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應急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作為為突發事件的預防與應急準備、監測與預警、處置與救援等提供專用產品和服務的產業,應急產業具有覆蓋面廣、產業鏈長、涵蓋領域多等特點。發展應急產業,既能為防范和應對突發事件提供物質保障、技術支撐和專業服務,滿足社會各方面不斷增長的應急產品和服務需求,提升應對突發事件的應急救援能力和全社會抵御風險能力,又有利于調整優化產業結構,促進相關行業自主創新和技術進步。
對于應急產業現狀,工業和信息化部運行監測協調局巡視員景曉波認為,盡管我國應急產業尚在起步階段,但依舊為提高公共突發事件防范處置能力、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供了大量支撐。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公共安全形勢依然嚴峻復雜,這也促使我國應急產業發展進入快車道。
目前,國內多地把應急產業作為重點發展方向,涉及應急救援和處置技術研發、應急裝備制造、檢測與預警、應急搶險服務等許多領域。隨著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應急產業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技術和產業鏈,部分關鍵共性技術已實現產業化。不過,面對新形勢、新要求、新任務,我國應急產業還存在產業體系不全、市場需求不足、關鍵技術裝備缺乏等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產業發展的市場主導性不強,產業集中度較低,具有領導力的龍頭企業尚未出現;市場需求不穩定,需求主體不明確,供需不匹配;產業標準還未形成體系,相關產品標準分散于各個行業;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科研平臺體系難以支撐應急產業基礎理論研究、核心技術突破與關鍵裝備研發,企業技術儲備不足;企業大多在單一領域發展,在提供應急救援綜合解決方案方面能力不足,難以保障新形勢下各類突發事件的應對需要。
景曉波透露,對于我國應急產業的發展,國家將研究運用財政、保險、標準、目錄等手段,制定激發單位、家庭和個人應急消費需求的政策措施,適時研究啟動應急產業培育行動計劃,國家還將設立應急產業重點專項,并納入國家科技計劃中。市場容量過萬億元的應急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完善機制補齊應急儲備短板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對產業用紡織品行業來說,是一次大考。作為重要的應急抗疫物資,
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過程中,特別是疫情暴發初期,口罩、醫用防護服現有應急儲備模式暴露出了一些短板和不足。完善口罩、醫用防護服國家應急儲備機制,補缺體系中不健全部分,對有效、快速應對疫情突發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意義重大。
上海紡織裝飾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偉提出,要加強應急物資儲備。針對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初期暴露出的應急物資儲備缺乏問題,王偉分析認為,一是因為應急物資儲備品種單一、規模小,口罩、防護服、防護鏡、防護手套等產品儲備數量與需求相比缺口巨大;二是因為戰略物資應急生產的系統性不強,分散、弱小,規模化應急能力弱。王偉表示,應急物資儲備要與產業用紡織品產業實現同步發展。國家制定地方應急物資儲備的數量規模與管理制度時,要把應急物資儲備與當地產業發展結合起來,并以此為據點輻射至周邊地區。
西安工程大學校長高嶺也提出,應當完善以口罩、醫用防護服為代表的相關產業用紡織品的國家應急儲備機制,提高應急狀態下的供應保障能力。他建議政府部門完善儲備品種、規模、時效等標準,形成中央、地方和重點企業分級儲備體系;建立健全相關防護產品定點生產制度,引導社會資源投向物資儲備和生產;鼓勵企業、社會組織儲備應急物資,并在疫情過后給予部分閑置產能(設備)一定的財政補貼等,以提高應急狀態下口罩、醫用防護服等防護產品的供應保障能力。
高嶺同時建議,為適應產業用紡織品在全球范圍內高速增長的趨勢,助力我國產業用紡織品以及下游諸多新興戰略產業的發展,完善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的應急動員體系,建議政府部門適時修訂《國民經濟行業分類》標準,將產業用紡織制成品制造進行升級,設立紡織業,紡織服裝、服飾業,化學纖維制造業,產業用紡織品制造業四個平行大類,以保障應急產業的平穩發展。
七大舉措打造市場新增長*
應急產業市場之大有目共睹,產業用紡織品在應急產業領域的應用前景亦是相當廣闊,從政策到趨勢、從理念到研發、從產品到市場,如何讓二者攜手實現相關產業市場真正落地,讓應急產業成為產業用紡織品行業新增長*,是業內人士關心的熱點話題。
對此,多位業內專家從國家發展戰略高度把握應急產業發展定位,針對加快應急產業用紡織品行業發展給出七個方面建議。
一是優化產業布局,鼓勵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各具特色的應急產業集聚區,打造區域性創新中心和成果轉化中心,建設國家應急產業示范基地,打造應急物資和生產能力儲備基地,完善區域性應急產業鏈,**國家應急技術裝備研發、應急產品生產制造和應急服務發展。
二是加快關鍵技術和裝備研發,引導、鼓勵、推動政產學研企協同創新,集中力量突破一批支撐應急產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核心技術;加強
三是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提供應急服務,支持與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應急服務機構發展,推動應急服務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和應急產品標準化、模塊化、系列化、特色化發展,引導企業提供一體化綜合解決方案。
四是大力培育龍頭企業,引導行業龍頭企業通過兼并重組、品牌經營等方式補鏈強鏈擴鏈,支持有實力的企業做大做強,培育一批技術水平高、服務能力強、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品牌優勢、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大集團。
五是加強全民公共安全和風險意識宣傳教育,推動消費觀念轉變,擴大家庭、個人對應急防護產品和服務的消費需求;推動應急服務業與現代保險服務業相結合,將保險納入災害事故防范救助體系,加快推行巨災保險。
六是多層次、多渠道、多方式擴大國際交流與合作,鼓勵企業引進、消化、吸收國外應急先進技術和先進服務理念,提升企業競爭力,以高端應急產品、技術和服務開拓國際市場,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促進應急產業創新成果在我國落地轉化、實現產業化。
七是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放寬市場準入門檻,積*吸引社會資本和多方力量參與應急產業發展,充分激發市場主體活力,增強應急產業發展內生動力。
隨著產業規模不斷壯大,應急產業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技術和產業鏈,部分關鍵共性技術已實現產業化。專家表示,市場容量過萬億元的應急產業,將迎來高速發展時期。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