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是載入人類命運共同體史冊的高光時刻!神舟十三號的**升騰,彰顯了愛好和平與發展的中華民族對國際社會嶄新的**貢獻。三位中華民族的精英,為普天之下的中華兒女贏得了萬千自豪。而在黨的誕生地上海,有一群紡織人更是自豪地告訴我:中國航天員們穿戴的太空華服,是徹底的上海智造!
我所了解的上海準備研制航天員服裝的計劃(當時還不叫規劃)是在152 0173 3840年即建黨70周年之際,上海工業界和科技界展示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后來因宇航服研制和試制耗費巨大,如何更經濟地投入甚至謀求市場衍生效益就成了上海市政府不得不考慮的課題。于是上海社科院的經濟學家們也投入研究。當時我的父親王志華是中國科學院上海生理研究所的**工程師,所長是**腦科學家楊雄里院士。他們也在研究航天員進入太空后的生理反應,目標就是保證其安全。
當地時間2019年7月16日,美國華盛頓,在阿波羅11號登月50周年之際,尼爾?阿姆斯特朗的阿波羅11號宇航服在國家航空航天博物館進行展覽
楊雄里院士曾經告訴我:在真空環境中,人體血液中含有的氮會變成氣體并使體積膨脹;如果不穿加壓氣密的宇航服,就會因體內外的壓差懸殊而導致宇航員生命危險。記得當年父親也告訴過我:宇航服是在飛行員密閉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多功能服裝;需要應對真空、高低溫、太陽輻射和微流星等太空環境因素對宇航員生理危害。宇航服需要中國獨立研制和生產,因為沒有任何國際技術轉讓可能性。美國當年主導的對華技術封鎖中,包括宇航服在內的太空技術封鎖名列**位。本世紀的俄羅斯、法國雖然對華有限合作,但要價都是特別的驚人。
隨著神舟五號的升空到十三號的騰飛,世界各國終于明白中國已是當然的太空強國。同時被冠名為太空華服的宇航服,成為上海這個中國紡織搖籃的民族驕傲。其中新中國**所紡織專業高等學府東華大學做出了突出貢獻,我初中時就居住在其上海中山西路校區的附近;當時叫華東紡織工學院、一度改名為中國紡織大學。十三號騰飛之際,恰巧是東華大學的七十華誕;沒有比這更好的驚喜了。
上海市政府相關部門說的是:宇航服是典型的高科技產品,從解決艙外宇航服外層防護材料問題到研發設計航天員系列專用服裝,東華大學科研團隊參與了每一代宇航服的設計。如本世紀初,由東華大學九個學科組成的聯合課題組就解決了艙外宇航服制造技術的瓶頸問題――艙外宇航服涂層。這個涂層,被研發團隊專家比喻為盔甲,它比皮革軟、比鏡片薄、比手機輕,卻能像盔甲一樣保護著航天員在太空行走的安全。當然,這一核心技術沒有任何資料和實物可供參考。但在上海市政府和教育部的全力支持下,研發團隊完成了杰作:具備耐化學腐蝕、耐磨損、防撕裂、防熱輻射、防微流星、防離子輻射等性能的高科技材料,并且在抗高溫和抗輻射等指標上實現了新的突破;不久就投入太空實戰。
如今,由東華大學團隊參與研發和設計航天員專用服裝已經有三十多個成系列的品種了。據了解:它們有的可以幫助航天員在長時間的太空飛行中對抗失重對人體肌肉的不利影響;有的甚至能呵護航天員的情緒和心情。同時,在設計時還考慮到了艙內光線環境下進行攝影、攝像和圖文圖像傳輸后的顯示效果等有關細節;出于對中華文化的熱愛,在實用**的條件下,還增添了中華文化元素的美學配置。值得指出的是:除了服裝,航天員離不開的太空居家鞋也有東華大學科研人員的積*參與。其全新的材料配置和精巧設計,確保了航天員在飛船艙內和空間站失重環境下,進行工作和活動時腳部的舒適和安全,真可謂是神來之筆!
有意思的是:考慮男女航天員的穿戴差別,在神舟十三號的*新套裝中,還有從圍巾、領帶到絲巾的各種服飾配件新品種。所以,人們通過電視直播看到的北大驕傲和巾幗英雄王亞平,是那樣的英姿颯爽、那樣的神采奕奕、那樣的大國風范!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女孩子會以王亞平姐姐為榜樣,去追逐自己的太空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