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0 來源:互聯網
皮革科學與工程LEATHER基于裘皮制作的西藏牦牛皮組織結構研究左秋、陳武勇“,張濤陳小云2,馬成義2,肖烈忠2(1.四川大學制革清潔技術國家工程,在皮張的頸部、背部、臀部、腹部四個部位取5cmX5cm的小皮塊,然后用10%的中性甲醛液固定24h以上。
牦牛皮取樣示意。1.2西藏牦牛皮上毛的結構研究直接用掃描電鏡進行觀察并拍照,并用相應軟件測量毛的直徑。
1.1.3西藏牦牛皮組織結構研究用冷凍切片機,按縱切方向(即順毛生長方向垂直于粒面)和平切方向(即平行于粒面方向)進行切片,切片厚度為10pm.用蛋白膠固定后按照不同觀察需求進行染色。
對膠原纖維、肌肉、毛囊、表皮、細胞核等基本組織進行染色。染色效果:細胞核呈深藍色,膠原呈粉紅色,表皮呈藍色,肌肉呈紫紅色,毛囊呈藍色。
對脂肪組織進行染色。染色效果:脂腺呈暗紅,脂肪細胞呈鮮紅色。
對染彈性纖維進行染色。染色效果:彈性纖維呈深藍色,膠原纖維呈淺藍色。
1.2試驗儀器公司;SBM~20透反射生物顯微鏡,上海微圖公司;SM-5900型掃描電鏡,荷蘭Philips公司2結果及討論2.1藏牦牛皮上毛的結構研究2.1.1西藏牦牛皮上毛的形態中是通過掃描電鏡所觀察牦牛皮上毛形態所得結果。根據毛的形態及入皮程度的不同,可以將牦牛皮上的毛分為兩種:針毛和絨毛。從圖a和圖b可以清晰觀察出絨毛上的毛鱗片呈現出竹節狀,且鱗片之間間距較大,鱗片邊緣較粗糙;而從圖c和圖d可以觀察出針毛上的毛鱗片呈現出魚鱗片排布的形狀,且鱗片之間間距較小,鱗片邊緣較平滑。進一步對毛的長度、細度進行分析,又可以將針毛細分為:粗針毛和細針毛。粗針毛粗而長,長度在90 ~125mm,直徑約為0. 12~0.13mm;細針毛細而短,長度在55~90mm,直徑約為0. 07~0.08mm;絨毛zui細zui短,長度在25~40mm,直徑牦牛皮毛組織結構2.1.2西藏牦牛皮上毛的物理性能表1列出了牦牛皮不同部位針毛和絨毛的密度。對牦牛皮不同部位上毛進行研究發現,牦牛皮毛的密度很大,從表1可以看出,頸部zui密,總毛數達到3156 0190 2607根/cm2,背部、臀部次之,腹部稍稀,僅為1732根/cm2,頸部毛的密度基本上是腹部毛密度的2倍。而且,從表中可以看出各個部位,絨毛數量約占總毛數量的80%以上,而針毛中的細針毛又占總針毛數的90%以上。
表1牦牛皮不同部位上毛的密度部位總毛數/針毛數/絨毛數/(根頸部背部臀部腹部2.1.3西藏牦牛皮毛與毛囊的形態牦牛皮上的毛呈現出不規整的點狀排列。對于針毛,個毛囊一般只會生長一根;但是對于絨毛,個毛囊中會出現根以上,且越離表皮近的位置,這些絨毛越易聚集在同一個毛囊中。牦牛皮的毛球有的呈現鉤形,有的呈現平臥狀,如所示。
B.鉤形毛球毛在皮面上的形態(x4縱切)由以上對毛組織結構研究分析可知:盡管牦牛皮上毛的密度很大,但是80%以上都為絨毛,其長度在25接近表皮的位置,越易觀察到數根絨毛聚集生長于同一個毛囊中的現象,這使得在裘皮的制作工藝中易出現毛打結的問題。而且,牦牛皮的各個部位都分布有鉤形和平臥狀的毛球,這就使得本身保有毛面的皮在制作工藝中出現化料更難滲透的現象。因此,建議在裘皮制作工藝中對肉面層厚度進行一定的調整,從而有利于化料的滲透;并且在裘皮制作過程中使用大液比,盡量減少機械作用,同時添加順毛劑以消除毛打結現象。
2.2西藏牦牛皮組織結構研究2.2.1脂肪結構是用蘇丹W染色法對脂肪組織進行染色后,用光學顯微鏡所觀察的結果。脂肪組織般包括腺體和游離脂肪細胞。對不同部位的脂肪組織結構進行分析研究得知:背部、臀部和腹部的脂腺般存在于粒面下的02~0.5mm的局域。由于頸部的針毛入皮較深,因此在粒面下的0.6 ~0.8mm處也存在有大量的脂腺。從可以觀察出,牦牛皮皮下組織基本上不含有游離的脂肪細胞,但是其脂腺卻很發達,每個針毛旁都還有至少個脂腺,有時會有兩個,呈八字形,少數還含有三個,呈品字形。
