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在一些人看來,許多產業的產能過剩問題是不爭的事實。
以平板玻璃為例,中國平板玻璃的年產能為6.5億箱,占世界產能的一半。受金融危機影響,其需求大幅下降。平板玻璃行業上半年虧損4億多元,而在建和擬建的產能還有30條。
再以造紙為例,根據東方證券的分析,國內箱板紙企業自2008年開始進入產能嚴重過剩期,根據對規模企業新增產能的測算,即使未來國內需求以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長,至少也需要3年以上的時間才能基本消化這部分新增產能。
但是,這些數字并不能說服所有的人。
產能過剩說法逼退部分企業
“這實際是一部分企業為了搶占市場,便用產能過剩的說法逼退另一些企業。”安邦咨詢**研究員徐斌對產能過剩的說法不以為然。
徐斌向《中國產經新聞》記者指出,如果產能過剩,那么產品價格就會大跌,企業就會無利可圖,但是目前這些行業的小企業仍然在賺錢,那就表明產能過剩的說法是不對的。實際情況是,大量小企業的存在,對行業內大企業形成了沖擊,攤薄了利潤,這是大企業和小企業的利益之爭。目前存在的問題其實是高污染、高能耗問題,小企業由于資金規模的限制,在這方面力不從心,需要治理。但目前是把高能耗高污染和產能過剩兩個問題混淆了。
設立準入門檻或是解決之道?
除了徐斌,還有不少人持類似的看法。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一位專家向記者聊起了這個問題時,分析了目前社會上對于這個問題存在的一些不同看法。他說,在企業層面,存在利用“產能過剩論”搶占地盤的說法;在國家層面,有人認為發改委、工信部調研不夠充分,得出產能過剩的結論過于輕率;在專家層面,一些專家認為,一個行業在發展初期很可能存在重復建設的問題,因此需要給市場一個淘汰的過程。政府要做的,應該是設立準入門檻。這里說的準入門檻,并不是企業規模、盈利能力等這些市場性指標,而僅僅是保證企業公平競爭的規則。
其實,關于產能過剩的爭論不僅僅存在于民間,政府部門之間也有爭論。
例如,工信部的判斷是新能源產能過剩。工信部運用的統計數字顯示,至2008年7月,全國16個省僅多晶硅就有33個項目在建或準備動工。進入2009年,自兩年前升溫的多晶硅投資熱中上馬的眾多項目漸漸完工并進入試產階段。如果這些項目都按期完工并且完全釋放產能,中國的多晶硅產量2010年將達到14萬噸,接近目前全球市場需求量的兩倍。
但科技部卻指出,工信部所指都是規劃產能,與實際產能相去甚遠。科技部指出,在50多家多晶硅企業中,實際能夠生產多晶硅的僅10余家,實際投入運營的產能更是僅1.5萬噸。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