憑借市場和勞動力成本優勢,中國、印度和東南亞地區承接著世界化纖產業的轉移。目前,全球產能主要分布在我國、印度、東盟、韓國和西歐。受下游化纖貿易集散地和主要原材料供應商的分布影響,我國化纖產能主要分布在浙江省、江蘇省和福建省,行業區域性特征較為明顯。
經過40年的發展,我國化纖行業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大到強的發展歷程。2020年我國產量超6,000萬噸,占全球總消費量的70%;上游原料 PX、PTA 和乙二醇國內消費量約占全球消費量的60%。我國成為了全球范圍內名副其實的化纖行業生產強國,目前形成了以內銷為主、合成纖維為主流產品的市場格局?;w產業規模效應十分明顯,所以千億級大玩家形成寡頭局面,不僅掌握著較高的議價權,還引導著各類主要化纖的發展。
滌綸占化纖八成產量,未來景氣看長絲
2020年滌綸產量近五千萬噸,占化纖產量八成,但增速僅為3.9%,且長期處于位數增速,所以大規模低增速并有資本饑渴癥的滌綸纖維產業的未來還需看下游是否能夠支持增長。未來增長主要依靠長絲,滌綸長絲的進入壁壘偏低,對下游議價能力弱,以一座30萬噸長絲廠為例,12億左右的初始投資,配置400個工人,即可形成一個年收入2億元的中型企業,一般10~15年可以收回投資。另外,長絲生產的直接人工成本占比持續低于2%,不存在劉易斯拐點后人工成本上升的劇烈沖擊,產業鏈將長期留在國內。
滌綸長絲市場集中度高,誕生多個百億級大玩家
歸根結底,滌綸長絲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基于規模效應的原材料成本優勢、物流費率、優質客戶粘性。目前滌綸長絲一般為兩類企業,一類是全產業鏈布局的一體化企業,代表企業榮盛石化、恒逸石化、恒力石化;另一類是基于區域性原材料成本優勢深耕化纖中下游的企業,代表企業有桐昆股份、新鳳鳴、恒力石化。上述五家企業合計市值近5,000億元,產量CR5超五成,未來產業的發展看龍頭。
滌綸產品價格相對便宜,各企業之間運營的差異性更多在產業鏈的全面覆蓋與成本管控環節,但產品整體相對同質化。從投資的角度,更看重項目的綜合競爭力、核心產品相對差異化、成本控制能力等。未來滌綸長絲的增長在于產量擴張和下游市場需求回暖,2021恒逸石化、桐昆股份、和新鳳鳴2021年預計共投產250萬噸長絲產能,預計為行業增速增加1pct;下游市場的增長確定性,隨著龍頭公司一季度財報公布,穩步增長態勢明顯,帶動滌綸長絲需求增加。
龍頭企業會越做越大,國內化纖形成龐大的市場地域趨勢
化纖整體的趨勢,我們認為未來大玩家會持續收益,且依靠并購整合和創新研發,市值再創新高,因為通用型材料往往善長跑者勝。近十年來,中國紡織服裝行業供需兩側同時處于紅利消退后洗牌變革環境中。
機遇與挑戰下,中國涌現了一批具備競爭優勢的龍頭企業,在去年疫情考驗下國際競爭力初步顯現,未來在“內循環”與“雙循環”新格局趨勢下,優秀龍頭企業的長期成長空間?;w行業固有的特點在于具有大量的資本需求和周期性明顯,龍頭企業無論是本身資本積累還是上市后融資渠道擴充,都能更好地滿足攻城略地的需求;而產業集群地往往地方性政策充足,龍頭企業不僅能充分享受政策優惠完成新建產能爬坡,還能得到各方支持完成地方企業兼并重組。
一體化和全球化趨勢也愈發明顯,即使主要纖維在全球占比較高,但未來仍會因生物替代和技術提升,通過垂直整合和一站式服務加大一體化縱深,并積*尋求海外市場和技術合作。疊加優秀管理輸出、成熟產能升級、自動化和精益生產構建,形成資金充裕+產能高效+技術成熟的良好基本盤。此外,化纖企業也呈現大型企業做強做大,中小型企業向專業化、精細化和特色化發展的趨勢。隨著中國制造的“國潮風”風靡,也會呈現下游需求穩健增長,和東部高端產品、西部天然纖維、中部龐大市場的地域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