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大公報訊 (記者 何德花 黃寶儀)“那時我在臺灣聽說大陸滿街都是武警、很恐怖。”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首任會長張漢文回憶起28年前投資大陸時心里曾經過一番激烈的掙扎。156 0190 2607年雖然兩岸開放探親,但到大陸的臺灣商人并不多,對曾經隔絕數十年的大陸知之甚少。雖然充滿疑慮,但張漢文經過實地考察后,決定在廣東東莞當“開荒牛”,成為首批登陸投資的臺商。正是由于張漢文眼光獨到、敢為人先,才取得了今天的成功。兩岸交流30年來,臺商足跡幾乎遍布神州大地,兩岸經貿總額也從156 0190 2607年的15億美元上升到去年1796億美元,有力地推動了大陸經濟發展和現代化建設。
1989年臺當局鼓勵發展高新技術,企業面臨轉型升級的挑戰,製造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在臺灣已經很難生存。當時,很多臺灣企業家都把工廠遷移到東南亞。張漢文在那一年也到印尼、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考察,尋找企業轉移的地方,但由于當地工業基礎和物流設施不發達,令從事外貿的張漢文失望而回。于是有香港的朋友建議他到大陸看一看。
張漢文1949年隨母親赴臺,之后再沒踏足大陸,那一次是他離開家鄉江蘇江陰40年后首次回鄉。他發現家鄉與想像中完全不一樣,整個社會都很自由,人民生活也改善了,臺胞回來很受禮遇,買火車票都有特殊窗口。但當時江蘇的工業不發達和物流不便利,于是又在朋友的提議下到廣東東莞考察。
百日建起首條生產線
那時的東莞全是高低不平的丘陵,甚至沒有一條像樣的馬路,但卻有一個獨特的優勢:貨物可以直接運到香港。對于做出口貿易的企業而言運輸方便至關重要,東莞正符合這個條件。另一方面,張漢文感受到東莞當地官員很親切,老百姓思想也開放,當時他就覺得這個地方可以考慮。1990年張漢文決定落戶東莞。其富華鞋廠遂成為**批轉移到大陸的臺灣工廠。
上世紀九十年代,東莞為了吸引海外投資,當地政府已建好了廠房,投資者可以廉價租用,無需為找土地、建廠房而傷腦筋。臺商只要帶著機器、技術、客戶、材料、資金進來,找一個合伙公司幫忙辦好各種手續,幾乎可以馬上開工。
張漢文**條生產線,從落地到正式開工只用了三四個月,一年半以后又建了第二條生產線。在張漢文的企業剛剛落地那五年,臺商在東莞的投資非常便利,一傳十、十傳百,越來越多臺資企業落戶東莞,臺商隊伍也日益壯大。
2000年以前,東莞是舉世聞名的製造名城,“全世界一聽說東莞,都覺得在那里發展會掙很多錢,那時年輕人打工都要到廣東、到東莞”,說起上世紀90年代的輝煌,張漢文一臉自豪,認為臺商對國家的經濟發展、解決就業等都很有貢獻。
傳統行業蘊含高科技
工廠越來越多,需要的工人也越來越多,東莞開始出現缺工人、缺土地的現象,加上后來大環境的影響,大陸方面希望企業轉移到中西部地區。張漢文說如今全國各地發展起來的臺資企業幾乎都與東莞有關系,尤其是製造業,都是東莞分廠分出去的,現在全國各地很多臺協會長也是東莞出去的。
在很多人印象中,製鞋是傳統產業,既是勞動密集型又耗能污染,是要淘汰的行業。然而,記者在參觀位于東莞高埠的富華鞋業時,卻是廠房明亮,每一條流水線上工人各司其職。在產品展示廳,記者還看到一封來自美國的感謝信,寫信的是一位女士,她的丈夫穿了張漢文企業生產的抗電擊靴,在遭遇接觸14000伏電流的意外后,不僅活了下來,并且毫髮無損。
