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0日,一家專為阿迪達斯等品牌代工且擁有近4000名工人的臺資企業常登鞋業有限公司開始停止經營。而此前,其已開始陸續解除與員工的合同,并為員工準備了4000余萬元的經濟補償,沒有出現拖欠工人工資的情況,目前企業老板已返回臺灣地區。從常登結業時付清員工工資和補償金來看,其并非是因為資金問題而關閉,業內認為人民幣升值,工人工資、原材料價格、水電費用、廠房租金不斷上漲等因素,才是導致其被迫關閉的主要原因。一時間,在出口退稅下降、人民幣不斷升值、勞動力和原材料等生產成本大幅上漲的背景之下,主營OEM貼牌加工的外銷鞋企如何發展?我國鞋業如何發展向何處去?這些議論消息充斥坊間。
銀聯信分析:
一、廣東鞋業發展現狀
近年來,中國鞋業發展*其迅速,中國已經成為世界上*大的鞋業制造基地和鞋類出口國。目前中國制鞋企業年產量突破100億雙,占世界產量的近七成。2006年全球共制造了156 0190 2607億雙鞋,亞洲生產了135億雙,其中大部分來自中國。2007年中國制鞋行業的產值突破3000億元,仍保持20%以上的增長速度。到2010年,鞋業產量將會超過150億。
廣東省是我國制鞋業的主要產品,僅東莞市年成品鞋采購量就占到世界的60%。同時形成了以東莞、深圳、廣州、中山、南海、順德、鶴山等珠江三角洲的企業為龍頭,逐步伸展至粵東、粵西兩翼,如惠東、潮州、揭陽、吳川、茂名等。龐大的鞋業帶在制鞋業生產發展的同時,也帶動了鞋材制革業、制鞋機械、五金配件、化工原料等相關行業的配套發展,早在2005年,廣東各地鞋材、鞋機生產企業就已突破3000家,全省制鞋業及相關行業從業人員就已突破200萬人。
二、制鞋業代工企業發展困境
中國鞋業給外國品牌代工利潤都比較微薄。以貼華堅集團貼牌生產的中高檔女鞋為例,一雙出口價在14美元左右,但也只能從中賺1-2美元。而中國對全球出口鞋類產品整體平均單價不足3美元/雙或千克,很多加工企業的利潤只有5%左右。近兩三年來,由于生產的企業競爭日益激烈,加上客戶對鞋產品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綜合成本大幅上揚,許多中小工廠卻不具備與客戶議價的能力,加工費和產品價格都無法上漲,這使許多工廠難以為繼。
僅2007年前三季度,廣東已有1000家鞋廠及相關配套的企業,因各種因素或主動歇業倒閉,或被法院查封,或外遷其他地區。
三、信貸風險與機會提示
從風險上來看,目前,人民幣升值以及新勞動法的出臺,增加了代工企業的生產成本,使一向靠低價格占領國際市場的優勢消失,大型的企業由于資金實力雄厚還能支撐,以便及時調整政策,而中小型企業遭遇的很有可能就是毀滅性的災難。
但我們應該看到,雖然多方原因導致一些鞋企倒閉或轉移,但整體上中國制鞋業依然在朝良性發展,不然,也就不會出現年產值超3000億元的現象。因此,至少在未來十年里沒有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取代中國的造鞋地位,越南、印度等正在崛起的制鞋業還不能與中國在同一層面競爭,這些國家要建立起像中國一樣完善的產業鏈尚需很長的時間。
此外,類似于廣東省這樣的地區,長期具有制造基礎扎實、市場運作規范、產業配套齊全、人力資源充足、政府服務到位、政治環境寬松等非常有利的條件,適合皮革、制鞋業發展的基本要素仍普遍存在;雖有目前出現問題和困難,但仍可通過改造、調整和提升來解決。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曾出現過類似的產業現象,值得借鑒。如意大利在制鞋數量上雖不占優勢,但由于不斷致力于產業升級和品牌建立,其優良的制鞋技術和品牌仍然占據世界高端。而韓國則相反,上世紀80年代,韓國也是世界制鞋中心之一,但一直滿足于貼牌加工,等到產業優勢喪失時,韓國仍然沒有創立任何在國際知名的品牌。
此外,我們還應該看到,中國是世界**大鞋產品生產國、出口國同時也是消費國。我們認為,代工企業可以積*開拓內銷市場,推出自主品牌,通過3-5年時間在中國內銷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
[本文由北京聯合信息網中國信貸風險信息庫提供,未經北京銀聯信信息咨詢中心書面許可,請勿轉載。]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