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服是以護體衣物為物質形式,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為內核的綜合文化符號體系。漢服伴隨古老的中華文明而生,歷經五千多年風雨,已經融入中華民族的血脈,是民族歷史、文化和精神載體,與中華傳統飲食、建筑和漢字漢語等共同構筑成恢宏的中華文化大廈,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依靠,是文化強國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形象體系的重要表征,是以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為指導和規范的文化生產和消費習俗。其作品是中華傳統哲學思想的外化,由中華文化精神、中華制度文明、中華傳統服飾形制三個自內而外的部分構成,具有不可替代的思想價值、政治價值、社會價值、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漢服復興與國學復興、中醫復興、傳統禮儀節慶復興共同構成彌補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短板的整體復興。
漢服是中華傳統服飾的主干。作為國粹,漢服貫通中國歷史各代王朝、地域,是全體華夏兒女共同創造、共同享用的,穩定存在的民族文化體系。自《周禮》規范了完整系統的衣冠禮制后,雖然每個朝代都受“改正朔、易服色”的衣冠服制影響,漢服始終代表清代以前中華民族的國家形象,為古代中國贏得“衣冠上國”“禮儀之邦”“錦繡中華”等諸多美譽。漢服斷代淪為中華服飾暗流三百余載,即使枝節在今天依然巧奪天工、價值連城。包括南京云錦木機妝花手工織造技藝、宋錦織造技藝、蠶絲織造技藝、蠶桑習俗等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的服飾類項目達12項之多,列入***的則達225項。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指出,要正確把握中華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各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都是中華文化的組成部分,中華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葉,根深干壯才能枝繁葉茂。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浪潮奔涌的時代條件下,作為五千多年中華服飾典范的漢服必然會煥發出迷人的豐采,填補中華民族沒有公認的正統服飾的空白。
漢服蘊含著由道法自然、天圓地方、天人合一、陰陽五行、以右為尊等核心概念構筑的中華話語系統,具有濃郁的中國特色。漢服自古禮服褒衣博帶,常服短衣寬袖,具有文雅而恢宏、正直而寬厚、仁愛而灑脫的內在品格,顯示了鮮明的中國風格。漢服輕形式重精神,輕虛幻重體驗,雍容典雅,深邃靈動,體現了中國人追求隨心所欲不逾矩、含蓄蘊藉守太和的審美理想,具有獨特的中國氣派。
漢服的復興,意味著人民群眾更加美好的生活的實現。一是更優物質生活的獲得。在向第二個百年目標奮進的進程中,漢服不再是一件御寒裹體的衣服,而是有消費能力選擇面料、做工、價格的人體第二款皮膚,是整個社會恩格爾指數下降帶來紅利的展現。二是更高精神文化生活的享有。詩與遠方中的遠方不僅是空間距離,也是時間距離。漢服的回歸不是穿越,而是在認知、禮儀、節慶等方面與歷史的真正打通,是文化生活的豐富,審美素養的提升,精神品格的強化。一套漢服,坐著是一個文化修為的展柜,走著是個人魅力的T臺。三是更為明確的中華民族身份的確立。日本、韓國、越南、印度皆以服飾為全球化背景下民族身份建構的重要途經。只有全方位確立中國人的身份,全體國民自信地穿上代表當代中華文化精神的標志性服飾,中華民族的現代化才能在真正意義上完成,中華民族才能平等地并列于世界民族之林。
漢服的復興,標志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有效構建。漢服中斷于滿清的暴力脅迫,但漢服逐漸走向消亡的觀點并不成立。漢服凝聚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內涵,寄托著持久濃烈的民族感情,煥發著璀璨奪目的藝術光華,不可能因為朝代的更替而湮滅。從五千多年的中華文明史看,漢服的退隱只是暫時現象。現在的漢服復興,實質是漢服中斷發展后的重啟。300多年來,漢服由于改朝換代而被強行中斷發展進程,其間充滿民族之間血與淚的記憶;由于列強入侵而隨中華傳統文化一道遭受批判放逐,其間充滿內心的決絕和悲愴。漢服在新時代的重啟、發展與復興,尤其是具有代表當代中華民族統一氣質的新時代漢服的出現,對于深化有關民族關系的歷史事件的認識,撫平民族沖突造成的歷史創傷,冰釋兄弟民族潛意識中的宿嫌,增進中華各民族的同胞感情,增強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具有重要意義。