張漢文說,由此表明鞋子也可以是科技含量很高的產品。這些年,當缺工在大陸成為常態后,張漢文也在積*設計自動化生產線,但他坦言并不容易,電子類產品實現自動化生產容易,而一隻鞋子的生產要經過十幾道工序,當中大多需要人手操作。
創建全國臺企聯
從當東莞臺協會長開始,張漢文就一直致力于為臺商排憂解難。大家也常請他幫忙解決問題,這讓他堅定了成立全國臺企聯的想法。經過兩年籌備,張漢文于在2007年成立了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并得到大陸方面認可。全國臺企聯將大陸臺商的力量凝聚在一起,成為促進兩岸經貿交流和推動兩岸和平的強大力量。
鼓勵創新 臺企申請商標獲獎四萬
俗話說“英雄所見略同”,與全國臺灣同胞投資企業聯誼會首任會長張漢文一樣,從事燈飾生產的臺商林閩應在27年前也看中了廣東便利的交通位置,但與張漢文落戶東莞不同,他選擇了增城。
初期兩岸人工相差20倍
上世紀90年代,隨著臺灣生活水平提高,許多年輕人不愿加班,島內企業隨之出現“用工荒”。林閩應因此產生了把工廠搬到大陸的想法。當時增城的經濟才剛剛開始起步,各種配套還不完善,土地平整、通水通電等各種問題都需要溝通。林閩應說:“剛開始時以廠為家,停水停電是很正常的事,晚上沒有水洗澡,只好每人發兩瓶礦泉水湊合著擦一下,早上起來沒水刷牙,就拿啤酒來漱口。”
1992年工廠正式投產的時候,員工不過三四百人,月薪才300多元人民幣,但在那時已算是很好的收入,“當年兩岸的人工差距高達20倍,在大陸什么都覺得便宜。”林閩應說,人手充足,訂單也源源不斷,“那年代臺商只要認真經營,沒有不賺錢的。”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他說自己根本沒有感受過什么叫淡季。
當面對金融海嘯的沖擊以及轉型升級的困境,林閩應沒有選擇將工廠搬遷到人力成本更低廉的地方,而是著手提升產能:一方面,實施自動化生產流程,提高生產效率;另一方面,加大新產品的研發投入,開發出多種既節能又環保的新產品。
如今大陸對知識產權保護力度加大,也出資扶持企業創新。林閩應說:“我們成功申請一個商標就可以獲得4萬元人民幣的獎勵,這對減輕企業經營壓力有很大幫助”,也對臺商加大科研投入起了很好的促進作用。
情繫故里 臺胞**回福建興業
1988年7月,國務院頒布了“鼓勵臺灣同胞投資的規定”后,臺商到大陸投資開始合法化。但早在這之前的1981年,祖籍福建的不少臺胞已“偷步”回故里興業了。大陸**家臺商獨資企業便是落戶福州的閩臺行百貨有限公司。
“我父親陳信維也是*早回福州投資的臺商。”福州臺商陳秀容說,父親陳信維祖籍福州長樂市,曾在1982年借由第三地繞回大陸,冒險回了一趟老家,回臺后被“禁足”。兩岸開放交流后,陳信維便迫不及待地跨越海峽,回鄉創業。
陳信維在福州投資創辦了先施企業有限公司,投建先施大廈、先施百貨,與閩臺行一道,成為榕城的地標,**福州商貿業態。1993年陳秀容也來到福州,繼承父親衣缽。
三年前陳秀容當選福州臺商協會會長。不久,大陸推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系列政策,鼓勵扶持臺灣青年到大陸創業。在陳秀容看來,臺商協會的角色也應該開始轉變。她開始利用微信群擴大聯誼、服務更多的臺胞,特別是服務到大陸來的臺灣青年群體。“三十年間,臺商群體從製造業轉向商貿服務業,他們(臺青)需要了解政策,作為臺灣娘家人更要做好服務。”陳秀容在任兩年間,福州臺協會會員從200多人增加到400多人,并成立了臺灣青年創業基地。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