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金秋時節,碩果累累,近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莎車縣荒地鎮中棉所科技扶貧示范區專家測產驗收會上傳來好消息,荒地鎮24村的中棉所96A滴灌田示范區籽棉平均產量達到457公斤/畝,比當地對照增產48%以上,且棉花纖維品質優良。專家組一致表示,中棉所96A及其集成配套栽培技術對莎車縣棉花生產的
莎車縣是屬于“三區三州”的深度貧困縣,也是植棉大縣,常年植棉面積約80萬畝。全縣主要植棉鄉鎮場有19個,60%左右為林果套種,土質、水源及氣候環境各不相同,物候和土壤條件較為復雜。過去,當地棉花生產存在的主要問題是,林果套作棉田多,漫灌棉田產量低,每畝棉花籽棉產量平均在270公斤左右;多為手工采摘模式,機采模式少,種植模式落后;滴灌棉田少,多數還是大水漫灌,不利于節水;棉田管理粗放,技術措施不到位,種植水平較低。
2019年初,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中棉所)成立了以所長李付廣、書記潘燕榮為組長的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并制定了《中國農業科學院棉花研究所科技扶貧工作方案》,組成了中棉所有關部門專家組成的莎車縣扶貧工作組和專家服務團隊。兩年來,扶貧工作組主要成員李根源研究員和青年科技專家孔德培等人,深入莎車縣各鄉村,開展縣情和棉花生產情況調研,在摸清基本情況后,制定工作方案,開展精準扶貧工作。
2019年7月,莎車扶貧工作組專家服務隊頂著炎炎烈日深入田間地頭為棉農進行技術指導。米夏鄉種植大戶秦曉兵種了3000畝棉花,因土地粘性較大、灌水過多、化控不足等導致棉花葉色發黃、植株瘦弱。專家團隊經實地查看和診斷后,提出了“先控后補”的補救措施,指導棉農“先通過化學調控,抑制棉花過快生長,后重施氮磷肥,為棉花生長提供充足的營養”,取得了喜人的棉花長勢。恰熱克鎮棉花土壤沙石多,保水能力差,棉花生長易受干旱影響,同時,黃萎病日益嚴重,棉花產量一直低于周邊植棉鄉鎮。為此,專家團隊帶采取了不同的水肥施用配方和黃萎病防治藥劑,有效改善了棉花生長狀況。
為做好科技扶貧和農業生產“三控一減”工作,扶貧工作組對莎車縣主要植棉區土壤采集了60多個土樣,送中美合資蚯蚓測土實驗室進行土壤有機質、PH、電導率(鹽分)、氨態氮、有效磷和速效鉀測定,根據檢測結果,指導項目區少數民族棉農科學施肥、平衡施肥,減少尿素等化學肥料的使用,合理使用抗鹽堿措施,達到綠色、節本、增效的目的。
針對莎車縣農戶生產上種植的棉花品種退化嚴重,產量和品質不高的問題,2020年3月中棉所聯合新疆中棉種業有限公司向莎車縣墩巴格鄉、荒地鎮和巴格阿瓦提鄉三個鄉鎮24個自然村2500多農戶捐贈了75噸優質棉種子中棉所96A,種植面積達4.6萬畝。目的是通過主動對接棉花加工、流通和紡織企業,在莎車縣建立一個科研—生產—流通—紡織小閉環全產業鏈經營方式,探索一條區域化布局、訂單生產和優質優價的優質棉產業發展之路。
好品種必須有一個好的配套技術才能取得棉花豐產。莎車扶貧工作組針對當地棉區的生產特點和實際情況,集成了優質棉新品種、膜下滴灌、測土配方與營養診斷輔助施肥、棉田病蟲害綠色防控和全程化調等5項技術。2020年5月13日,中棉所副所長馬雄風研究員到莎車縣田間地頭調研棉花苗期和苗期管理情況,并和縣委領導座談扶貧工作開展情況,提出了進一步在莎車適宜棉區嘗試干播濕出技術和新型鹽堿地改良技術。并要求扶貧工作組對莎車縣的棉花生產進行全程跟蹤技術服務。
2020年5月,中棉所莎車縣扶貧工作組邀請新疆植棉技術經驗豐富的一線專家姜傳福和褚慶海,奔赴莎車縣荒地鎮、巴格阿瓦提鄉、墩巴格鄉和伊什庫力鄉的十幾個村組開展田間地頭技術服務,共培訓鄉鎮干部和村級干部200余人,培訓棉農和種植大戶152 0173 3840余人。現場發放漢語和維文雙語技術明白紙2000余份。專家扶貧團隊冒著高溫炎熱的天氣,連續五天奮戰在各鄉村的田間地頭,為棉農講解棉花栽培的關鍵技術,實地解決棉田存在的技術難題,提出了中耕除草、田間四周統防封閉、病蟲害綠色防控、肥水調控和化學調控等五項技術方法,受到了各鄉村棉農的熱烈歡迎。
今年以來,中棉所莎車扶貧工作組向莎車縣選派技術服務人員26人次,開展下鄉技術指導、現場培訓23次,其中進行了2次大規模的田間地頭技術培訓活動,共培訓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戶6000人次,捐贈優質棉新品種中棉所96A種子75噸,覆蓋全縣荒地鎮、巴格阿瓦提鄉和墩巴格鄉三個鄉鎮24個自然村2500余戶農民,優質棉種子覆蓋面積4.6萬畝棉田;捐贈農藥64箱,捐贈尿素等肥料12噸,發放技術資料5000余份,有力支持了莎車縣的脫貧攻堅工作。
辛勤換來勝利的果實。2020年9月中棉所所長李付廣一行與莎車縣委縣政府有關負責人進行了座談。縣長阿不都艾尼?買買提就中棉所兩年來對莎車縣提供的科技服務和大力支持表示感謝。縣委常委解正海說:“為助力莎車縣脫貧攻堅,中棉所實實在在為莎車縣的棉花生產送來了新品種、新技術、新經驗和新理念,為莎車縣廣大農民脫貧致富做出了積*貢獻”。李付廣在座談會上提出了通過棉花種、水、肥、藥、械全產業鏈科技幫扶支撐莎車縣棉花產業振興的思路。
在科技扶貧高產高效示范田,荒地鎮鎮長圖爾蓀江·吾舒爾表示:“今年中棉所送給我們的棉花品種是我們這里*好的種子,以前我們這里從未有過畝產400kg以上的棉花,一般農戶的產量在畝產籽棉200公斤左右,今年我們種植中棉所品種的很多地塊棉花畝產超過了400kg”。村民阿仙姑種植了30畝棉花,去年畝產籽棉250kg,今年測產達到了320kg以上,村民買買提種了35畝棉花地,去年畝產籽棉280kg,今年**次手采就達到了每畝280kg籽棉,后面還有100多公斤的產量。
近日,扶貧工作組主動幫助農民對接軋花和紡織企業,采取訂單模式,集中收購中棉所96A棉花,并承諾達到雙30標準的棉花每公斤籽棉為農民加價0.2元,達到雙29標準的棉花每公斤籽棉加價0.1元。基本實現了扶貧項目區域內棉花全產業鏈的小閉環運作,為莎車縣棉花產業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開啟了一個典范。
據悉,中棉所還將在貧困地區推廣種植*新的優質棉新品種,并通過國家棉花產業聯盟棉花全產業鏈的有效布局,促進莎車縣棉花產業的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以提升莎車棉花產業的整體實力,使莎車縣的廣大棉農得到新品種、新技術和新模式帶來的實惠。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