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自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到2015年全國體育產業總規模超過5萬億元”的目標以來,中國體育事業迎來井噴式發展。2015年,我們見證了商業巨頭層出不窮的大手筆,各路自本在全球范圍內搶奪核心資源,一時間將“體育產業”推成了本年度*熱的詞匯之一。
2015年是中國體育產業發生巨大變革的一年。隨著《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正式將全民健身上升為國家戰略,體育成為中國社會轉型、經濟轉軌以及百姓生活方式轉變的重要組成部分。
據新華社報道,12月23日,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全民健身計劃(2011-2015年)》實施效果評估總體情況。劉鵬介紹,到目前為止,中國的體育產業每年的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為0.63%。預計到今年年底,就可以達到0.7%,與以前往前倒推可能產生的數據相比,這個比例已是大幅提升。
劉鵬認為,中國體育產業的發展前景非常廣闊,潛力巨大。按照國際通行研究的標準,當人均GDP達到5000美元的時候,體育產業的發展會呈現出一個“井噴式”的發展態勢,而中國目前人均GDP已經達到8000美元左右。由此可見,中國的體育產業正處于是高速發展時期。
事實如此,今年以來,體育圈大事不斷:萬達搶購海外資源、中超拍出天價版權、華人文化入股英超曼城、體育產業并購基金不斷涌現……對此,中銀國際證券認為,產業資本熱將驅動業務模式變革,圍繞中超足球產業鏈、冰雪運動、體育賽事及場館運營、體育營銷等細分領域均有望誕生市值百億、甚至千億級別公司。隨著2014-2015年體育產業頂層設計陸續出臺,2016年將進入政策細化和落實階段。而2016年又是體育大年,將舉辦奧運會、歐洲杯等大型賽事,勢必會掀起新一輪體育熱潮。
扎堆投資足球
要說2015年*受資本追捧的體育項目是什么,足球無疑位列其中。
今年1月,萬達集團董事長王健林投資5200萬美元,收購了2013-2014賽季西甲聯賽**馬德里競技(Atletico Madrid)的股份;而以運作高水平賽事起家的合力萬盛,也在新年伊始完成了對荷甲球隊海牙俱樂部股權98%的收購;7月,中國高科(18.480, 0.00, 0.00%)技企業德普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旗下的萊德斯公司全資收購法乙索肖俱樂部,這使索肖成為歐洲足壇**完全由中國資本控股的俱樂部;11月,星輝互動娛樂股份有限公司以超過6000萬歐元收購巴薩同城死敵西班牙人俱樂部股權并增資。交易完成后,互動娛樂可控制皇家西班牙人俱樂部股份合計將超過50.1%,實現對該俱樂部的控股;12月初,包括華人文化產業投資基金(簡稱CMC)在內的中國財團宣布斥資4億美元,收購了曼城母公司13%的股份。不久前,華人文化還以80億元的報價打敗了中央電視臺,買下了中超聯賽未來5年的電視轉播權;12月9日,阿里巴巴集團在東京宣布,與國際足聯達成一項為期8年的合作協議,阿里巴巴E-Auto將正式冠名國際足聯俱樂部世界杯。據悉,這是中國企業**次冠名世界**足球賽事。
如今,又一家知名民營企業——蘇寧集團進軍足球圈。
12月21日,蘇寧集團召開新聞發布會,正式宣布已同國信集團簽署協議,全面接手原江蘇國信舜天足球俱樂部,成為江蘇隊的新東家。據了解,完成資產交割后,原江蘇舜天(11.910, 0.00, 0.00%)將更名為江蘇蘇寧足球俱樂部。
