見影的解決辦法。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態度也有很大分歧,有的人深入思考這個問題,審視自己的服裝選擇;有的人則因為感受紛雜而舉手投降,他們不知道該如何改變自己的購買習慣,也不知道該從哪里開始。一條普通牛仔褲的標簽上,并不會告訴消費者它的生產過程對地球有什么影響,但未來的某天,它們或許會這樣做。
愛時尚,但更愛地球
所以該怎么辦呢?雖然我為好設計而活,也喜歡好衣服帶來的能量,但歸根結底我更愛地球,也希望我的孩子能生活在一個健康的地球上。所以我為自己找到了新的使命:了解自己能做些什么來改變世界,不管是多么小的事情,并將其傳播出去。
過去半年里,我沉浸在對“可持續”時尚的學習中,尋找答案。那么,我都發現了什么?我發現時裝設計行業正在緩慢但堅定地解決問題。設計師和零售商開始審視他們的供應鏈——面料采購和服裝工人的權利。他們希望使用對環境沒有負面影響的產品,更希望不再有紡織品被填埋到垃圾場。
在這方面,斯特拉·麥卡特尼(Stella McCartney)是每個產品分類中的先鋒和女王。她從不使用皮革,也不再使用聚氯乙烯(PVC)材料,她所創造的每一件產品都要經過環境損益表(EP&L)的衡量,分析每一種面料對環境的影響。如果影響大,就不使用這種材料。她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現在,環境損益表已經被整個開云集團(Kering)采用,該集團旗下擁有圣羅蘭(Saint Laurent)、巴黎世家(Balenciaga)和葆蝶家(Bottega Veneta)等品牌。麥卡特尼在2018年離開了開云集團,2019年轉而與路威酩軒集團(LVMH)達成協議,向他們傳授她的可持續發展之道。
像菲歐比·英格利什(Phoebe English)這樣的年輕設計師正以更多新奇的方式來降低對環境的影響。英格利什在她的時裝系列中使用其他設計品牌的廢棄物,包括亞歷山大·麥昆(Alexander McQueen)和普林(Preen)。“我們這代人需要處理多年來積攢的多余垃圾。”她在今年的倫敦時裝周秀場上告訴我。“那件外套里塞滿了凱瑟琳·哈姆尼特(Katharine Hamnett)上一場發布會上的歐根紗廢料。”她指著一件短款襯墊夾克說。
買衣服時與自己約定*少穿30次
我知道,與許多從事時尚行業的人相比,我在
就我個人而言,我意識到自己能做的*好的事情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不要再把自己當成一個“消費者”,而是作為一個“公民”。在購買一件衣服時,無論是新的、二手的、改造的、回收利用的,我都會考慮它的用途,它是用什么做的,是誰做的。每當我有購物的沖動時,我*先考慮的問題是:“我需要它嗎?”因為大多數時候,答案是“不需要”。買得少、買得好、多利用,就是簡單的答案。
去年,我對自己的衣服做了一次大整理,把這些年來還在穿的喜歡的單品都保留了下來,把我不再穿的都捐獻或賣掉。結果是,我的衣柜從擺滿欄桿和架子的步入式衣柜,變成了只有一個雙門衣柜用來掛衣服,一個櫥柜用來放T恤和牛仔褲,還有一個抽屜用來放內衣。
我現在把那些可以追溯到上世紀90年代末的心愛衣物列在一個基本款名冊上,用來衡量自己能穿多少次。這些基本款都來自那些培養良好習慣的零售商,比如Cos和&Other Stories。雖然我*喜歡的黑色牛仔褲仍然來自快時尚品牌Topshop,但我會確保將衣物的使用期限拉到*大:*少穿30次。如果一件單品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太高,那么把它穿到**,就會比穿三件碳排放量更低的衣物更環保。
通過保養延長衣物使用壽命
只買自己喜歡的東西,而且經常穿,就意味著這些衣物需要保養。我的藍色牛仔褲根本不洗,所有內衣都要手洗,這樣可以延長它們的壽命。我還會盡量縫補我的衣服。
與其購買昂貴的“可持續”時裝或租借衣服,以上是我的“中庸之道”。在全行業都開始以無害化方式生產服裝之前,這樣的中庸之道是*好的方法。這也是非營利性組織“時尚革命”聯合創始人奧爾索拉·德卡斯特羅(Orsola de Castro)的觀點。“時尚革命”是時尚透明指數(Fashion Transparency Index)背后的推動者,該指數列出了服裝生產過程*透明的企業。德卡斯特羅目前正在寫一本名為《被愛衣物永留存》(Loved Clothes Last)的書,調查西方國家服裝修補業的消亡。“抵制速度的**方法是慢慢走。阻止社會棄物成風的**方法,就是保留物品。”她說。
因此,我所找到的答案不僅僅是“可持續”時尚,還包括打造一個可持續的衣櫥,讓自己活得更精彩。這意味著我們不僅可以繼續享受時尚,還能享受得更好。讓時尚超越單純的搶購或單擊“結賬”按鈕時的快樂,這就是我的新使命。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