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通衢之地必是商賈云集之處。而今,甌海大道這條貫穿城市東西的“黃金大動脈”,又將如何撬動沿線商圈“脫胎換骨”,重塑溫州專業市場的輝煌?昨天,由市商務局和溫州日報報業集團聯合舉辦的“創建甌海大道新型商圈座談會”上,來自政府機構、人大政協、商會企業、專業市場的各方代表暢所欲言,共同研討如何依托甌海大道規劃布局,積*發展具有溫州特色的專業市場。
談困境:
多頭布局
同質化競爭嚴重
“作為發源地,溫州曾有遍地開花的十大專業市場,但近年來‘**’效應逐漸在消失,傳統市場正從輝煌走向衰弱。”溫商投資聯盟董事長呂衛國直言。
這話得到了與會企業家的認同。市政協委員陳時建說,傳統市場規模低小散、管理不規范,尤其是由于缺乏統一規劃,多頭布局重復建設,同類市場的惡性競爭愈演愈烈,像河通橋的鞋材市場、飛霞北路的文化用品市場。同質化競爭的*終結果是,不少市場外遷,轉戰外地,溫州逐漸失去這方面的優勢資源。
溫州信泰皮革鞋料市場董事長胡福林表示,目前溫州鞋材市場的整合、擴展、規范迫在眉睫。溫州傳統的幾家鞋材市場地域分散、管理雜亂,市場定位重疊不清且競爭激烈,優勢正在漸漸喪失,向外輻射能力較弱。鞋材已由長板變短板,很多溫州制鞋廠家因在本地找不到符合要求的鞋材而轉到外地采購原材料。“溫州鞋材配套是制鞋產業的優勢,只有建立一個統一的專業鞋材市場,加以整合發展,形成合力,才能走出惡性競爭的困局,形成集聚優勢。”
“必須清理好老城區的重復市場,在目標市場需求的基礎上,做到‘你無我有’。” 對此,廣州溫州服裝商會會長潘永淼提出,一定要定位清晰,實現差異化經營,才能讓開發商對建設專業市場重拾信心。
另外,市安監局、市消防支隊有關負責人也表示,不少傳統專業市場受地理限制,都不同程度存在著安全生產、消防等隱患,有的市場甚至與居民樓僅一墻之隔,要徹底根治唯有搬遷。如何把“老的市場搬遷掉,新的市場建設好”是當前面臨的一項重要課題。
談政策:
建設市場
放大政府“有形之手”
專業市場的建立和培育,政府在其中起怎樣的作用?溫州站南商貿城董事長黃建奇認為,沒有政府的牽頭和政策扶持,專業市場是很難存活下去的。建設專業市場,不僅要發揮市場這只“無形之手”的作用,政府這只“有形之手”也要相應放大。
“甌海大道西段快速路順利通車,給我區帶來的不僅是交通上的方便,更是視野上的拓展。”甌海區副區長金衍光說,對甌海來講,這既是機遇,也是挑戰,甌海區政府也將借助此機會,努力做好服務工作,使各個商圈格局進一步合理化,產業做到*優化。
他表示,目前,甌海區已經在著力打造專業市場集群。為了能更好地推進這項工作開展,區政府出臺了具體、可操作的政策《甌海區工業企業退二進三實施細則》,其中收益金明確為按80元/平方米收取,并根據各個產業特點分別給予全免、半免等不同優惠。
今年以來,甌海區已經成功退轉并開業的大型市場有泰恒建材城、十里河燈飾城,正準備開建的有紅星美凱龍專業家具市場、高端汽車概念店等,同時還有大學科技園共計2萬平方米孵化器等待引入戰略性新興產業和現代服務業,目前已有39家企業入駐。
龍灣區委常委、副區長陳棟也表示,啟動專業市場建設,落地是前提,規劃是關鍵,政策是催化劑。多年來,龍灣區在規劃過程中,為專業市場用地留足空間,以促進專業市場項目的順利啟動。
“由于建設專業市場,成本回收周期較長,投資風險相對較大,屬于長線投資項目。因此,龍灣區政府會用長遠的眼光看待專業市場的建設。” 陳棟表示,龍灣區針對如何加快打造專業市場集群的問題,將會在政策方面作出努力。如在市場土地價格方面,龍灣區參照倉儲用地基準地價掛牌出讓。對于經濟實力、經營能力強大的國內外知名市場投資商,可按招商引資政策采取“一事一議”的方式,給予政策優惠。同時,龍灣區還會進一步優化行政審批環境,提供優質審批服務,開通審批“綠色通道”,以吸引更多外商在龍灣創業創新,形成專業市場集群。
談培育:
創設環境
待市場形成商圈
溫州文化商品市場總經理朱壽海、聯結福家居購物中心總經理蔡飛來等人都認為,溫州的專業市場普遍“發育不良”,規模在逐年縮小。朱壽海舉例說,溫州文化商品市場從立項至今,正式營運有5年時間,融資5億元,目前一、二、三期都已建成,應當說在溫州的專業市場中規模也不算小了。“但現在市場的租金收過來還不夠付利息的。”力天集團葉遠華總經理說,“培育一個市場不僅僅是市場主體的事,政府也應給予大力的支持。比如說稅收減免、銀行利息貼息,配套設施費要少一些。專業市場建設周期長、投入資金大,需要給一個市場幾年的培育期,先讓它有盈利,才能存活下來。”
建立專業市場,政府招商要招哪些人?市政府政策研究室的李丹說:“我認為應當是有想法、有經驗、有資源的人。”政府提供什么樣的政策、招攬什么樣的人才,都會對企業“留根”產生積*性的影響。總之,改善環境至關重要。同時,培育市場還需要保持政策的穩定性,要把有利于市場發展的政策堅持落實到位,這樣才能背靠專業市場,慢慢形成商圈氛圍。
“溫州要想培育專業市場,必須要有一個好的發展環境。但目前,溫州還存在‘領導很好、小鬼難纏’的現象。”潘永淼說,“其實在外溫州商人還是很想回鄉投資創業的,但由于投資環境受限,現在卻只能處于一種‘想說愛你不容易’的尷尬局面。”因此,迪拜中國商城董事長陳志遠建議,政府一定要有好的規劃和制度,將專業市場作為社會的公共平臺來建設,保證市場建起來后,享受優惠的政策待遇,后續的服務環節也都能跟得上,經營戶獲益了,市場就自然發展起來了。除政府支持外,培育市場還需要有專業的管理團隊,避免同質化競爭,只有解決好這些問題,溫州才能通過甌海大道串起大大小小的專業市場,并*終打造成一個輻射全國、鏈接國際的一個新型的商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