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據報道,2016年華為銷售收入5200億元,同比增長32%;手機發貨量1.39億臺,同比增29%;華為全年研發投入為83.58億歐元,位居中國**、世界第八,超過蘋果和IBM。
5200億元是什么概念?有人給出了直觀的答案:這相當于7個小米、5個格力、2個聯想、5個中興、5個阿里巴巴、5個長虹、6個比亞迪(49.800, -0.63, -1.25%)、20多個康佳!這意味著超越IBM,進入全球500強前75名,全球千億規模企業增速**!華為一系列數字的背后,除了令人吃驚的、持續高水準的研發投入,就是不碰房地產、不碰金融、不上市,專注與執著于主業。
工業強基、實業興邦,是一個人口大國走向經濟強國的**途徑。從世界列強走過的歷史道路來看,沒有一個國家是靠房地產業走向強盛的,也沒有一個國家是靠資本運作、倒騰股權走向強大的。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工業化快速推進,重化工業得以長足發展,“中國制造”征服了世界主要市場。然而,金融危機之后,制造業尤其是重化工業產能過剩問題暴露無遺,這對中國工業轉型升級雖是一個重大機遇,但對中低端制造業卻是一次重創和打擊。
在工業產能過剩、GDP增速下滑的大背景下,一些工業企業執著于自己的主業,面對房地產和金融“暴利”的誘惑,它們不分心、不分神,持續研發,不斷創新,志在長遠,放眼世界。華為、格力電器(25.000, -0.26, -1.03%)、福耀玻璃(18.340, -0.08, -0.43%)就是其中的代表和佼佼者。
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不少優秀企業一旦通過IPO成為上市公司,就不思進取,不做研發,而是借助股票增發、利用股民的錢來大搞“外延并購”,通過并購別人的企業來壯大自己的塊頭和規模,這種外延擴張幾乎是所有上市公司崇尚的一種“偽成長”模式,而真正依靠內生的、自我研發創新的內涵式成長,卻幾乎為零。這正是為什么許多上市公司不思進取、不再創新的原因所在,因為它們將主要精力放在了資本運作、股權倒騰上。
一些上市公司為了追逐財務報表的鮮光亮麗,不惜拋棄主業、脫實向虛,要么參與房地產大開發,要么參股或控股金融企業,要么組建影視公司或游戲公司,或是干脆職業炒股、大玩杠桿舉牌,大搞資本運作、資產重組,專門倒騰股權差價。如此一來,我國實體經濟正面臨被掏空的風險,一場“賺快錢”的危險游戲,正在一些上市公司或國有企業之間你追我趕、相互攀比與角逐。長此以往,經濟轉型、產業升級的希望在哪里?工業強基、實業興邦的戰略是否會泡湯?
這就是當今中國企業的“兩重天”。當大多數企業不擇手段謀求IPO機會,或是將IPO當成企業全部追求或*高追求時,華為卻對IPO不屑一顧。這是一種主業自信與特立獨行。
在華為面前,國內企業需要反思的,是如何做好自己的品牌、做強自己的主業、并將自己做成世界同行***的**企業。世界**,當然不是塊頭*大,而是競爭力*強、品牌價值*大、消費者*認可。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