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內銷連虧三年 海寧皮革企業砸錢搞研發
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外貿形勢也在經受考驗,從12月10日海關公布的數據來看,11月份外貿結束了之前連續兩個月的反彈走勢,進出口雙雙回落。對于成本高利潤薄沒有話語權的代工企業來說,生存已經越來越艱難。浙江海寧號稱“中國皮革之都”,目前擁有皮革企業近2000家。據海寧皮革業協會不完全統計,從2009年到現在,海寧從事外貿的皮革服裝代工企業減少了近三分之二,而即便是剩下的三分之一,也有很多是一面代工,一方面建立自己的品牌。他們現在發展怎么樣了呢?來看報道
海寧得莉賽是一家成立于156 0190 2607年的皮革制衣企業,靠著幾臺縫紉機起家,一路把年產值做到了4000多萬。從1997年開始,企業把經營重心放在了為國際品牌做代工上,只投入很少的力量來進行自有品牌的營銷。盡管代工的利潤并不高,但由于較為穩定,因此這種情況一致持續到了2009年,直到受金融危機的影響,歐美訂單銳減了30%左右,企業才意識到這種模式并非長久之計。
海寧市得莉賽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法根:國外這兩年消費不是很好,那么等于說我們外貿,我們在國內生產成本的提高,等于說外單的話你這個價位報出去以后,國外的那個品牌商,客戶他承受不了,價格嫌高了。
于是企業開始把經營重心轉向做強自有品牌、開拓內銷市場上,除了每年花費近百萬用于走秀、廣告等市場推廣,2011年初,他們還投入100多萬成立了自己的設計團隊。不過由于對國內市場缺乏了解,從2009年到2011年,企業每年都要虧損100多萬元。不過企業并不氣餒,反而加大投入,在上海成立了一個20多人的設計和市場開發團隊。
海寧市得莉賽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法根:今年2012年的話,我們總的大體客戶選中的款有200多個款,那么定的量也都比較可以,按我們**年來說,也是比較理想的
盡管這個設計和市場開發團隊一年的運營投入差不多要近400萬元,幾乎占到企業年產值的近十分之一,但作為企業所有人的許法根相信,設計能力是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不舍的在這方面投入,就不會有足夠的市場競爭力。得益于這種發展思路,目前企業在內銷方面已經有所起色。
海寧市得莉賽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法根告訴記者:去掉所有的成本的話么,(遼寧佟二堡店)一年掙個三四十萬應該可以的,今年應該來說(內銷)可能要虧一點,那么等于說明年的話,我估計應該來說能保本、持平,后面再下去的話應該能掙錢的
布局2013 皮革企業轉型調查
代工企業轉內銷 雇傭“洋代工”
轉型對于任何一家企業來說都不會是一帆風順的,但只要善于捕捉商機,一旦轉型成功,則可能給企業帶來質的提升。在海寧,一家代工企業就從過去給別人打工,變成了雇用洋打工為自己生產。繼續來看報道。
在海寧皮革城一家名為凱陽服飾的品牌店里,記者發現這里銷售的皮衣全都用英文標示為“土耳其制造”。負責人許建陽告訴記者,凱陽是他們的自有品牌,這些全是土耳其的代工企業替他們生產的,由于這些土耳其企業也給很多國際一二線品牌代工,所以這些皮衣,無論是材質還是設計都不輸給那些國際大品牌,但價格卻是它們的三分之一,甚至更低。*重要的是,每件衣服他都能有300元到500元的利潤。這遠遠超過了此前企業為外商代工時的利潤率。
海寧市凱陽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建陽:歐洲的整個經濟不是很好,然后呢他客戶也比較挑剔,另外一個呢,一個匯率的變化,然后我們就慢慢慢開始就放棄了,幾乎就外貿就放棄了
凱陽是海寧較早放棄單純依靠代工、轉而開發自有品牌的皮革企業,今年年初,許建陽赴意大利、土耳其皮革廠家參觀考察時,在與土耳其廠家溝通的中,發現了一個讓外國廠商為自己打工的機會。
海寧市凱陽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建陽告訴記者:他們也看好中國的市場,他們也很想進入中國的市場,他們也苦于找不到那個切入口。那么就想著嘗試一下跟他們溝通一下,你們能不能幫我們做一點,用我們的標,想不到他們爽快地就答應了。
歐洲自身需求不足,而中國市場卻需求強勁,這讓許建陽和土耳其廠家一拍即合,代工價格也與其他國外品牌基本一致,目前凱陽服飾銷售的所有皮衣就都是由4家土耳其企業生產的,他們希望能利用這種方式更好地開拓內銷市場。
海寧市凱陽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許建陽:就是講我們要把歐洲的這些企業的產品整合到國內來,然后再給我們國內的一線品牌來做貼牌,這是我們的一個目標,后面的一個設想
海寧市得莉賽服飾有限公司總經理許法根:叫老外給我們貼牌,這條路實際上,我們以后也是一個發展趨勢,這兩天我也在跟他溝通這個事情,他如果到土耳其的話,我他一起去,也要去做這個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