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2011年,面對紛至沓來的訂單,眾多出口企業卻高興不起來。
半月談記者在調查中發現,今年眾多企業在承接訂單的時候,顯得格外猶豫且挑剔:只接短單不做長單,青睞中小規模的訂單不愿做大訂單,有些企業縱使采購商出高價也不愿多接訂單……
曾經被視為“香餑餑”的訂單,為何變成“燙手山芋”?專家認為,我國中小外貿企業正遭遇來自原材料及勞動力成本增加、融資難度加大、匯率風險加劇以及電力供應趨緊等因素的沖擊。受此影響,“中國制造”和“中國價格”的比較優勢逐漸喪失,亟須加速轉型升級,增強產品附加值和議價能力,提高對外貿易的話語權。同時,政府相關部門也應從政策層面考慮如何進一步為中小企業減負減稅,提升服務水準,提高中小外貿企業的市場競爭力。
“物價沖擊波”推高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
“一噸蠶絲的價格去年還是20萬元,今年5月已漲到40萬元,生產成本的增加令利潤微薄的傳統產業面臨巨大壓力。”廣東省絲綢紡織集團董事長蔡高聲說。
2010年下半年以來,國際大宗商品進入新一輪上漲周期,原油、鐵礦石、有色金屬等主要工業原料的漲幅都在20%~80%。來自廣東省外經貿廳的數據顯示,隨著原材料和勞動力成本的大幅上漲,95%的企業表示,2011年的出口成本將會上升10%~20%。同時,接近45%的企業表示其利潤將會下降,這一比例比去年同期提高了8.3個百分點。
廣西柳州兩面針進出口貿易有限公司總經理莫濤告訴記者,用于制造牙膏的香精、保濕劑、皂基等原材料價格上漲了20%,但對外報價卻不敢同比例提高,怕嚇跑了采購商。
此外,今年工人難招而且人工成本大幅提升,企業不得不再增加兩條自動生產線,以減少對人工的依賴。盡管“兩面針”的對外報價提高了10%,但這個漲幅僅能保本。因為大幅提價的后果將導致喪失出口競爭力,采購商會轉而尋找替代供應商,將訂單轉移至其他價格更為低廉的國家或地區。
“說起來就覺得煩,企業面對沉重的成本壓力,卻沒有較強的議價能力,沒錢賺也要硬撐市場份額,現在見到訂單不是高興而是頭疼。”莫濤說。
廣東省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秘書長謝泓稱,很多中小外貿企業尚處于轉型升級的初期,面對“物價沖擊波”,應通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延伸產品價值鏈,提升終端產品的議價能力。
“融資沖擊波”下企業呼喚公平的融資空間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目前很多企業不接大訂單的原因,是因為沒有足夠的資金用于先期墊支開展生產。隨著流動性不斷收緊,在貸款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商業銀行對貸款對象的選擇和審核也隨之趨緊。
“現在銀行貸款利率要在基準利率基礎上再上浮30%~50%,如此高的融資成本已經大大超出企業的承受能力,如果我們接單生產,就白給采購商和銀行打工了。”廣東力生紡織用品有限公司營銷經理羅杰華說。
廣發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崔永說,商業銀行辦理不同規模企業的融資項目時,所花費的固定成本相差不大,但收益立見高下。一般來說,運作成功一個大企業貸款項目所獲取的收益可以抵得上做十幾個、幾十個小企業的收益,而大企業的融資風險總體上又低于中小企業,因此部分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表現不夠積*。
多位接受記者采訪的中小外貿企業負責人呼吁,銀行放貸操作中不要忽視中小企業的訴求,建議商業銀行對中小企業的融資扶持應當“再貼近一些”。前不久,中國銀監會下發《關于支持商業銀行進一步改進小企業金融服務的通知》,要求商業銀行在滿足審慎原則的基礎上,優先支持小企業貸款。
業內專家建議,加快推動利率市場化,可以部分改善中小企業的融資環境;同時,廣開資金來源,引導社會資本進行股權融資,充分依靠市場機制,為中小企業不同的成長周期建立完善的包括風險資本、股權資本和債務資本的融資服務鏈。
“匯兌沖擊波”擠壓企業利潤空間
4月29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一舉突破6.50整數關口,從清明節到4月底連續19個交易日中,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共升值574個基點,月漲幅達到0.88%。市場普遍預期,今年內人民幣匯率將繼續升高,匯率彈性亦將增強。
佛山電器照明股份有限公司進出口部經理黃友濃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一筆200萬美元的訂單,除去20%的定金,還有80%即156 0190 2607萬美元將暴露于匯兌風險之下,假設3個月后交貨收款時,人民幣兌美元匯率上升1%,企業就將面臨1.6萬美元即10萬左右人民幣的匯兌損失。
“人民幣每升值1%,企業利潤將減少5%左右。”黃友濃說。
商務部財務司處長袁曉明此前表示,人民幣面臨巨大的升值壓力。2010年,我國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為1.47%,低于工業企業平均利潤水平。2011年1至2月,企業出口利潤率進一步下降到1.44%。
面對人民幣匯率的波動,業內人士稱,由于我國中小企業尚處于產業鏈低端,缺乏議價能力,往往只能被動消化匯兌損失。對此,商務部副部長鐘山認為,人民幣升值是企業必須面臨和解決的長期挑戰,企業只有通過加快自主品牌建設、提升創新能力、加快產業升級轉型步伐,才能有效應對。
“電荒沖擊波”提前現端倪:中小企業渴望減負
“從4月份開始,基本上每周限電兩到三天,有時候甚至說停就停,產量比原來減少三成。”廣州騰飛制衣廠老板陳波說。
來自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的消息稱,目前,廣東省電力缺口已達100萬千瓦~200萬千瓦,二季度*大電力缺口預計將達到400萬千瓦,相關的錯峰措施已經啟動,預計會持續到10月份才陸續結束。
廣州佳美服裝廠的負責人劉輝告訴記者,今年電荒比往年提前了好幾個月,他所在的企業已經被迫對生產時間進行了調整。“人工費用和生產成本已經很高了,還要應對因電荒導致的中斷生產,企業利潤進一步被壓縮,完成這批訂單后暫時就不會再接單了,等挨過這一段時間再說。”劉輝說。
采訪中很多中小企業負責人向記者反映,今年的生產形勢比往年任何時候都嚴峻。提前到來的“電荒”打亂了生產節奏,讓本已捉襟見肘的生產雪上加霜。
業內分析人士稱,中小企業所面臨的一系列壓力也反映出政府應承擔更多社會責任。謝泓說,現在企業的各項稅費加起來是個巨大負擔,以至于偷漏稅竟成為一些企業獲得盈利的“必然手段”。
“我國企業承擔的各類稅費比重是很高的,在這種情況下,有些企業可能通過權力尋租的方式偷逃稅費,短期內也許能獲得一定收益,但這種不良記錄很可能會影響企業未來的發展。”謝泓說。
謝泓等專家建議,政府應在幫扶中小企業減負方面承擔更多責任,包括出臺清理規范行政審批、清理修訂涉企相關政策規章、減輕企業負擔、減少涉企重復鑒定和檢驗、破除行業準入壁壘等措施,尤其是徹底清查經營服務性收費項目,同時適當降低營業稅,讓廣大中小企業輕裝上陣。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