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蘋果和耐克,一個是電子產品領域的巨頭,一個是運動品牌的先驅,如果我們不再單獨看,而讓兩者碰撞在一起,會產生什么樣的火花呢?
每次把這倆擺在一起,我就一遍一遍想:蘋果干嘛不收了耐克?為什么我手腕上戴的不直接是一個音樂體感計?它可以叫iNike+。
蘋果跟耐克在2006年就有過基于iPod的體育+音樂的合作,推出了一組套件:帶傳感器的Nike+運動鞋,和能對接iPod的無線接收器。iPod據此來記錄佩戴者的跑步和鍛煉體驗。蘋果店現在還在把它們當自家產品的外設來賣。
2011年,耐克推出Nike+Fuelband腕帶。11月,美國、加拿大和英國的蘋果實體店和在線商店開賣FuelBand。雖說,蘋果在線商店也賣飛利浦的智能燈泡Hue,也賣森海塞爾的耳機,也賣迪士尼的觸控筆,但有理由相信,蘋果跟耐克比他們更親密:
2012年7月的太陽谷Allen&Co年度大會上,蘋果CEO庫克被媒體拍到,手上戴著當時還未上市的Nike+FuelBandIce。更遠的是,早在2005年11月,庫克就以蘋果COO的身份加入了耐克董事會,并成為耐克的薪酬委員會成員。穩(wěn)坐至今。
有了這些前緣,我出于憊懶,希望兩家合體的心愿就不是那么脫線了,以下是深度心路歷程:
兩家品牌內涵很合
耐克跟喬布斯時代的蘋果給用戶的印象都是:我行我素、簡潔、酷。在此之外,“運動”這個元素里還有動感、韌性和人文關懷——從這個意義上,耐克的品牌內核豐富過蘋果。
蒂姆·庫克走的是儒雅風,明顯不會延續(xù)喬布斯式的酷拽風格,又趕走了繼承了喬式脾氣的ScottForstall,在硬件之外主推的Siri、地圖、Passbook乃至蘋果電視打的都是服務牌。這就值得把姿態(tài)放低,向耐克請教在品牌營銷上的資源和經驗積累,學學策劃“活出你的偉大”。
兩家都置身窘境,耐克更有變革動能
雖然成了美國歷史上市值*高的公司,但喬布斯去世后,蘋果就創(chuàng)新不力。他在產品上的努力目前看來不過是縫縫補補:拉長iPhone、擠小iPad、削薄iPod。去年Q3蘋果在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中的份額下降到了15%,而去年Q1這數字還是23%。iPad的地盤也被Android平板們侵蝕。剛推個地圖,槽點就完勝亮點;蘋果電視還沒起跑,對手們已經出貨了。
庫克試圖通過iPhone5的新尺寸、新數據接口,來構筑封閉的硬件生態(tài),并嘗試給用戶提供語音、地圖、支付等服務。但在產品的守成背景下,這只能說明:蘋果還是很強,但是不酷了。你能轉型成另一個亞馬遜嗎?人貝索斯已經為今天布局了15年。
耐克過得也不如意。2013財年,它Q1(2012年6月到8月)、Q2(9月到11月)兩個季度的凈利潤分別下滑了12%和18%。它寄望*高的中國市場也傷它*深,銷售額下滑了11%到5.77億美元。說是歐洲經濟衰退,它的德國的老對手阿迪達斯卻追勢甚猛:Q3(7月至9月)凈利潤同比增長14%至3.44億歐元,預計2013年還將實現雙位數增長。
這也是為什么去年耐克急著求變,先后賣掉了Umbro、ColeHaan等子品牌,決心把精力集中在更有潛力的Nike、Jordan、Converse、Hurley等主線品牌上,又開始試水電商、把社會化媒體營銷業(yè)務從AKQA、W+K、Mindshare與R/GA等代理商手中收回來,自主運營。
窘境歸窘境,我這只運動盲也忍不住贊一下耐克。一家運動服裝和裝備公司,變革起來眼光和速度都絲毫不差于科技公司,它展現出來的品牌精神還是又拽又酷:快速適應,**意識強烈,行動果決靈活。JustDoIt。這種精神,恰恰是現階段的蘋果需要提振、重構的。
可穿戴設備的興起,是它們在一起的良機
有傳聞說,蘋果在研發(fā)iWatch,計劃把藍牙和iOS向更微型產品的移植。而同樣的嘗試,耐克玩得更早更帥:2011年初,耐克就跟GPS和地圖公司TomTom合作推出了一款運動腕表Nike+SportWatchGPS,除了預期內的運動計量、GPS定位,這塊表還能接個外設來查探心率。更妙的是,上個月,荷蘭國際合作銀行發(fā)布的報告稱,蘋果公司近期可能會收購TomTom。
說回“測心率”這件事。這事沒什么難度,已經有APP借助平板的攝像頭就能實現了。但我想說的是,借助隨身傳感器來檢測體能、健康數據,再邁向體感交互智能,這是讓人眼睛一亮的路數。
平板時代之后,人人都知道可穿戴裝備是下一個趨勢,但要是只滿足于把手持設備改成披掛設備,技術還停留在觸摸交互和語音交互層面,未免也太不思進取。在可穿戴技術時代,值得玩的是體感交互智能。在這個方向上,無論是眼鏡、手套、手表、衣鞋,用戶訴求都是給人體開掛,未來甚至是要奔著可嵌入的虛擬器官去的。
說到對人體的探索和服務,這正是耐克的看家本事。在這上面,耐克對產品的創(chuàng)新和技術探索意識絲毫不差于科班科技公司。減震、支撐、助力……做運動服裝和裝備出身的耐克在人體工程學上的技術積累從156 0190 2607年代就開始了,它死磕的就是怎么讓設備適應人、服務人。從1980年代在AirMax系列運動鞋里試加空氣軟墊開始,光是一個氣墊減震,它就搞出了至少7種技術,探索接近**。
耐克還把實驗精神從傳統運動裝備鋪到了數碼外設上:帶體感器的腕帶、鞋、手表。去年6月,它還試著發(fā)布了一款叫做Coach的平板電腦。每一款都很**,不是平庸的跟風之作。當時我在虎嗅文章中調侃說,耐克果然“JustDoIT”。不久前,耐克推過一款高爾夫球桿VR_SCovert一號木,亮點就是通過提升慣性力矩來增加球桿的容錯性。這種帶有*客氣質的技術造詣,眼下的消費電子公司哪里有?
科技正在工具化,而科技找一個落地的實體才是趨勢。蘋果試過了音樂,試過了通訊,跟耐克試過運動,也試過了移動大平臺,但僅僅滿足于娛樂視覺和聽覺、滿足于抓住眼球跟手指太局限了,不妨再做些深度探索。而一直在戶外與競技場挖掘消費需求的耐克,正有這種把技術回歸成工具的能力,讓用戶借助工具來獨處、來感知自我。
*后,蘋果有錢
去年9月iPhone5發(fā)布,蘋果的股價也從那時*高的702美元跌到了527美元,一下去了25%。更愁的是,一邊創(chuàng)新乏力,一邊手里的錢還多的花不出去。庫克去年發(fā)布了400多億美元的派息和股權回購計劃,但蘋果持有的1200多億美元現金,到2013財年末預計還會漲成1500多億。
而耐克,嘖嘖,總市值也不過470億美元。
1、檢測行業(yè)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fā)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