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全國*小的直徑只有1厘米的牛皮鼓、*大的直徑達到2米的牛皮鼓;大鼓敲起來可聲聞數里,小鼓一敲也余音繚繞……這樣的奇跡從70多歲的老藝人劉應文和他的子孫手中創造。日前,記者來到彭州市葛仙山鎮,見識了這門“劉氏制鼓”的民間絕活。 古老的工藝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 作為彭州一絕,“劉氏鼓業”老號招牌名聲遠揚。劉應文老人一家世代做鼓,已有上百年的歷史。 記者見到劉應文老人時,他正帶人趕制一面大鼓。在閑暇時,老人告訴記者,他從12歲便開始跟父親學做鼓,到現在4個兒子、1個孫子跟他學藝。老人做的鼓,小到直徑只有1厘米,大到直徑達2米,因工藝奇特,“劉氏制鼓”列入了非物質文化遺產。 讓老人*引以為豪的,是一面直徑只有1厘米的拇指鼓。這面小鼓,是為慶祝2007年元旦而做,制作如此袖珍的小鼓,不僅需要時間,更需要一種精雕細琢的技巧和耐心。 這樣的小鼓非常少,劉氏制鼓大部分是大鼓和中鼓,大鼓專為寺廟而做,中鼓為歌舞文藝而用。這些鼓均為牛皮所制,因鼓桶的高低、所剖皮的牛的年齡和季節的差異,牛皮鼓的音質效果都不一樣。當地人告訴記者,劉應文老人有聞聲聽鼓的絕技,即能用耳朵聽出鼓是用什么木頭做成,鼓面牛皮用的是公牛皮還是母牛皮。 原始手藝面臨現代沖擊想一代一代傳下去 葛仙山鎮有關人士告訴記者,劉應文制鼓有些與眾不同,他制作的鼓有著樸素和原始的美。很多從工廠流水線上下來的鼓,漆都刷得非常精致,而劉應文所制的鼓,則如同把漆潑上去般顯得頗為粗獷。 記者看到,在制鼓時,為防止鼓桶變形,劉應文給鼓桶加了一道箍,這鼓箍是竹制的,看上去有些粗糙,不過,這卻反映出了一種審美取向。更重要的是,作為木頭的鼓桶因氣溫變化會出現熱脹冷縮現象,用竹條而不是用鐵絲做鼓箍,是因為竹子與木頭的脹縮比例較為一致。 讓人驚異的是,劉氏制鼓已遠銷到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雖然制鼓手藝悠久,但也面臨著沖擊。那就是原始和現代的沖擊——制鼓早有先進的方法了,但劉應文還沿用著*原始的工藝。現在市面上大量出售著機器制作的鼓,但劉應文依然想執著地堅守祖傳的手藝,并一代一代傳下去。 |
標簽:牛皮,牛皮鼓[責任編輯:李芳] |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