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導語:中國經濟三十年的飛躍離不開龐大的人口基數帶來的人口紅利,但是隨著人口紅利的消失,中國制造是否還能保有原來的優勢。再看鄰國印度作為未來的人口**大國,在人口方面占有優勢,未來"印度制造"將超越"中國制造"嗎?
中國人口或比官方數據少9000萬?人口紅利要沒了
日前,美國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研究員易富賢在北京大學的一次學術會議上說,中國2016年的實際人口可能為12.9億,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少9000萬,相當于西班牙人口的兩倍。
易富賢,是《大國空巢》一書的作者,這本書稱中國人口危機開始全面爆發,中國需要更高,而不是更低的出生率。他*近在北京大學的一次學術會議上說,156 0190 2607年后中國官方的人口數據被夸大了。中國2016年的實際人口可能約為12.9億。
而國家統計局今年1月公布的數據顯示,2016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包括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不包括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和臺灣省以及海外華僑人數)13.8271億人,比上年末增加809萬人。
易富賢的數據與官方公布的數據相差9000萬人。這是迄今坊間流傳的中國人口統計差距*大的說法。
但是相差9000萬人口的說法遭到發改委專家反駁。“我不贊成‘中國實際人口比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少9000萬’這個說法。”發改委社會發展研究所所長楊宜勇稱,中國的人口統計差個幾十萬甚至一百萬還說得過去,9000萬這個說法是違反基本常識的。“我們有人口普查,而且人口入戶調查就是按人頭點出來的,人口數據比GDP準確多了。”
中國一直以來是人口大國,中國經濟的增長也離不開人口紅利的幫助。但是近年來隨著人口出生率的下降,中國人口紅利消失似乎已是主流觀點。
1952年以來中國出生率下降至千分之12.1
由于獨生子女政策和其他方面的變化,中國的出生率急劇下降,2013年已從1987年創出的改革后高點千分之23.3下降至千分之12.1。根據世界銀行[微博]的數據,美國的出生率約為千分之13,馬來西亞為千分之18,越南為千分之16。眾所周知存在人口問題的日本的出生率為千分之8。
出生率下降意味著中國勞動力人口的比率將越來越小。這可能會抑制經濟增長,推動工資水平過快上升,從而導致企業將工廠搬到亞洲和其他地區成本更低的國家。15-64歲人口數量2014年減少約160萬人,至10.04億人,降幅0.2%,為至少20年來首次下降。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認為未來30年中國適齡勞動人口將減少1.7億,并因此警告中國可能“未富先老”。
這種人口結構的變化意味著老齡人口的比例將不斷提高,從而限制工作年齡人口的規模,提高衛生保健成本,加大年輕人的贍養負擔。據聯合國預測,未來25年,中國60歲及60歲以上人口的數量將增長一倍以上,達到4.31億人。聯合國估計,到2050年,60歲及60歲以上人口在總人口中所占比例將從2015年的15.2%上升到36.5%。
大企業從中國撤離 大陸社保繳費是東南亞國家4.6倍
2015年8月26日日本松下公司突然宣布8月底關閉位于北京的鋰離子電池工廠。松下發言人刑部智恵子通過電話表示,公司將與北京工廠的1300名工人結束合同。這是松下繼2012年底關閉上海等離子電視工廠和2015年1月底關閉山東松下電子信息有限公司之后,在短短兩年多時間內關閉的第三家工廠。
2015年8月8日,富士康的老板TERRY GUO卻在這**掀起了史上*大規模的“跑路”潮。
這**,在中國雇傭員工達120萬人的富士康與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政府正式簽訂了協議。根據協議,富士康將在未來五年投資50億美元(約310億元人民幣)在該邦建設電子設備制造廠。在兩個月前的7月15日,富士康方面還表示,公司將大規模擴大在印度的發展,計劃在2020年前在印度新建12座工廠,并*多雇傭100萬當地工人。由是,富士康跑路印度已是昭然若揭!
