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里岔鎮的徐家喬村,皮件加工漸漸成了村里的龍頭產業。小小的皮件加工雖然每件平均只有5毛錢的利潤,但由于國外大數量訂單的支持,徐家喬村的皮件加工廠每年產值達到 300萬元。優異的質量使得徐家喬村生產的皮件遠銷海內外。
從小作坊到正規工廠
4月7日,記者來到膠州市里岔鎮徐家喬村“旭日皮革加工廠”。在面積30多平方的加工車間記者看到,15名工人在忙碌著進行裁剪、縫紉,隨著各個部件在流水線上走完,一個個精美的錢包出現在包裝工人的手中。“我是從2003年春天開始錢包加工的。”加工廠老板徐義告訴記者,在剛開始建廠時由于資金有限,只能拿出2萬元買了6臺電動縫紉機,生產車間只是自己家住的房子,面積只有不到10個平方。
雖然剛創業時條件艱苦,但是經過徐義8年多的拼搏,他的加工廠生產的錢包得到了客戶的青睞,訂單逐漸多了起來,原先的生產車間漸漸不能滿足生產的需要。在2010年徐義投資20多萬元建起了新的廠房,在原來縫紉機的基礎上,還要繼續購進裁床機和壓麥機。“現在只是建成了加工車間。”徐義告訴記者,下一步他還要再建設原材料加工車間,通過自己加工原材料減少成本擴大生產。
錢包遠銷海內外
現在雖然是皮件加工的淡季,但是徐家喬村的皮件加工產都在加班加點地生產。“現在正在生產的這批錢包是歐洲的訂單。”加工廠的老板徐義告訴記者,他的加工廠主要和膠州市大型玩具廠合作,主要加工產品以錢包為主,但是沒有固定的款式,都是在接到廠家的訂單后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訂單生產。產品主要銷售方向在韓國、日本、美國等。
“從近幾年的市場來看皮革錢包的行情非常好,訂單一個接一個。”徐義告訴記者,由于他們生產的錢包質量好,雖是淡季但國外的訂單還是需要他們加班加點的才能趕制完。
小皮件創造大利潤
小小的錢包看似很便宜,但卻給徐家喬村帶來了巨大的利益。“別看加工皮件單件利潤低,但規模大了以后整體利潤就很高了。”徐義告訴記者,村里的加工廠都是給膠州的大型玩具廠加工皮件,平均下來每件產品的利潤只有5毛錢左右,但是由于加工廠都是訂單生產,所以每次加工數量都很大,每次接到的訂單都是以萬作單位的,總體效益也就高上去了。
“現在村里的皮件加工廠生產能力越來越高。”徐家喬村文書向記者介紹道,在2003年村里成立了**家皮件加工廠,剛開始時只是給膠州的大型玩具廠加工一些小部件,利潤很低,后來隨著村里加工皮件的工廠多了起來,加工水平也不斷提高,從剛開始的加工小部件到現在獨立的生產成品,利潤也越來越高。“像徐義的加工廠在村里是規模比較大的。”村文書告訴記者,旭日皮革加工廠每年產值在40萬左右,現在村里有皮件加工廠8家,全年產值能達到300萬元。下一步徐家喬村將加大對皮件加工廠的支持力度,鼓勵已有的加工廠擴大生產規模,鼓勵村民成立新的加工廠,讓皮件加工成為徐家喬村主導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