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是個溫暖的地方,可是皮革生意很早就興起。當然不是做皮衣,只是將生皮加工為熟皮、漆皮、珠皮,或將猄皮上色等,天熱并不影響皮革業的發展。
那時皮革業*集中地地方,是今天解放南路西面那條濠畔街。濠畔街的營業分成三段,西段為銀錢、藥材、綢緞等的行號,中段為樂器行,雖然也有零星的皮革業,而西段*集中就是皮革業了。
當時,皮革業分開幾類:自營進出口并供應零拆商號的,有“廣達源”、“永利源”、“義恒源”等;代客買賣并自作小經營的,有“福源祥”、“光華”等;還有零拆商店,直接把制作好的皮對皮鞋作坊供應的,有上百間,*大的是“吉祥”,還有“廣華隆”等,營業額*好一個月20萬元白銀;還有專做漆皮的,如“謙輪”、“東源”等,四種行號中,以“廣達源”與“永利源”*大,老板是南海羅村人,兩家老板是同宗,都姓楊。
“廣達源”的開創者為楊俊初,清末開始創業,經營少量牛皮,因為經營之道為勤、儉、精、敏,有些積蓄。**次世界大戰時,外皮不能進口,眼看蕭條局面來臨,他負責大量包工訂制熟皮,向市場供銷,轉手賺了數倍。這一來,他沒有把生意停留在自己小小的范圍,而向漢口、天津、沈陽、上海等地大量購進生皮,兼營熟皮,每月營業額達50萬元,每年起碼600萬元,然后在香港開支行,也叫“廣達源”,還在鄉下買大批土地。156 0190 2607年,楊俊初去世。出殯之時,他的孝子賢孫數十人在大新路送殯,支行送來的挽軸、燈籠、聯對共38組之多,廣州男女老少到街頭看這場盛大的葬禮,驚動一時。
“永利源”的老板叫楊子強,是楊俊初的晚輩,此人思想開通,在日寇占領廣州時期,缺乏資金的他北走沈陽,也不知為什么,光復之后回到廣州,已經成為百萬富翁,取代“廣達源”成為廣州皮革業之冠。奇怪的是,他把總號設在沈陽,自己卻在廣州,經營生熟牛皮、羊皮、猄皮、漆皮等。他甚至可以與沙面的英商太怡和,美商慎昌、德商禮和等競爭,設法讓部分外商的皮進不了口。永利源每月經營的牛皮達2000擔,價值40萬元,加羊皮、猄皮10萬元,純利10萬元以上。
漆皮的制作工藝是由海外傳進來的,民國10年,有個在惠愛西(今中山六路)瑪瑙巷的新會華僑黃石,從新加坡歸來,把自己制作的漆皮送到濠畔街,大受歡迎,但制法他不公開。這個時候,“謙輪”號的老板鄭廉也在自家試制,把桐油加顏色涂在光皮上,過一周左右再看,鮮艷奪目,滑不留手,結果也成功了,獲利頗豐。
兩位先生一個屬洋,一個屬土,結果殊途同歸,為本行大開富源。特別是鄭廉制作出來的漆皮,與進口的不相上下,起名為“金鐘牌”,更是響徹四方。結果,“合昌隆”、“成法”、“東源”等也仿制,成品每尺由七角跌至四角。這時,“永利源”提出,漆皮全部由自己包銷,每尺三角。結果,其他店還有盈利,就答應下來。有家皮行的掌柜叫周大祺把自制漆皮起名“弓箭牌”,每年出品的漆皮價值2000元,其實盈利1500元。所以那時售賣漆皮,從開始的十分之一二,到十分之六七。安華行的經理謝澤華出高價月薪120元,聘他為技師,比一般技師高一半,并許諾,每出手漆皮的錢,獎勵百分之一。周大祺看利潤豐厚,答應了。自己到安華行,自己的工作轉由弟弟做。但很快永利源的楊子強找上門了,要他離開安華行,否則漆皮就不包銷。看到如此狀況,周只好回到自家與弟弟一起,這回同心協力,每年利潤達兩千多元,總算沒有白費心機。
廣州的漆皮每年達到數萬尺,價格比洋皮便宜多了,香港的皮鞋和手袋都喜歡用廣州貨,結果,廣州由開始的進口變成出口。但廣州的漆皮技術還有瑕疵,天熱的時候會出現裂縫,“淪陷時期”又缺乏桐油,所以戰后珠皮的數量回升,漸漸代替漆皮。回想起來為什么漆皮能取代洋皮,因為是自己“發明”的,能用而價格低,所以從進口變出口;為什么又被珠皮取代,也是因為是自己的產品,質量不過關。這些,對今天的企業商家經營仍有啟發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