漢服的復興,昭示了中華民族文化形象的*終完善。服飾及其禮儀制度展示著一個民族的社會、文化、政治情況,是一個民族生活風俗、宗教信仰、審美情趣、道德觀念的積淀,代表著一個民族的精神內核。鐘敬文先生說過,服裝在中國社會中不僅是生活文化的一部分,往往同時還是一種政治符號,其中蘊含著很多象征性和意識形態的理念或其背景。在56個民族中,漢民族是**沒有代表性服飾的民族,這對于一個擁有悠久歷史和高度文明,占14億人口92%的主體民族來說,對于中華民族來說,都是十分遺憾的。在中華服飾體系中,無論從時間長度、內涵厚度、影響廣度上看,漢服*能代表中華服飾,代表中華服飾未來的前進方向。只要漢族沒有代表自身身份的服飾,就很難確定整個中華民族的身份服飾;而一旦漢族身份服飾誕生,代表中華民族身份的國服問題就迎刃而解。新時代漢服的面世和推廣,將是中國對世界時尚文化的重大貢獻,華夏民族的民族形象將在漢服的衣袂飄飄中**展現在世界各民族眼前,使世界民族之林的風景更加靚麗,這必將受到其他民族的尊重和祝福,成為中華民族文化史上的大事,全球命運共同體建設中的大事。
新時代復興漢服已經到了萬事俱備的地步。一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復興勢頭強勁。進入新時代以來,中國政府自上而下展開對傳統文化復興的安排部署,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視程度之高,達到百年來****的程度。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情有獨鐘。他站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戰略高度,著眼于“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以越來越多的年度頻次就此發表講話,高屋建瓴夯實其國家民族根脈的基礎地位,一以貫之肯定其思想**、智慧源泉和精神支撐的重要作用,畫龍點睛提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等關鍵舉措,為保護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提供了根本遵循和指引,為全國人民樹立了禮敬傳統、守護傳統、弘揚傳統的榜樣。在**號召力、政黨執行力、民眾行動力三合一形勢下,伴隨中國成為世界上*大的發展中國家,尤其是去年以來在抗疫方面取得的成就,愛國、愛黨、愛歷史、愛傳統文化正成為民族自覺,大眾對中華民族文化、精神、氣節的認同和回歸直線上升,漢服復興得以倍速向前推進。
二是服裝行業生產力強大。我國擁有17萬家服裝制造企業,從業人數826萬人,年服裝總產量約700億件,建立起完備的服裝產業體系,獲得了顯著的產業優勢和競爭力,到2020年已基本實現服裝制造強國的建設目標。在全球疫情嚴峻態勢下,我國服裝行業表現出頑強的韌性和**的創新精神,產品供給能力、科技創新能力、資源配置能力穩步提升,中國制造正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中國產品向中國品牌轉變,有信心有能力完成在2035年建成對全球有創造、有貢獻、有推動的時尚強國的奮斗目標。漢服的復興為我國服裝業**全球產業變革、提升產業價值創造、角逐時尚話語權提供了超越之路,雄厚的服裝業實力則為漢服復興提供了充分的產能條件。
三是漢服市場供需雙方潛力強盛。需求一方,漢服愛好者由2014年的30萬,到2019年猛增到356萬,5年間翻了11倍。截至 2020 年 10 月,抖音上排位**的漢服話題累計播放 422.9 億次,粉絲數量達兩百萬的漢服標簽博主約 13 位;微博上“漢服”話題的討論量 448 萬,閱讀量 41.1 億;B 站漢服頻道精選視頻的播放量累計11.1 億次,話題欄瀏覽量 1.6 億。據一項調查,超過62%的受訪者有購買意愿,包括海外在內的潛在用戶達 4.15 億人。生產一方,近10年來,我國漢服相關企業的年注冊量均呈同比上升趨勢,如2018年突破200家,達到226家;2019年出現巨幅增長,全年新注冊企業900家,同比增長298.2%。銷售一方,數據顯示,國潮服裝的市場規模從2015年的3,090億元增長至2019年的6,084億元,年復合增長率達17.2%。2018年漢服專營的淘寶店815家,同比增加152 0173 3840家。銷售業績*好的“漢尚華蓮”年銷售金額達8千萬元,其他如“重回漢唐”“十三余”“蘭若庭”等年產值均達到千萬以上。