據了解,江蘇國信舜天足球俱樂部初創于156 0190 2607年,是甲A聯賽的創始球隊之一。2000年舜天集團接手俱樂部,2009年球隊進入中超。2011年,江蘇舜天的主投資商變成江蘇國信,2012年獲得聯賽亞軍和亞冠資格,并在次年超級杯上戰勝廣州恒大隊奪冠,2014年獲得足協杯亞軍。
11月6日,國信集團對外宣布,以5.23億元的價格公開轉讓江蘇國信舜天足球俱樂部。當時很多圈內人士已經透露,接手舜天的就是其贊助商蘇寧集團。對于外界的猜測,蘇寧并沒有否認,只是表示一切都要嚴格按照程序來走。
在12月21日的新聞發布會上,蘇寧集團董事長張近東表示,蘇寧搞足球絕非一時興趣,他本人就是個超級球迷。張近東承諾,蘇寧集團接手俱樂部后,將持續加大對俱樂部的投入,同時借鑒國外**俱樂部的經驗,在俱樂部科學訓練、球隊管理、會員管理、球市運營方面形成體系化的機制,“盡全力將俱樂部打造成為在中超、亞洲**的百年俱樂部,為中國足球真正的騰飛和崛起做*大的努力”。
有分析認為,近年來中國企業家之所以對足球產業的投資集中爆發,中國決策層的支持是關鍵。而另一個不可抗拒的理由,就是中國是全世界發展空間*大的體育市場之一。據咨詢公司普華永道的數據,中國今年的體育門票、商品和廣告總收入估計為34億美元,而美國是636億美元。
中國足球博客網站“狂熱東方足球”(Wild East Football)創始人卡梅隆·威爾遜(Cameron Wilson)表示:“人們對中國足球一直抱有大膽的想法,因此當這個市場*終爆發時,他們已經做好了從中獲利的準備。”
讓3億人上冰雪
從花樣滑冰世錦賽,到北京張家口申冬奧成功,冰雪運動在中國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分析人士指出,冬奧會“帶動3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目標的確立,有望讓冰雪消費成為新的體育消費熱點。
在12月23日的國務院新聞發布會上,劉鵬表示,“3億人上冰雪”這個目標不僅一定能夠實現,而且將成為未來體育產業發展的熱門方向。
劉鵬說,中國冰雪運動歷史長而基礎薄弱,參與地區有限。歷屆冬奧會參賽的中國運動員均來自黑龍江與吉林,而冰雪群眾運動也主要在東北開展,華北、西北也有一些。但這三個地區的人數就不止3億。更何況,近年來南方地區的冰雪運動也有了相當大的發展。“20年前,全國的滑雪場不超過10個,2010年,全國的滑雪場就達到了200多個,而到現在為止已經超過了500個”。
為了達成目標,劉鵬認為,還需在政策措施上下大力氣,引導社會各個方面都來投入冰雪運動場地設施的建設和冰雪運動、活動和賽事的開展;充分發揮各級各類冰雪體育社團,尤其是基層冰雪體育社團的作用;要帶動冰雪體育產業的發展。冰雪運動發展帶來的人數、設施、器材的增長給冰雪體育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巨大的市場需求和推動力。
在國家體育總局冬季運動管理中心大眾冰雪部部長、中國滑雪協會秘書長王春露看來,推動冰雪運動在大眾中普及,兒童、青少年至關重要。王春露說,“明年1月17日,國際兒童滑雪節的活動將吸引國內20家雪場、近兩萬名兒童參與。我們也欣喜地看到,如今有很多小學做了冰場,還有好多小學跟雪場對接,把滑雪作為一門體育課,進行普及和教育。”
不過,要推動群眾性冰雪運動的開展,教育人才必不可少。然而,中國的滑雪產業存在缺乏標準化教學體系的問題,尤其缺乏合格的滑雪指導員。快速增長的需求和有經驗教練員的短缺導致滑雪培訓市場亂象叢生。
王春露表示,這兩年滑雪人口爆發式增長,而全國僅有8000多名社會滑雪指導員,這個數字遠不能滿足需求。
“雪場急于求成,一個人可能從不會到會,再到去教學,也就一周到十天的時間。他們對滑雪的理念、安全性、教學都沒有掌握,會給大眾學者帶來很大的安全隱患。”王春露說。
