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5月4日),在香港上市的晉江運動鞋企匹克體育(0156 0190 2607,HK)發布近期中國業務營運情況公告。公告稱,在該集團不久前舉辦的2012年第四季度訂貨會上,匹克體育訂單金額(按批發價格計算)較上年同期下降20%至30%。
與此同時,匹克的庫存量有所增加,其2011年的存貨金額從2010年底的3.35億元增加至4.21億元,增幅約為25.67%。
事實上,匹克的窘境并非個案。綜合媒體的報道,361°、安踏等 “閩派”運動鞋企也被曝出庫存問題嚴重。2008年北京奧運會給這些企業帶來了無限商機,然而,在低需求的“后奧運時代”以及國外市場危機四起的今天,“閩派”運動鞋企遭遇到****的挑戰。
匹克訂單下滑
訂貨會數據一直都是國內體育品牌的業績的“晴雨表”。匹克提供的上述訂貨會數據顯示,此次匹克訂單金額下滑涵蓋了旗下的鞋類產品和服裝類產品。其中,鞋類產品下降幅度為20%至30%,服裝類產品下降幅度也為20%至30%。對于具體下降幅度,匹克將鞋類產品下滑程度評定為高,即在靠近30%的范圍,而服裝則被評定為介于20%到30%的中段位置。
在訂單金額下滑的同時,匹克鞋類和服裝產品的平均批發價格均與去年持平。
另一方面,匹克的門店數目也在進行較大幅度的收縮。數據顯示,截至今年3月31日,匹克體育**季度零售網點同店銷售金額與去年同期持平。但在門店數量卻由去年年底減少283家至7523家。而匹克體育預計,到今年年底,匹克體育門店數將減至7000家,減少的所有門店均為加盟店。以此計算,匹克從去年底到今年年底門店數的減少幅度或在10%左右。
“是不得已而為之。”對于匹克的門店收縮,中國服裝協會市場專家委員會委員胡寶鋼評價說。他認為,晉江鞋業模式同質化嚴重,包括匹克、喬丹、361°、安踏等均無本質區別,在這樣的模式下競爭,企業將面臨來自各方面的壓力。當幾家企業上市的時候,大家都擴大門店,市場就相當于“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著另一方的損失”的“零和博弈”。
產業整合難免?
據了解,2011年中國鞋企快馬加鞭,為實現制定的營銷目標和追求開店量,還有許多鞋企大量繁殖子品牌,*終導致庫存量不斷加劇,整體銷量不盡如意。
匹克2011年年報顯示,去年全年銷售額46.47億元,較上年同期的42.5億元增長了9.4%。但去年凈利潤為7.78億元,較上年同期的8.22億元下滑了5.4%。而資料表明,匹克去年上半年的存貨金額從2010年底的3.35億元增加至4.21億元,增幅約為25.67%,平均存貨周轉天數為49天,相比之下,2010年為38天。
在今年一季度授權經營零售網點數目較去年有所減少的情況下,匹克計劃進一步收縮店面。
“表面上看是店面在減少,實際上是產業可能要面臨全面調整和整合。”胡寶鋼認為,未來不僅僅在運動鞋“鞋都”晉江,包括廣東、浙江等地都會出現鞋企收縮店面的情況。而且在未來趨勢中,同樣的品牌都要做得一樣大是不可能的,比如晉江有10家企業,未來可能就剩5家、6家,而且具體的領域還將進一步細分。“實際上是已經到了一個*點,不收縮也不行了”。他補充說。
不過,還有報道顯示,在市場走低的情況下,匹克體育仍在盲目擴大產能,其江西省上高縣鞋類生產基地將在今年年底全面投產,位于福建省惠安縣發服裝類生產基地也將于明年年底全面投產。屆時,匹克集團鞋類產品年產量將增加至約1650萬雙,服裝類產品年產量將增加至約1910萬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