A.八字形脂腺B.品字形脂腺牦牛皮脂肪組織分布(X10橫切)對牦牛皮各個部位的脂肪組織結構分布分析得知,雖然各個部位基本不存在有游離的脂肪細胞,但是脂腺卻都比較發達,就部位而言,頸部的脂腺zui為發達。脂腺基本存在于0.2~0.5mm區域,每根針毛毛囊都有至少個脂腺。這些脂腺中存有大量的油脂會使得化料難以滲透,由于在裘皮的制作工藝過程中需要保護毛面,所以在生產過程中除去了脫毛工序,同時在制作過程中不能加入堿性物質與油脂相互作用,因此,建議在裘皮制作的各個工序段加入一定量的表面活性劑34以加強脫脂效果。
2.2.2彈性纖維是通過威氏染色法對彈性纖維進行染色后,用光學顯微鏡所觀察的結果。對比牦牛皮的各個部位彈性纖維的分布情況,可以得出在四個部位上,彈性纖維在頸部的分布相對較少。而臀部和腹部存在有大量的彈性纖維。從可以得知,牦牛皮的彈性纖維主要分布在乳頭層,特別是在毛囊,血管周圍彈性纖維更為密集,而且毛囊周圍的彈性纖維主要以橫向和縱向兩方面延伸,呈現出井字形。
A.彈性纖維B.毛囊牦牛皮彈性纖維在乳頭層的分布(x10橫切)通過觀察分布在牦牛皮各個部位的彈性纖維情況知道,在毛囊,血管周圍所密集的大量彈性纖維可以起到對毛的固定作用,而進行軟化工序則會將彈性纖維去除掉,從而導致毛出現脫落現象。黃育珍,茍秉瓊57等人研究也曾指出,彈性纖維去除與否對成革柔軟度沒有太大影響。因此,建議在裘皮生產工藝中不需要軟化這一工序。
2.2.3膠原纖維表2牦牛皮真皮層、乳頭層、網狀層厚度部位真皮層厚度/mm乳頭層厚度網狀層厚度乳頭層厚度占真皮層厚度的百分比/%頸部背部臀部腹部表2列出了牦牛皮真皮層、乳頭層、網狀層的厚度。根據牦牛皮膠原纖維的編織緊密度與走向,可以將真皮層分為乳頭層和網狀層。從表2可知,牦牛皮頸部zui厚,厚度達到9.24mm,臀部次之,腹部zui薄,厚度僅為4. 50mm,頸部的厚度是腹部的兩倍。從表2數據可以得出,頸、背、臀、腹這四個部位的乳頭層厚度都大約占了真皮層厚度的20%,根據對毛的入皮深度的測量發現,頸部粗針毛入皮zui深處約為4.21mm,達到了真皮層厚度的40%~45%之間。
是通過蘇木素伊紅染色法對膠原纖維進行染色后,用光學顯微鏡所觀察的結果。牦牛皮的膠原纖維形態與排布隨部位的不同也有差異。就同―部位,如所示,乳頭層處的膠原纖維較細,編織緊密,多為水平走向;網狀層膠原較粗壯,編織疏松。就不同部位而言,背部與臀部的膠原纖維編織zui為緊密,頸部次之,腹部zui為疏松。
由以上數據可以得知牦牛皮的部位差體現為兩方面,是部位之間的厚度差,頸部zui厚,腹部zui薄,兩者間的厚度差可以達到2.05倍。二是膠原纖維編織緊密度差別,就同一部位乳頭層膠原纖維編織緊密,網狀層較疏松;就不同部位,臀、背部的膠原纖維編織緊密,腹部zui為疏松。因此,在制革工藝中應注意減小或消除部位的差,同時考慮到針毛入皮zui深深度可以達到總皮厚的40%~45%之間,所以片層厚度不得超過皮zui厚處的三分之一,以保證不破壞到毛面,從而提高產品質量。
3結論本文研究牦牛皮上毛和毛囊的結構以及皮的組織結構,結合裘皮制作工藝的需求提出以下幾點建議:在制作工藝中加入些順毛劑,并對肉面層進行定的片層,并在裘皮制作過程中使用大液比,盡量減少機械作用,從而解決毛打結和化料難滲透的問題。同時應注意減小或消除部位的差,由于考慮到針毛入皮zui深深度可以達到總皮厚的40%~45%之間,所以片層厚度不得超過牦牛皮zui厚處的三分之以保證不破壞到毛面,從而提高產品質量。在裘皮制作的各個工序段都加入少量的表面活性劑,起到去除油脂的效果。并且在裘皮的生產工藝中不需要軟化這工序。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