前國家隊高山滑雪運動員郝世花也認為,中國的滑雪和滑雪教學都處于初級階段,龐大的隊伍中不乏一批短期受訓后上崗的,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滑雪教學市場魚龍混雜。
“我們正在規劃滑雪教練員的滑雪教學評定,這樣的教學系統一旦推出,我們可能就會有等級考試,并慢慢推廣,這個過程急不得。”王春露說。
“跑馬熱”席卷全國
隨著馬拉松賽事在中國呈井噴狀態,“跑馬熱”已席卷數十個大中城市,并由此催熱了“馬拉松經濟”。有專業人士估算,2014年馬拉松賽事運營的收入達到20億元,帶動相關行業收入超百億元,2015年馬拉松相關產業的市場規模有望達到300億元。
以往,馬拉松賽事多為政府舉辦,財政撥款成為一項賽事能成功舉辦的主要經濟來源。而去年10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促進體育消費的若干意見》,明確規定取消商業性和群眾性體育賽事活動審批,通過市場機制積*引入社會資本承辦賽事。該文件的發布仿佛為方興未艾的中國馬拉松熱注入了一針興奮劑,市場上立馬出現了以運營馬拉松賽事為主體的公司。
據界面新聞報道,在國際上,體育賽事運營的商業價值分為三塊:**塊是版權收入,約占整個收入的40%;其次是B2C的收入,即針對終端消費者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票房(門票或報名費)與衍生品,約占總收入的30%;第三塊收益是B2B的商業贊助,約占總收入的30%。
而目前中國城市馬拉松運營市場的情況比較特殊——主辦方一般為中國田徑協會與當地市政府,賽事所有權歸當地政府,體育賽事直播的版權則歸電視臺。也就是說,國內馬拉松賽事目前只能通過B2C收入和商業贊助取得收益。但這并不妨礙越來越多的社會資本嗅到體育文化產業即將爆發的商機并積*投入進來。
除了賽事,與馬拉松相關的高端設備也成為資本競相追逐的領域。
在不少“跑友”看來,好的跑步裝備可以讓身體得到更好保護,因此不少人在相關裝備上不吝本錢。據了解,一雙專業跑步鞋在千元起步,一般跑到800千米就要更換新款,一套跑步服加壓縮衣也要一千多,能夠檢測心率等運動數據的運動腕表要兩三千。這些還只是基本款,發燒友的高端裝備還要更貴。
巨大的市場和潛在的巨額回報讓體育智能產業的從業者越來越多。業內人士分析,對于這些企業來說,體育智能設備的“吸金”能力還在其次,更重要的是可以掌握海量的運動健康數據的入口。
今年3月,小米與李寧合作生產智能跑鞋,希望相關的數據分析能解決很多跑步愛好者使用傳統跑鞋時的一些痛點;耐克很早便推出了Nike+系列智能裝備;阿迪達斯的miCoach也運用到了專業足球訓練中。這些廠商通過將芯片嵌入到專業運動員的跑鞋、球拍、球衣甚至足球之中,可以獲取更為精準的數據,從而更好地輔助運動員的訓練。
根據市場調研分析機構IDC*新發布的《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季度跟蹤報告(2015年第三季度)》,該季度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出貨量為737萬臺,較第二季度環比增長40.1%。
IDC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研究經理肖晶認為:“目前,中國可穿戴設備市場的持續增長,主要依托于基礎可穿戴設備在出貨量上的高速增長。隨著越來越多的廠商進入智能可穿戴設備市場,基礎可穿戴設備將會面臨來自于智能可穿戴設備的巨大挑戰。”
電競風投正勁
除了傳統行業的火爆,一些特殊體育項目也迎來了春天。
今年,“國名老公”王思聰讓其領投的電競行業再次進入到大眾視野。
9月5日,王思聰在微博上宣布,由其個人擔任CEO的游戲直播平臺熊貓TV即將上線。9月16日,新三板上市公司英雄互娛又發布公告稱,王思聰和《全民槍戰》研發商暢游云端創始人冉曦將被增補為該公司監事。英雄互娛是國內**家基于移動電競概念上市的游戲公司,旗下擁有包括《全民槍戰》在內的多款電競類產品。
