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國務院力推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已首次在中央政府層面獲得推行,而此前僅有部分地方政府在積*推進該模式。
日前,國務院常務會議要求,推行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進政府向社會購買環境監測服務。這表明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作為吸引社會有效投資的重要途徑,已獲得了中央政府的認可。
另外,此次常務會議還釋放了進一步利好,會議要求大力創新融資方式,積*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PPP)模式,使社會投資和政府投資相輔相成。支持開展排污權、收費權、購買服務協議質(抵)押等擔保貸款業務,探索利用工程供水、供熱、發電、污水垃圾處理等預期收益質押貸款。這相當于增加了環保企業的融資渠道和工具,給社會資本投資大型環保項目提供了可能。
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作為國內環保產業一直在探尋的重要商業模式變革,也被稱為合同環境服務模式。目前我國污染治理的主體是產生污染的企業,以及保障公共服務的地方政府,這就導致了治污主體非常分散。諸如,印染企業集聚的地方,每家企業都投資污水處理設備,企業還負責日常運營,而一家專業環保企業完全可以做到處理這些企業產生的廢水污染,這就是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的雛形。
早在2014年7月份召開的環保產業高峰論壇上,業內人士普遍預期,污染第三方治理以及PPP模式有望為環保產業發展打開新的空間。新的環保形勢下客戶更希望采購的是環境質量,而不再是簡單的工程設備,而無論是PPP模式還是第三方治理都將有助于引入社會資本和專業環保力量,緩解業主資金壓力,并為追求中長期穩定回報的投資者創造發展空間,并*終形成有利政府監管、降低排污企業成本、促進環保產業發展的共贏局面。而在歐美環保產業成熟市場,污染第三方治理已經是主導模式。
目前,我國部分地方政府已開始積*探尋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在10月23日舉行的上海市政府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工作推進會上,副市長蔣卓慶表示,上海將在多個重點領域試點推廣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模式,政府采購、政府投資、國企項目等方面將帶頭實施。
“他治理”
你污染,他治理?沒錯,上海正在加快推進這種國際上普遍采用的工業減排治理模式,即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指的是排污單位以合同的形式通過付費將產生的污染委托專業化環保公司治理,通過市場機制的引入,實行環境污染治理的專業化、社會化服務,確立“污染者付費、專業化治理”新思路。
所謂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即市場經濟條件下環境治理的重要方式,也是環境治理機制的優化方向。推進第三方治理,對于提升環境污染治理水平、加快環保產業發展和經濟轉型升級、促進政府職能轉變和環境管理轉型,都有積*的推動作用。
眾多業內人士介紹,環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有多種優勢:一方面排污企業由于采用專業化治理降低了治理成本,提高了達標排放率;一方面治污責任向環保公司轉移和集中,環保部門監管對象大為減少;排污企業與治污企業之間的合同關系也促使雙方互相監督制約;此外,還刺激了環保企業和產業的發展。
目前,第三方治理有兩種模式。一種是“委托治理服務型”,指排污企業以簽訂治理合同的方式,委托環境服務公司對新建、擴建的污染治理設施進行融資建設、運營管理、維護及升級改造,并按照合同約定支付污染治理費用。在合同期內,環境服務公司通過第三方運營確保達到合同約定的減排要求,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有的是排污企業委托專業環保公司從治理方案設計、工程施工、調試到建成后的運營管理提供綜合的有償服務,并確保達到治理效果;有的是污染治理設施管理同原企業剝離,進行企業化的運作和獨立核算。
另一種是“托管運營服務型”,指排污單位以簽訂托管運營合同的方式,委托環境服務公司對已建的污染治理設施進行運營管理、維護及升級改造等,并按照合同約定支付托管運營費用。在合同期內,環境服務公司通過第三方運營確保達到合同約定的污染減排要求,并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有的是環境服務公司承擔工業污染治理設施的第三方運營,有的是環境服務公司參與排污企業的環境管理,有的是小型排污企業委托環境服務公司代為處理。
兩種模式的區別在于環境服務公司是否擁有治污設施的產權,前者擁有或者部分擁有;后者不擁有產權,只接受排污企業托管,負責其治污設施運營管理。
毋庸諱言,第三方治理還存在不少障礙,*關鍵還是要加強監管。對排污企業來說,所有的優勢都是在嚴格監管之下才能夠去比對,如果監管不嚴,排污企業不治理或者不達標排放,都能夠大幅降低治理成本,如此一來,第三方治理規模成本優勢也就不存在了。
政企合作風險幾何?
國家發改委日前首推了80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的示范項目,同時正在積*推動特許經營法的立法工作。而財政部成立了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工作領導小組,并在推動中央和地方各級PPP中心的建立,包括已確定CDM基金中心將成為未來的國家PPP中心。
PPP正在國內形成熱潮。然而,國際上對于PPP還沒有形成統一定論,很多國家都有自己的定義。目前國內的情況也是如此:財政部稱為PPP;國家發改委稱為第三方服務;環境保護部稱之為環境綜合服務和合同環境服務,也叫第三方的專業治理專業服務;而在PPP已推進許久的、建設部所轄的市政領域,特許經營則是更為熟悉的詞匯。
面對國內各地對PPP熱情高漲的情緒,PPP運動化也可能會招致危險。業內人士介紹,這不僅需要各部委之間更緊密的協作,需要產業各界的積*參與,也需要在智囊機構的支持下做好頂層設計、協議制定和模式總結。
對此,專家指出,PPP模式更強調由政府和社會風險(包括資本)的合理分擔,有利于降低前期風險和發揮各自所長,并應以提高效率為核心目的。運用PPP進行機制創新,可提高資源配置效率,來卸掉財政資金的負擔,有效發揮財政資金的引導、撬動作用,進而調動社會資本并發揮各自優勢,擺脫公共資源的“瓶頸”。事實上,PPP的核心含義中弱化了(但沒有消除)其融資功能,而突出了公私兩方合作的核心。
其次,政府財政進入PPP可謂雙贏,但這件事情在部委的協調上或有難度。目前,有的地方在推進PPP的過程中存在一些錯誤觀點。諸如,認為市政領域的BOT模式是初級、不成熟的PPP模式,或者一些地方認為實行PPP就應該在項目公司內部進行簡單的合資合股,包括把本適合以成熟的BOT模式進行的項目也改成使用PPP模式。
這些現象表明,各部委在政府采購公共服務和PPP的推進上合作并不充分,上層的溝通不足導致地方產生使用混亂的局面。
目前,PPP項目大部分集中在交通軌道方面。國家發改委首批推出的80個鼓勵社會資本進入的示范項目中,并沒有找到環境修復和村鎮市政領域的代表項目,而上述領域恰恰是*需要在PPP模式上實現突破的領域。
以效果為*終目的環境壓力、復雜的技術和巨額的資金缺口,使環境修復和村鎮市政領域實現PPP模式升級顯得尤為緊迫,而這也是PPP項目沒有在這些領域應用的主要原因。
那么,在這兩個不適合簡單BOT項目融資模式的領域如何實現PPP模式的應用?這需要完善頂層設計、產業資本合作,也需要地方政府的緊密參與,推行項目示范并給予財政資金的支持。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