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我國一個省份一種農產品,40年前產量僅占全國的2.5%,現在已占全球產量的20%,與第二大生產國印度相近,比第三大生產國美國還多20%。這個省份是新疆自治區,這種產品是棉花。
與此同時,有著近千年歷史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廣大傳統棉區,棉花生產已然所剩無幾。2019年兩大流域生產的棉花僅占全國產量的15%,新疆棉區已占到85%。這是一個可以載入農業史書的事件,對我們有什么啟示呢?
以往我國棉花受到的重視程度比糧食差不了多少。一個例證就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產品市場陸續放開,先水果蔬菜,然后是畜禽產品,到152 0173 3840-1993年,隨著糧票取消,糧食市場就徹底放開;棉花購銷價格,直到1999年才開始放開,棉花市場購銷管制,到2001年才放開。在所有農產品中,棉花*晚實行市場化。
重視棉花問題,主要有兩個原因:解決人民的穿衣問題,促進紡織品
就棉花生產方面看,有兩大變化。**,總體生產能力顯著提高。1978-2019年間,我國棉花播種面積從7300萬畝減少到5000萬畝,畝產從30公斤增加到118公斤。結果,盡管棉花面積大減,棉花產量反而大增,從217萬噸增加到589萬噸。第二,是生產區域版圖巨變。近40年內,從東部的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為主,到長江流域、黃河流域與新疆地區三足鼎立,*后,變成新疆地區一家獨大。1978-2019年間,長江流域和黃河流域的棉花產量占全國的比例從95%以上降低到15%,其中,70年代末*大的產棉省江蘇從24%降低到0.3%,90年代初*大的產棉省河南從18%降低到0.5%;新疆則從2.5%上升到85%??梢哉f,40年間,我國棉花生產實現從東部地區向新疆地區的整體遷移。
如此重大的棉花生產區域變遷,不是計劃經濟的產物,也不是政策設計的結果。在40年前、20年前、甚至10年前,也沒有見到過有這樣的預測報告?,F在,倒是可以預測:這種東減西增趨勢,并沒有結束,還在進行中。
那么,到底是哪些因素造成這種巨變?這需要同時回答兩個問題:東部棉區為什么減退得如此之快?新疆地區為什么發展得如此迅猛?這兩個問題,有些關聯,但不是一回事。
東部棉花種植的急劇減少,乃至在很多地方消失,有很多原因。其中*關鍵的原因,是農村勞動力成本持續升高。傳統棉花種植,勞動力投入很多,尤其是田間管理和收獲環節。農民用工成本,是以農民工工資為參照的。由于大量的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去了,且外出務工工資不斷上漲,因此造成農村用工成本不斷上漲。2009-2019年,全國農民工人均月工資從1417元增長到3962元。東部地區棉花生產規模太小,難以機械化,加之同新疆比較,東部地區棉花單產又低得多,沒有競爭力。農民種植棉花,無利可圖,于是不斷放棄種植棉花,改種其他作物,尤其是機械化作業程度很高的玉米?,F在東部地區仍存在少量棉花種植,主要是在一些不適合種植其他作物的貧瘠土地上,如在黃河三角洲的鹽堿地上。
新疆棉花生產的不斷擴張和增長,是由一系列因素推動形成的。總體上可以歸納為三大類:自然條件、技術進步、政策支持。自然條件包括:光照充足、熱量豐沛、比較干燥、土地偏堿性、多沙質土壤等,有利于棉花生長。技術進步包括:新的高產抗蟲棉花品種、先進節水灌溉技術、覆膜技術、密植技術和機械化等。自然條件是潛在優勢,技術進步讓潛在優勢變成現實:提高產量、
我國棉花生產向新疆的集聚,是在一系列技術變革條件下,使得自然資源潛力得到更好的發掘,重塑區域比較優勢,在市場力量作用下,農民生產者進行理性選擇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傳統種植優勢區優勢不復存在,被新的優勢區所取代。
類似過程也發生在桑蠶生產上。我國傳統的桑蠶生產三大基地太湖流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均已風光不再,現在廣西已獨領風騷,占全國產量的一半。我國*先進的桑蠶飼養模式,也出現在廣西。
在技術進步和市場機制的作用下,農產品生產日益向優勢區域集聚是必然趨勢。政府應該因勢利導,讓這個過程不受阻礙,更加順暢,更加有利。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