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桑樹是蠶桑產業的根和魂,寧南縣現有桑園面積23萬畝,依靠著這萬畝桑園,帶動了全縣2.5萬戶、10.2萬農業人口致富增收。歷經四十多年的持續發展和經驗積累,寧南蠶桑繭絲產業已發展成為當地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產業扶貧的重要支柱。
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全國繭絲價格急速下跌,下降幅度一度超過40%,
正是在這樣的情形下,以寧南縣六鐵鎮為代表的彝族地區在逆境中厚積薄發,持續加大栽桑力度,始終堅持“產業生態化、生態產業化”的發展意識,干部群眾凝心聚力、團結一心,壓緊壓實蠶桑產業發展責任,通過進一步擴大桑園面積,確保蠶桑產業在疫情影響過后的持續健康發展,有效助農增收致富,推進脫貧攻堅鞏固提升。
2020年,寧南縣彝族地區通過宜桑區應桑盡桑的模式擴大桑園面積,累計栽桑1200萬株,嫁接桑樹500多萬株,目前桑園面積已達到2.5萬畝。一是因地制宜,積*探索桑園套種,改變以往單一的生產模式??h南絲路集團加大支持力度,積*與各村鎮對接,將8000噸蠶桑專用肥免費運輸并發放到蠶農手中。扶持育苗地200畝,與育苗大戶簽訂了450萬株桑苗,并鼓勵桑農自行育苗20多畝。二是進一步夯實基礎設施建設??h蠶業部門積*爭取資金扶持,對彝族地區灌溉溝渠、桑區便民路、養蠶大棚等大力投入,使蠶農生產生活條件再得到較大改善,提高生產效益。三是持續完善桑地流轉機制。引導外出務工人員流轉閑置桑園、土地,鎮村組干部積*協調外出務工人員的拋荒桑地,流轉給養蠶大戶和周邊有養蠶積*性的農戶,有效防止拋荒桑地的流失造成的資源浪費。通過積*引導大蠶農戶雇傭貧困戶和剩余勞動力,解決生產勞動力不足的問題,有效增加貧困戶收入,助力脫貧攻堅鞏固提升成效。
寧南縣彝族地區通過多種模式和方法來**農戶持續學習提高栽桑養蠶技術。一是以“黨建+蠶業生產”的模式,充分結合農民夜校、三會一課等載體,邀請專業技術人員采取專題培訓會議和進村入戶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蠶業生產專題講座和實用技術培訓;二是強化、優化技術指導隊伍,引導有技術的黨員和養蠶大戶組建志愿服務隊,定期深入蠶農家、田間地頭等進行現場指導;三是建立蠶桑產業發展示范基地,做好示范**,不定期組織蠶農到示范基地進行現場學習,開展現場交流分享會,不斷提高生產效益。
疫情給各行各業都帶來了巨大影響,是巨大難題也是難得的機遇,疫情后時代人們對各種商品的需求將逐步恢復,在疫情時站住腳跟的企業必將搶得行業先機,寧南縣彝族地區在逆境中穩固自身,謀求發展,實現了優質蠶?;貜暮庸鹊貐^到二半山的轉移。在縣委、縣政府堅強領導下,縣農業部門多措并舉,進一步擦亮了“中國蠶桑之鄉”金字招牌,繼續高舉著“全省**、全國**”優質蠶桑生產基地這面大旗。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上一篇《第四屆》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