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老板在2008年開辦了成都鑫隆鞋廠,專注于做出口生意,雖然鞋廠規模不大,但也接下了一些國際知名品牌的業務,“像CL紅底鞋這樣的國際品牌,我們都在做出口”他這樣對記者表示。
張老板稱,但在今年,其接到的訂單還不到過去的1/3,人工成本也在增加。
今年訂單減少30%以上
張老板的鞋廠位于金花鎮,生產車間面積有1000多平方米,產品主要銷往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國。張老板謙虛地表示,“我們只算個小廠”,但也需要200人左右。
今年,張老板和他的鞋廠迎來了巨大的挑戰,張老板向記者坦言,“今年我的訂單還不到往年的1/3”,也就是說,往年可以外銷10萬雙的鞋廠今年可能做不到3萬雙。張老板還稱,雖然無法計算具體損失有多少,但收入大打折扣是肯定的。而金花鎮另一家做外銷的鞋廠的總經理楊曉勇也表示,訂單減少不是個別案例,“整個行業都在減少”。
“做出口的鞋廠訂單減少普遍在30%以上”,四川西部鞋都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黃富豪表示,在1000多家制鞋廠中有60%都是做外銷的企業,在外銷制鞋廠中又有超過80%的鞋廠今年的訂單量減少了30%以上。黃富豪坦言,“與歷年情況比較,這已算較大下滑”。
訂單的大幅度縮減讓整個行業“騷動”起來,但黃富豪“淡定”地表示,大環境不好,國外需求下降必然會帶來訂單量的減少,而這1000多家制鞋廠在檔次上大多處于中檔偏高的位置,“在經濟環境不理想的情況下,這一部分廠家會是*尷尬的”。
國外人工成本相對較低
是什么原因造成國內做外銷的制鞋廠訂單量大幅“縮水”呢?廠商們認為,人工成本太高是一個原因。
“我們這里普通工人每個月的工資在3000~5000元,高的甚至能夠達到7000~8000元”,而在越南、印度等國,當地工人的工資只有國內的20%。楊曉勇進一步透露,像在越南、印尼等地,700~800元的工資都算高的。他的這一說法也得到了黃富豪的認可,“銷售旺季,工人工資可以達到5000~6000元,而印度很多地方可能就幾百元錢”。
“今年又漲了10%~15%”,張老板告訴記者,他在每個工人身上平均要多支付接近1000元,而100多個工人正“眼巴巴”地等待著張老板。
廠商們認為,正是由于國內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拉高了總體成本水平,才使得訂單“流落”越南等地,但對于這樣的說法,也出現了不同的聲音。
黃富豪認為,印尼等地人工成本固然很低,但國內工人的技術是這些地區無法比的,品牌商若選擇這些地區生產產品,將面臨建立新的生產鏈,以及培訓技術工人等問題,“這些成本都要算”。
雖然,轉移生產鏈將帶來新的成本,但黃富豪也坦言,就算是這樣,國內的總體成本也是比較高。
這一問題對廠商們來說,早已是老生常談了,自2008年起,便有很多廠商開始“安第二個家”,在四川周邊人力、土地成本更低的地區建立生產車間,將一部分生產任務轉移過去。
但黃富豪認為,轉移需要整個行業“抱團取暖”,將新基地安在同一個地方,“才能形成氣候”。
出路:“兩條腿走路”
扛不住成本不斷上升的打擊,一部分廠商已經“犧牲”,一部分廠商有了“二心”
據黃富豪介紹,“鼎盛時期的鞋業廠商,利潤可以維持在10%以上,而現在的情況是,平均利潤保持在5%以內”,不斷壓縮的利潤空間,讓很多廠商開始“一心二用”,自2008年起,便有很多廠商做起了其他生意,“這部分廠商占到20%~30%”。
比起那些“一心二用”的廠商們,一部分還在苦苦維持的廠商在今年終于要“脫離苦海”了。
黃富豪介紹,一些生產規模大的廠商,年銷量能達到100萬雙,今年他們可能只是銷量有所下降,而一些規模小的廠商,在成本上升、銷售不暢的情況下或許就只能跟這個行業“說拜拜”了。對于這一部分小廠商,黃富豪稱,“我們預計今年會更多”。
在大環境不佳的狀況下,許多企業也在想盡各種辦法來應對。
據記者了解,現在一部分廠商有兩條生產線,一方面生產自己的品牌,另一方面也接其他品牌的訂單,“今年,這樣的廠商會明顯好過做單一貼牌生意的廠商”,黃富豪表示,這足以說明擁有自己的品牌是相當重要的。
“一雙鞋只做貼牌生產利潤可能就5元,而自產自銷的利潤可能就有40~50元”,黃富豪這樣比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