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州的三元里皮具商圈,有著30多個皮具專業市場,每天上午10點多開始,不足20米寬的路面滿是各色車輛和人流。碼放在推車上的皮具,不久后便可能被擺在歐美、東南亞等地市場的貨架上。如此繁鬧的商圈里也活躍著溫商的身影。商報特派記者趙琛璋陳義
不變的是一直“求變”
從14歲出來謀生,到如今經營著自己的“法蘭都鵬”品牌,葉立新幾度沉浮。156 0190 2607年,已經在商海摸爬滾打十幾年的他離開家鄉來到廣州,在陌生的皮具行業開始一展身手。
起初,葉立新為他人加工皮具,從而賺取差價,一年后索性自己辦廠,并在城市北部的三元里租了一個檔口。可由于客源少,產品單一,造成積壓,他幾乎丟了全部家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葉立新改換了經營模式,轉而主攻產品設計,生意逐漸好轉,銷路打開后,原本的積壓貨也得以清空。
2005年,葉立新適時調整經營方向邁入品牌之路,創立了“法蘭都鵬”,開始生產自己的皮具產品。2007年,他又做起品牌連鎖經營,生產全套皮具產品,市場也得以迅速擴張。如今,他在廣東的珠海、中山、江門、汕頭、汕尾等地都有其旗艦店,全國設立的專賣店共有800多家。
溫商開出“皮具**街”
葉立新提及,當初選擇落腳三元里,一個重要的原因便是“大量橋頭人在這里從事皮具生產加工和經營。”溫商涉足廣州皮具行業的確由來已久。
1988年,橋頭人葉黎明與弟弟及3個雇員,在高第街一個50多平方米的檔口里,經營皮具批發生意,業績*好時**可達幾十萬元。而后,葉黎明又**在梓元崗開發了中國皮具**街,更被人稱為“溫州皮具街”,成為踏足廣州皮具行業的溫州**人。此后幾年,隨著溫商的紛紛進駐,梓元崗一帶被開拓成皮具市場一條街,檔口租金也翻了好幾倍。在白云皮具城一帶,溫州話更幾乎成為通用語言。
1999年,以葉黎明、孫小飛為代表的溫商,開始在廣州代理國際皮具品牌,做得有聲有色,更帶動了溫商在廣州的皮具生產企業的整體發展。如今的梓元崗,作為全國皮具批發市場當之無愧的龍頭老大,影響著全國乃至整個亞洲的皮具市場。
新環境下提升品牌競爭力
在與多名從事皮具行業的溫商交流中,記者注意到他們的運作模式大抵相近:擁有一支自己的設計研發團隊,但也會將產品種類和樣式的開發部分外包給當地的專業人員,通過整合當地資源來提升,而自身更注重對品牌的運作管理。
“在廣州如此龐大的皮具市場,做得好的幾個品牌還是咱溫州人的。”葉立新說,雖然企業借助行業的整體發展有所提升,可同樣面臨著問題,“良莠不齊的各類品牌逐漸充斥市場,產品同質化、消費群體的重疊及雷同的經營模式,令一些品牌出現非理性競爭,看似繁榮的傳統皮具市場還是摻雜著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的三元里皮具商圈,其年交易額已逾200億元,是當地乃至全國的核心皮具商圈之一,目前更已成為申報廣東皮具國際采購中心重點培育對象。“今后要面對的是更大的競爭體系,整個市場都在推行轉型升級,我們若不做好品牌建設,早晚會被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