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一場號稱規模達萬人的大型招聘會剛剛在廠區的大院里舉辦,但四川廣安福輝鞋業有限公司人事主管陳思國臉上的愁云仍未散去。
“生手多,熟手少。”陳思國嘆氣說。在這場持續3天的招聘會上,福輝鞋業僅物色到了200多名工人,這離公司1200~156 0190 2607人的用工需求相去甚遠。
福輝鞋業面臨的招工壓力在當地的企業普遍存在。近年來,產業西進為西部地區帶來驕人招商引資業績的同時,也讓企業碰到了用工荒的難題。眼下,在四川省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前鋒工業園,福輝鞋業的“鄰居”們紛紛在門口貼上招聘廣告,希望那些在沿海務工的熟練工人,停下東去的腳步,留在家鄉的工廠上班。
“超常規發展”遭遇人工短缺
福輝鞋業入駐廣安前鋒工業園是當地招商引資的成果之一。根據當地媒體的報道,這家來自廣東的制鞋企業總投資5000萬元,年產值可達8000萬元,對附近百姓來說,更實惠的還有那超過2000個的就業崗位。
當地政府招商引資的業績在前鋒工業園還有更多的表現。作為襄渝鐵路廣安站的所在地,前鋒鎮有獨特的交通區位優勢,廣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就設在這里。通往火車站的公路兩旁,各式各樣的廠房依次排列,機電、化工、建材等行業的企業大多數是近一兩年入駐工業園的,園區內還有更多的廠房正在施工。用當地媒體的話說,園區實現了“超常規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前鋒工業園的變遷,代表了產業轉移背景下的西部經濟發展生態,其典型表現是大量企業,特別是制造業企業的落戶。
而多年來,位于川東地區的廣安市,大量人口加入外出務工的大軍,前往東部沿海地區打工。人們原本的期望是,家鄉有了企業,自然就不必出去打工了,就像在廣安各個鄉鎮集市上四處掛著的橫幅上寫的那樣:“前鋒園區廠家多,容易就業收入好”、“到前鋒園區打工,既能掙錢,又能顧家。”
然而,根據記者調查,事實并沒有人們想象的那么簡單。
是選擇離家近,還是沿海的更高工資
農歷正月十四上午,廣安金侑達電業科技有限公司的門口,劉前云敲開傳達室的窗子,指了指一旁寫著“招聘”兩個大字的紅紙,問保安待遇如何。
“一兩千吧。”保安答道。
劉前云張張嘴,想再問點什么,但猶豫了一下,還是把傳達室的窗子拉上,拉著老婆轉身走了。在這對中年夫婦的眼里,這樣的待遇顯然太低了。他們在河北打工,干的活兒是鍍鋅,辛苦是辛苦,但每人每月拿個四五千元的工資沒問題。
這天是劉前云夫婦春節后**次出門找工作,他們從鄰近的代市鎮坐公交車趕到前鋒工業園,金侑達公司是他們咨詢的**家企業。兩口子原本還想在河北再待幾年,賺點錢,但是為了給22歲的大女兒“解決個人問題”,今年春節兩人決定不外出了,盡管河北那邊的老板一再挽留他們。
就連接待他們的保安也覺得,跟一些地區相比,當地的待遇確實沒什么吸引力。劉前云說,自己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為了照顧家庭,只好留在家鄉工作。
27歲的貨車司機黃建軍則選擇利用空余時間做點副業跟家人合伙做點藥品批發生意或跑運輸,給家庭增加一些收入。正月初九他剛到金侑達公司上班,公司承諾的底薪是2000元,外加出差補貼如果出車過夜,則按照每夜100元的標準補助。而他19歲的表妹在廣東東莞的電子廠上班,**個月就拿到了2700元的工資,第二個月就超過3000元了。
“廣安的生活成本也不見得比廣東低,豬肉也是十四五元一斤,服裝甚至比廣東還要貴一些,因為大都是從外地運過來的。”曾在廣東打工10年的黃建軍說,留在家里上班**的優勢就是能照顧家里,但這不足以形成*大的吸引力。
黃建軍的話道出了現實:在家門口打工,還是奔著待遇更高的沿海企業去?
