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中國即將進入“十四五”時期,
以“追光科技·賦能產業”為主題的2020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暨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發布會(以下簡稱“峰會”)于10月27日在福建泉州晉江舉辦。本次活動由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指導,通用技術集團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泉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泉州市工業和信息化局主辦,《紡織科學研究》雜志社、中紡院海西分院承辦,晉江市科學技術局、晉江市發展和改革局、晉江市工業和信息化局、晉江市商務局、化纖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泉州市
中國紡織工業聯合會副會長、中國
本屆峰會打破以往僅僅現場交流的模式,采用線下與線上直播相結合的方式,充分發揮網絡及自身平臺優勢,匯聚了更多的紡織精英企業,打通紡織全產業鏈,在線觀看人數超過15萬人。
領導致辭高屋建瓴
晉江市人民政府副市長張漢杰在致辭中表示,晉江地處福建東南沿海,是全國**僑鄉,海上
中國工程院院士蔣士成以視頻的形式向大會致辭。他說道:“促進科技成果交流與對接,助力產業鏈上下游一體化發展,切實推動科技成果產業化是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暨‘中國十大紡織科技’評選活動的使命與擔當,在‘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姜俊華致辭時表示,近年來,中國紡織行業的科技貢獻率不斷提高,中國紡織行業取得的成績與紡織科技創新密不可分。“科技是國之利器。國家賴之以強,企業賴之以贏,人民生活賴之以好。”中紡院作為我國紡織行業綜合性科研院所和紡織高新技術產業基地,建院60余年來,始終秉承以科技支撐、促進和**紡織工業發展的使命,成為推動行業技術進步和轉型升級的重要力量。
四大獎項榮耀發布
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獎的揭曉將會議推向高潮。今年的“中國十大紡織科技”評選具備以下三大特點:一是參與的項目體現了新型纖維及技術在服裝、家紡、產業用等終端領域的廣泛應用,通過科技創新提升了產品性能及附加值;二是項目成果代表了
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獲獎項目為:高強型
李陵申、呂剛、姜俊華、趙強、張漢杰、沈赤、邵林、王玉萍、陳招平、吳金埔為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愉悅家紡有限公司、江蘇奧神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大連華陽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經緯
隨后,主持人宣布了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三大子獎項,分別為:“中國十大紡織科技·新銳科技獎”“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產業推動獎”“中國十大紡織科技·抗擊疫情技術貢獻獎”,呈現了紡織行業前沿科技全面發光。
一場紡織科技的盛會
此次峰會也是一場紡織科技的盛會。會議現場,李陵申分析了我國紡織行業科技創新與發展戰略,為在座企業以及全網參會紡織業人士梳理了行業的現狀與走勢。
他表示,當前我國紡織工業科技創新面臨的挑戰主要包括:行業基礎研究能力薄弱,原始創新意愿和能力不足;產品應用技術研究不深入,現有標準和技術規范不能準確體現實際應用環境要求;產品結構不合理,同質化現象突出;外部環境制約創新學習機會,科技民族主義加劇,使科技傳播和科技貢獻的邊際效益下降。
為了實現“十四五”中國紡織工業發展定位及目標,我國紡織科技創新可順應四大趨勢:高端化、高技術化、多元化、生態化,并在未知領域探索研究,增強品牌、設計、研發能力,形成自主創新高性能纖維品種,支持產業低成本、高品質工藝技術、裝備和原材料,開拓新型纖維資源。
每一個獲獎項目都代表了紡織行業相關領域的科技創新成果。此次峰會邀請了4家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以及三大子獎項的代表企業,分享了*新的前沿技術。
