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是香港輕工業重要支柱的紡織及制衣業,自七十年代末已日漸式微。隨著新科技的發展,重振香港紡織及制衣業出現新的契機。
近年一些新晉科創企業紛紛傳統紡織業,同時注入新科技、新材料、新模式等革新元素。疫情過后,紡織及制衣業*有潛質成為香港打造 “新工業” 的典范之一。
自動化生產線解決人手問題
香港重振紡織及制衣業主要面對的問題,**是土地及人工成本高昂。”業界一直在思考如何降低 成本和實現自動化”。去年投入運作、獲港府InnoHK創新香港研發平臺 資助的人工智能設計研究所(AiDLab),透過運用AI及人體數據,提升產品準繩度和降低成本,更藉此 開發功能性服裝和可穿戴設備。
“以往用人手驗布,準確度一般只有70%,每分鐘只能驗15米長的布,但利用我們開發的智能驗布機,準確度不僅可提升至90%,每分鐘驗布的長度更可增至 60米。”AiDLab與紡織企業合作,應用AI開發智能驗布機,提高驗布的準繩度。
生產過程引入環保元素
香港重振紡織及制衣業需要面對的,還有污染問題。當年香港紡織及制衣業式微的一個原因在于污染問題嚴重,尤其是在152 0173 3840年成立渠務署后,大量漂染廠因為未能設立污水處理站而結業或者北上發展。
新材料新機遇
捕捉產業發展機遇方面,新材料可謂是紡織及制衣產業升級轉型的機遇之一。引入新材料的好處,包括能夠套用在現有的機器上面生產,例如運用纖維及涂層(Coating)等新材料。
從事紡織及制衣業的信達國際執行董事、廠商會副會長駱百強表示,紡織及制衣企業大可以將部分增值工序搬回香港 :“包括樣板制作等工序,昔日相關工序需時兩周完成,時至今日可以透過3D技術,縮短至兩至三天,相關技術能夠提高生產流程的連貫性,還可以提升速度和效率。”
孵化器助力產業轉型
早年由紡織轉型地產發展的南豐集團, 近年成立了南豐作坊,致力培育時裝科技 公司、技術型創業家,并建立策略伙伴培 育基地、創投基金、工作空間等。對于本港紡織及制衣業”再工業化”的可能性, 南豐作坊回應本報時提及,香港主要扮演中西方的橋梁,連系國際時裝品牌及內地供貨商、生產商、零售商的角色。
南豐作坊指出,紡織及制衣業在”再工業化”之下,必須以更宏觀的角度去解決現有問題。同時,要朝可持續的供應鏈及生產方式發展。南豐集團近年積*投資和培育新型紡織初創企業,包括利用3D掃描及紡織技術,為客人提供牛仔褲訂造的Unspun、利用藻類作為染料及織料生產的Algaeing等。
Unspun聯合創辦人林凱銘坦言,香港罕有專注零售、物聯網及服裝行業的孵化器,而南豐作坊的優點,在于該平臺所資助的企業所從事的行業,是與實體產品有所聯系。Unspun于2017年成立,早前獲得700萬美元(約5460萬港元)種子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