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1-12-29 來源:互聯網
云南省隴川縣隴把鎮曼崩村地處中緬邊境,與緬甸僅一溪之隔。
清晨,露水未干,49歲的景頗族村民董跑約已經和妻子來到家門口的桑田里,砍下帶有鮮嫩桑葉的細樹枝,抱到旁邊的蠶棚里喂蠶。蠶棚要保持清潔,董跑約還定期用石灰進行消毒。
董跑約說,他家有16畝田地,原先種植水稻和甘蔗,一年收入1萬多元。去年開始改種桑樹,用桑葉來養蠶,一公斤蠶繭可以賣40元左右,**年就收入4萬元。“種桑養蠶并不難,會有專門的技術人員來教,有問題可以隨時問,養個半年就很熟練了。”董跑約說。
曼崩村氣候溫和,田地和水資源都很豐富,適合種桑養蠶。作為一個景頗族村落,曼崩村有農戶52戶236人,建檔立卡貧困戶21戶69人,建檔立卡初期貧困發生率達29%。
隴把鎮黨委書記董橋相說,一開始并非所有村民都敢種桑養蠶,只有一兩家稍稍“試了下水”。為了給群眾吃顆“定心丸”,隴把鎮黨委政府派黨員干部進村入戶,仔細宣講蠶桑產業扶持政策,發放種養小手冊,并讓相關企業技術人員到田間地頭開展培訓,手把手地教村民。2017年以來,上海市青浦區給村民對口援建了蠶棚、桑田里的灌溉系統等基礎設施,如今的曼崩村家家戶戶都加入了桑蠶產業中,村民的小康之路走得更順了。
今年,除了喂蠶外,桑樹又被開發出了新用途。11月以后,桑樹就不長葉子了,村民可以把桑樹枝賣給企業,添加了菌種后再返回給村民用來種木耳,一畝桑樹的桑枝可以做成3000個木耳菌包。以后賣桑樹枝、木耳,又能獲得一筆收入。
董跑約說,以前部分村民還住在竹子茅草房里,直到2006年,在國家政策幫扶下,村民們才陸續蓋起了土木結構的瓦房;2014年,國家啟動精準扶貧工程,村民們又建了磚房。他是在2017年翻蓋了如今的兩層小洋房,為了運輸方便,家里還買了一輛面包車、一輛卡車,生活是越過越紅火。
習近平總書記考察云南時提出“全面實現小康,少數民族一個都不能少,一個都不能掉隊”。近年來,各級黨委政府牢記使命,加大了對邊境民族村寨的幫扶力度。上海青浦區投入對口幫扶資金,改造民居危房,把泥巴路改造成了寬敞平坦的“青浦路”,建設了村內景觀臺、室外綠化、路燈亮化、供排水設施、污水管網、衛生公廁和垃圾回收等項目,村寨人居環境得到明顯改善。“現在能喝到干凈的自來水,路是水泥路,新房子也建好了。以前還羨慕城里人晚上出門方便,沒想到現在我們村也安裝了太陽能路燈,晚上出門再也不用帶手電筒了。”曼崩村景頗族村民馬丁楠高興地說。
董橋相說,種桑養蠶還讓村民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蠶不斷進食,需要及時添加桑葉,勞動量不小;而且蠶很嬌弱,要講究衛生、精心照料,不能吃打了農藥的桑葉。種桑養蠶每畝平均收入約4000元,種植和養殖技術高的村民,每畝收入可達8000元。村民也相互暗自“較勁”,積*學技術,勞作更勤奮。村里原來好吃懶做、賭博玩樂、酗酒滋事的人基本沒有了,家庭和睦、鄰里團結成了新風尚,全村其樂融融。
曼崩村共種植了500多畝桑田,2019年底全村經濟總收入45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826元,實現21戶69人建檔立卡貧困戶高
作為集中連片特困地區縣,隴川將蠶桑產業打造成產業結構調整的新亮點、奔小康的重要引擎。眼下,全縣種桑面積達5.1萬畝,種桑農戶5000多戶,蠶桑產業總產值近5000萬元。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