生手多,熟手少讓企業為難
在2011年12月20日回家之前,32歲的楊麗萍是廣東惠州一家臺資文具廠的人事主管。為了10歲的兒子將來上學方便,她謝絕了老板的再三挽留,老公也放棄了當地一家五金廠的工作,舉家遷回廣安。
在幾天前舉辦的那場萬人招聘會上,楊麗萍被廣安慧博玻璃工業有限公司人事部長李華菊看中。對方對她4年的人事工作經驗十分滿意,當場邀請她到慧博公司上班。
現在,楊麗萍已經開始在慧博公司上班,工資是156 0190 2607元到2000元,公司包住。這跟她在惠州的待遇尚有差距:月薪3000元左右,廠里還給上“五險一金”,還包吃住。但為了兒子,她仍然能夠接受這樣的待遇。
楊麗萍的老公至今還沒有找到合適的工作。他所從事的五金行業,廣安少數幾家企業能提供的待遇只有他在惠州拿到的一半水平。“工作環境污染大,對身體不好,在廣東沒個四五千元的工資沒人愿意干,可是這邊能開的工資只有兩三千元。”楊麗萍嘆氣說,老公不愿意留下來,將來可能還得出去打工。
在四川廣安福輝鞋業有限公司人事主管陳思國的眼里,影響本地工人去留的因素還有很多,比如天氣。制鞋是一門手上活兒,在天氣暖和的廣東、福建等沿海地區,工人不會挨凍,手工活兒也做得更麻利。工廠周邊的配套設施及沿海地區的工業園區比較成熟,周邊的生活娛樂設施齊全,年輕人下班之后能找到樂子。
甚至生產工藝也能影響到企業的招工情況。同樣是制鞋,廣東企業大多是流水線作業,工人只需負責流水線上的某一個環節。而福建的制鞋企業更多采用的是全流程作業,一個工人能完成制鞋的全部工藝流程。
“要讓在福建打過工的工人來廣東生產模式的企業干,他們不愿意。”陳思國說,“工藝流程不熟悉,就會影響產量。在實行計件工資的制鞋行業,這意味著收入的減少。”
各種因素交加,在廣安這個勞動力輸出大市,當地的企業仍然面臨著招工難的困局。即便是像福輝鞋業這樣的企業,在招聘公告上明確寫著“待遇不低于沿海”,也招不夠熟練工人。企業招聘人員的普遍煩惱是,前來應聘的“女的多,男的少”;“老的多,年輕的少”;“生手多,熟手少”。
勞務輸出地遭遇用工荒
作為勞務輸出地區,廣安卻面臨“用工荒”,這在當下已不是什么新聞。地方政府和企業早在春節前就已經開始謀劃,應對企業用工需求。
據報道,春節前的1月11日,廣安區委書記尹黎明前往前鋒工業園調研,他了解到,園區內企業面臨著較大的用工缺口,“員工缺口大,節后怎么能滿負荷開工?”尹黎明當即要求廣安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工業園區管理機構等部門,聯合幫助企業緩解招工壓力。
當地一些部門利用春節期間農民工大量回家過年的機會,發動各個鄉鎮大力宣傳,爭取把外出務工人員“截留”下來。
春節前后的大規模宣傳后,1月30日至2月1日,廣安區“萬人招聘大會”在園區內的福輝鞋業廠區大院召開。各鄉鎮組織大巴車,把應聘者拉到招聘大會現場。
包括慧博公司在內的一些企業在招聘會上招夠了人。2月5日本報記者在慧博公司采訪時,人事部長李華菊正忙著整理員工材料。在公司新啟用的辦公大樓,人事部是**個開始工作的行政部門,工作人員用“忙亂”來形容當前的工作狀態。
“前鋒工業園剛剛興起,很多人不知道家鄉新建了這么多工廠,所以招聘會相當于宣傳了工業園的企業。”李華菊表示歡迎這樣的招聘會。
但不是每家企業都像慧博公司那樣幸運。記者在園區內看到,許多企業的門口至今掛著大幅的招聘公告。就在福輝鞋業的人事部,本報記者還看到了成堆的報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