按照2035年建成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目標,復興漢服一是要加強理論研究。認識上,漢服不是靜態的出土文物,而是活態的社會習俗。要用發展的觀點認識漢服。如果說傳統漢服是漢民族的服飾,新時代漢服則是以傳統漢服為依據,吸收少數民族服飾基因,適合當代人著裝需要,代表中華民族的漢服。加強文化整合功能研究,讓新時代漢服成為整個中華民族的共同符號,建構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的文化基因。思想上,加強漢服研究闡釋工作,深入研究闡釋漢服的歷史淵源、發展脈絡、基本走向,深刻闡明漢服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構件,深刻闡明傳承發展漢服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實踐之需,深刻闡明漢服是在與兄弟民族服飾不斷交流互鑒中豐富發展的,著力構建有中國底蘊、中國特色的漢服理論體系和話語體系。屬性上,漢服包括文化屬性與自然屬性,二者密不可分,同樣重要。文化屬性構成漢服的精神價值,自然屬性構成漢服的經濟價值。輕視自然屬性,漢服復興沒有根基;輕視文化屬性,漢服復興不能持續。要研究《詩經》《尚書》《周禮》《禮記》、二十四史輿服志等傳世經典,研究紡染織造、刺繡、地方民族服飾的非遺項目,彌補對漢服文化屬性認識不足的短板,為漢服設計、生產提供理論支持。
二是發揮多方力量。衣冠制度是重要的國家制度,各個華夏朝代都以繼承漢衣冠為神圣的國家大事,二十四史因此專門編纂了輿服志。作為國家行為,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提出要“實施中華節慶禮儀服裝服飾計劃,設計制作展現中華民族獨特文化魅力的系列服裝服飾”,“研究提出承接傳統習俗、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社會禮儀、服裝服飾、文明用語規范”,對傳統服飾振興做出總體部署。落實好這些《意見》要求,要制定好漢服復興的行動計劃,做好頂層設計,安排好漢服復興的時間表、任務書。中央主管文明建設的部門發揮綜合協調作用,整合各類資源,調動各方力量,推動形成黨政群協同推進,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共同參與的漢服傳承發展工作格局。漢服行業是重要的文化產業,文化和旅游系統應把漢服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和旅游工作范圍,為漢服傳承提供文化和市場保障。新聞媒體應加大對漢服的宣傳力度,大張旗鼓傳播漢服文化,為漢服復興營造良好的國內外輿論氛圍。
三是分步推廣應用。自回歸以來,漢服已吸引廣泛關注,集聚起初步的愛好者群體,在服裝發布會和旅游區成為習以為常的“國潮”風景,成為引發燎原大勢的火種,但距離漢服復興的目標還比較遠。恢復漢服的應有功能,再現漢服應有的輝煌,建議具體的推廣步驟如下:在場景上,由藝術服而禮服而常服。當前漢服穿戴還是屬于在特定文化空間展示藝術美的范疇,今后可將漢服作為禮服向國家、社會、人生儀式,以及文化、教育、科技等行業機關和企事業單位工作場所推廣,*后推向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類別上,由國服而行業服而常服。黨和*****、外交人員、政府官員、各界知名人士**倡導,在外事活動、重大節慶活動等場合以漢服為正裝,而后教科文衛體、工農商學等隨之跟進,推出具有行業特色的漢服,*后推向廣大的城鄉大眾。在人群上,由青年而兒童而其他。目前漢服愛好者中,16到35歲年輕人占91%,且女性居多。據此可設定先在崇尚傳統又追求時尚的青年身上推開,然后普及到嬰幼兒和少年兒童,再到36歲以上的人群。地域上,則由都市而城鎮而鄉村;季節上,則由春秋服而寒暑服;國別上,則由中國人而國際人士,*終形成覆蓋全社會、全人生、全氣候的宏偉景象。
站在兩個一百年的歷史交匯點上,趁著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浩蕩東風,有理由相信,有**的文明古國強勁而持久的傳統文化復興思潮作為消費動力,有*大發展中國家充沛的資本投入,有制造業大國****的產品生產能力,有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世居的960多萬平方公里的消費市場前景,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共同富裕作為購買力保障,漢服的偉大復興像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一樣,已經進入不可逆轉的時代軌道,漢服夢一定會成為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愿景中*絢麗、*歡快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