服裝行業,優衣庫、無印良品、青山商事、利豐、東京STYLE、Honeys等正在大幅削減投向中國的訂單。除了小批量暫時留給中國外,大批量的訂單都發給東南亞、印度等地的代工商。
制鞋行業,全球*大運動鞋制造商臺灣寶成集團旗下裕元工業、東莞厚街規模*大的制鞋企業綠洲鞋業、中國女鞋*大制造商之一的華堅集團、在運動鞋制造行業地位僅次于寶成集團的賜昌鞋業等用工達數萬甚至十多萬的鞋企已經把大部分生產線搬到東南亞等地。廣州臺商協會榮譽會長、創信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吳振昌稱:“臺灣制鞋業基本已轉移走,臺商紛紛將鞋廠遷移到東南亞。一旦產業轉移,要回遷難度*大。”
電子電器行業,中國電子電器制造的“男二號”韓國三星在越南投資百億美元的生產基地相繼投產,三星電子將80%的中國產能轉移到越南的計劃正加快實施。2015年,三星在中國的子公司或代工廠紛紛停產或裁員。
2001年產業工人工資五六百元,不僅低于東南亞國家,而且是歐美日等發達國家工人工資的1/20-1/30。現在工資普遍達到三、四千元,五險一金”更是占到工資總額的40%-50%,企業負擔沉重。比如外企要養一名月薪10000的員工,實際上企業每個月需要為這名員工支付14628元。中國大陸不僅工資遠高于東南亞,而且社保繳費是東南亞國家的4.6倍。
印度制造崛起 大企業都搬印度去了
日媒稱,大型機電企業擴大在印度的生產的趨勢正在加強。美的集團將投資80億盧比(約合人民幣8.4億元)新建冰箱和洗衣機工廠,追趕領跑的日韓大型企業。此外,臺灣鴻海精密工業將提高當地智能手機等的代工產能,并向國外供應。擁有13億人口、經濟持續增長的印度作為機電產品生產基地的存在感正在提高。
據《日本經濟新聞》網站7月12日報道,印度電子產業協會統計,印度家電市場規模2016年度達到125億美元,在過去5年里增長至約兩倍。到2020年度,有望達到約206億美元規模,比2016年度增長六成。
報道稱,莫迪政權對于吸引外國企業投資持積*態度,7月1日各邦之間不同的間接稅被統一為“商品服務稅(GST)”。有望起到簡化跨邦業務的稅務手續、易于優化工廠和倉庫的選址等效果。
報道稱,美的將追趕日本松下和大金工業、韓國三星電子和LG電子等在印度領跑的日韓大型企業。在汽車領域,盡管日韓企業的份額較高,但6月中國上海汽車集團宣布在印度當地建立工廠,生產乘用車。
《印度時報》等當地媒體7月4日報道稱,全球*大電子產品代工服務企業鴻海預計將自2017年起在印度*多投資50億美元。報道稱,鴻海將建立智能手機等的供應鏈,作為對歐美的出口基地加以利用。
鴻海董事長郭臺銘2015年曾在印度表示,到2020年前在當地建設10家~12家工廠。在2017年6月的股東大會上,郭臺銘再次表示正在討論相關投資。
報道稱,鴻海目前在印度已擁有多個基地,被認為正為小米和OPPO生產智能手機。此外,鴻海還成為美國蘋果手機在印度進行本地化生產的候選代工企業,有必要配合當地需求擴大產能。
由于受到主要生產基地中國大陸人工費暴漲的影響,將鴻海推升為全球*大電子產品代工企業的原有增長模式將迎來*限。印度的人工費比中國低,且容易確保勞動力。在應對當地需求的同時,鴻海還在尋求將印度作為繼中國大陸之后的對海外供給基地。
印度國內要求抵制中國貨?"印度制造"將趕超"中國制造"
印度《經濟時報》網站7月16日發表題為《中國是怎樣在貿易方面完勝印度,占領印度家庭、市場和經濟的》的文章稱,隨著中印一樁政治角力老難題不斷升溫,在寒冷的喜馬拉雅高原,氣溫也陡然升高。圍繞洞朗地區,印度和中國爭執不下。印度國內要求抵制中國貨的尖銳呼聲越來越大,國民志愿服務團及其麾下的組織也加入進來,并通過社交媒體網絡進一步放大。
然而,深入印度國內,中國對印度的“占領”卻是現實存在的。印度信貸評定與投資服務公司首席經濟學家喬希說:“雖然印中貿易嚴重失衡,但是欣欣向榮卻是不爭的事實。這沒有受到政治分歧的影響。”
文章稱,中國是印度的*大貿易伙伴,不過貿易天平嚴重倒向中國一方。2011年到2012年,印中貿易逆差為372億美元,6年后的今天,貿易逆差已經擴大到511億美元。
印度擁有龐大的市場,其人口近13億,與中國相當,龐大的人口為其提供了巨大的市場空間。當地處于中國大約156 0190 2607年代初期的水平,這為企業在當地發展提供了巨大的機會。
印度人均成本確實比中國低。據武漢大學質量發展戰略研究院聯合中國企業調查數據中心近日聯合發布《中國企業-勞動力匹配調查報告》的數據顯示,中國工人工資普遍達到三、四千元,而印度約為136美元,不到一千人民幣,這顯示出印度的人工成本確實要比中國低的多。
從這些方面來看,印度似乎確實有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發展勢頭,制造業迅速發展,推動當地的經濟繁榮。在GDP增速方面,2015年印度GDP增速為7.3%,中國GDP增速為6.9%,這是印度首次超越中國;2016年印度GDP增速為7.1%,而中國為6.7%。連續兩年印度GDP增速超過中國,各方認為莫迪推行的印度制造計劃取得了成果,從而進一步看好印度制造趕超中國制造。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