威海拓展纖維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順分享了獲得第七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獎的項目——高強型碳纖維高效制備產業化技術。他表示,2019年,國產碳纖維產能釋放率僅為45%,國際上平均達到65%~85%。我國是碳纖維產能大國,但不是產量大國。在面對國際三封鎖,無技術、無裝備、無產品的困境下,威海拓展相繼突破了一系列碳纖維生產的關鍵技術和工藝、裝備瓶頸,成功實現碳纖維國產化目標,為我國航空、航天多個型號的研發和生產提供了材料保障。
“疊加態超性能材料項目”獲得新銳科技獎。北京疊加態技術有限公司CTO鐘飛鵬對該項目進行了介紹:“我們帶來的顛覆性‘絕導體’材料,它讓冬季服裝厚度下降80%,保暖效果提高5倍。該款材料還應用到汽車、高鐵、飛機、帳篷等產業鏈,賦能超過20個行業。是一款節能、
凱泰特種纖維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黃芽介紹了“超細聚乙烯纖維產品的開發及產業化”,該項目榮獲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產業推動獎”。據介紹,凱泰特纖一直專注于功能性和差別化纖維的開發與生產,推動聚乙烯系列長絲及超細聚乙烯短纖維的開發及應用。公司以具有雄厚研發實力的中紡院為依托,立足產品開發,近10年相繼開發出導電纖維、多異
北京邦維高科特種紡織品有限責任公司第四事業部部長邢雷介紹了此次榮獲了“中國十大紡織科技·抗擊疫情技術貢獻獎”的“BWT醫用防護服”項目。由于該公司具有長期生產醫用防護裝備的經驗,因此疫情期間參與了北京市政府、北京市科委、國家藥監局、國家科技部關于防護裝備的課題,如:一次性防護服環氧乙烷滅菌及輻照滅菌,可重復使用醫用防護服的團體標準以及行業標準的制定,口罩與防護服連體式研究等工作,為抗擊疫情作出了積*的貢獻。
此次峰會不僅有關于前沿技術、產業趨勢的解讀,還有產業的落地,多家企業現場簽約。通用技術高新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與福建省晉江產業發展投資集團有限公司簽署了戰略合作協議;凱泰特種纖維科技有限公司與安踏(中國)有限公司簽署了聯合研發實驗室合作協議;海西紡織新材料工業技術晉江研究院分別與福建長源紡織有限公司、大發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福建鳳竹紡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了共建“高端面料紡紗技術研發創新實驗基地”、共建“高端機織面料技術研發創新基地”,以及共建“高端
當天下午,峰會舉辦了醫用新材料論壇,邀請了該領域的權威專家,以及抗疫過程中表現突出的先進企業代表,分享關于醫用新材料應用與發展趨勢等方面的見解。
中紡院總工辦主任、研究員李瀚宇以《可重復使用防護產品開發及醫療消毒供應中心的建立》為題進行了分享。她講述了疫情期間,通用技術集團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有限公司發揮央企擔當,借助科研優勢,全力研制生產醫用防護物資及緊缺裝備。隨后,為解決物資供應緊張難題,中紡院成功開發出可重復使用80次的手術服,并研制出移動式醫療消毒供應中心及可重復使用醫用防護服,合作研制可重復使用口罩,牽頭制定發布《可重復使用醫用防護服》《復用式日常防護口罩》團體標準。這一系列舉措從短期看解決了物資難題,長遠看還降低了給環境帶來的壓力。
東華大學紡織學院教授、博導王璐,通過視頻連線現場,并與大家分享了《生物
派歐尼爾環境凈化工程(北京)有限公司技術總監周占磊分享了《防護用品潔凈車間建設及升級探討》。他表示,防護用品潔凈廠房的建設要遵循五大原則:標準化、專業化、集約化、信息化、個性化。在廠房設施運行維護的過程中要注意降低風險、減少成本、節能運行、專業的升級改造;提升與增加核心業務。
*后,福建柒牌時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物料采購部經理李喜華帶來《服裝企業轉型醫療器械行業的思考》。服裝企業轉型醫療器械行業面臨四大挑戰:準入門檻高、資金投入較大、研發能力要求高、高技術人才缺乏。企業需要充分利用前期生產經營積累的銷售經驗、渠道資源和客戶資源,以及不斷為客戶創造價值所形成的品牌效應,建立一個完善的營銷網絡,使之能滿足企業發展需求,促進產品銷量大幅提高。
嘉賓們都表示,新冠肺炎疫情讓人們更加注重健康安全,同時也更加了解紡織材料在大健康領域的重要作用,醫用新材料應用廣泛,未來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盡管此次峰會落下帷幕,但是中國十大紡織科技“云展”仍在繼續,主辦方表示,觀眾可以通過線上平臺隨時了解獲獎項目及紡織前沿科技,作為一個注重推動創新的平臺,中國紡織科技成果對接峰會暨“中國十大紡織科技”評選活動也要利用新技術更好地促進產業鏈互動融合。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