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2010年6月,吳潤達成為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蒙古族皮靴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他也是吳家制靴的第五代傳人。
蒙古靴是蒙古族服飾的重要組成部件之一,有氈靴、皮靴和布靴之別。傳統的蒙古皮靴要采用一些特殊的材料,經50多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吳家祖上在清朝咸豐年間給府衙的官員專門做靴子。吳潤達15歲開始和父親學習做靴。老人說,小的時候學習制靴手藝時,只有在過年時才能休息五六天。這樣,當別的兄弟學習科學知識、考學、工作的時候,吳潤達鉆進作坊里埋頭學習手藝,成了吳家制靴的真正第五代傳人。
2006年,退休的吳師傅發現呼和浩特市場上銷售的蒙古族皮靴做工粗糙,樣子不全,和傳統的蒙古族皮靴的制作工藝相差甚遠。于是,扔下老本行42年的吳師傅重操舊業,拿出了塵封柜子里近半個世紀的皮革、工具,讓蒙古族皮靴的傳統制作工藝重新煥發光彩。
吳師傅能夠制作7種樣式的蒙古靴,它們之間的區別表現為幫、靿和靴底樣式、尺寸的不同。蒙古靴主要由靴筒和靴底兩個部分組成,蒙古靴靴筒內部和靴底都比較硬實,穿著時一般要在靴底墊上氈墊,在腳上套上厚厚的氈襪,以防硌腳。蒙古靴主要分為靴底制作、靴筒制作、上靴子和排靴子四大步驟,需要打層子、納底子、下幫子、挖云子等50多道工序,制作一雙大概需要10天左右才能完成。蒙古靴各種樣式一般不分男女,不分左右。靴上的圖案包括“二龍戲珠”、“珠寶連城”、“蝙蝠點水”、“五色祥云”。吳潤達說,過去有錢的人才穿帶云子的靴子,沒錢的穿光面的素靴。修飾云子的靴子,一雙*多可飾40個云子,*少要契4個。
吳師傅親手制作的純手工蒙古族皮靴技藝精湛、用料考究,獨具民族特色,被眾多游客帶到了世界各地,成為珍貴的收藏品。
據了解,從2016年開始,我區對全區非遺***和自治區級傳承人給予每人每年5000元補貼。目前,年逾古稀的吳潤達老人希望多找幾個學徒,把自己掌握的蒙古族傳統皮靴制作技藝傳授下去是他*大的夢想。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