事實上,早在2011年,王思聰就收購了CCM電競俱樂部,將其更名為IG。作為電子競技行業*有名的投資者,王思聰旗下的普思資本還在2013年和2014年先后投資了云游控股和樂逗游戲,目前這兩家游戲公司分別在港交所和納斯達克成功上市。
自2003年被體育總局正式確立為第99個體育項目以來,伴隨游戲產業的迅猛發展,擁有游戲和體育雙重屬性電子競技風頭正勁,作為朝陽產業,其獲得了來自國家、社會、媒體等各方高度關注。
國家體育總局體育信息中心電子競技項目部副部長高軼凡表示,電子競技是一個很年輕的項目,雖然運用電子設備進行智力對抗,但和傳統體育賽事相比也有很多共通之處。兩者都非常注重選手的專業性,注重對身心的鍛煉和團隊個人間的競技配合。“國家體育總局近年來一直致力于構建電子競技賽事體系,這其中既有全國性的綜合賽事,也積*推動地方體育部門開展電子競技賽事。在辦好綜合性電子競技賽事的同時,體育總局還嘗試舉辦單項電子競技賽事,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而對于游戲商、賽事方和俱樂部之外更廣泛的人群來說,電競行業真正的火熱是源于直播網站的興起。去年,亞馬遜以9.7億美元的高昂價格收購了游戲視頻直播平臺Twitch.tv。今年3月,體育市場調研公司Repucom的報告稱,Twitch平均擁有超過60萬同時在線的觀眾,在全球的觀眾人數達到5100萬,已經超過了大多數美國電視網絡。
2014年底,更名為合一集團的優酷土豆成立娛樂云事業部,將游戲作為重頭戲納入其中。今年5月,合一集團聯合20家主流游戲媒體成立游戲視頻聯盟,還與淘寶游戲一同參與到電競綜合賽事WCA的“WCA PLUS成長計劃”中,讓泛電競明星的粉絲經濟持續發酵。
風投也開始看到電競圈粉絲經濟的力量。7月,**簽約戴士和“電競一姐”小蒼的銳問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獲得復星昆仲資本幾千萬元的A輪融資,小蒼和戴士同為公司股東。復星昆仲資本合伙人梁雋樟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目前來看,中國的政策法規鼓勵電子競技發展。同時,電子競技運動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娛樂方式,從體力轉向腦力,逐漸與國際接軌。此次投資銳問,主要是看重對方在電競產業不斷深耕,并擁有不可撼動的資源和影響力。
http://d9.sina.com.cn/pfpghc2/201511/13/90933eccf2ce4e93a64a2ab956dd8622.jpg
盡管電競行業發展得如火如荼,但是繁榮的表象之下暗藏隱憂。**是游戲產品的迭代,由于用戶數量的下降和新游戲的興起,《魔獸爭霸》不再有***比賽;另外,電競比賽規則的復雜性很難吸引到非玩家人群,這也是與歐洲足球聯賽產生的200億美元收入相比,電子競技帶來的總收入還微不足道的主要原因。
實際上,電子競技觀眾群之龐大,早已超越了傳統體育項目。據參加過首屆世界電子競技大賽的張先生透露,比賽期間,全球超過2000萬人觀看了直播,創造了觀看比賽人數*多的世界紀錄。隨著受眾的增多,贊助商、選手、比賽、粉絲等形成合力,一條能夠實現良性循環的產業鏈正在逐漸形成。
不過,國內電競做到這些并不夠。張先生認為,電競賽事需要更大的土壤,不僅優秀的選手能賺更多錢,一般的選手也能糊口,這才是真正讓電競從“業余”轉向“職業”的關鍵因素。但有一點值得欣喜,單從吸金能力來說,電競比許多如今苦苦掙扎的傳統奧運項目更靠近職業化。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