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女記者出書記錄不用中國商品之經歷——沒有“中國制造”的生活實在太艱難
“中國制造”的商品對普通美國人影響到底有多大?一位美國女記者決定身體力行,過一年沒有“中國制造”的日子,但結果證明,這樣的生活實在太過艱難。
美國女記者薩拉·邦吉奧尼(Sara Bongiorni)的《沒有“中國制造”的一年:一家人在全球經濟中真實的生活歷險》(A Year Without“Made in China”: One Family's True Life Adventure in the Global Economy)一書日前在美國正式上市。
在那一年里,她回避購買和使用任何標有“MadeinChina”標簽的商品,如新鞋、生日玩具,甚至鼠夾,以及換抽屜,但很快就發現,這樣做簡直是一種煎熬,不僅支出驟升,生活質量也大為降低,*后度日如年。
許多人誤解了她,以為她有反華傾向,或是貿易保護分子,但邦吉奧尼上周否認了這些看法,她說,自己絕無與中國較勁之意,亦未有任何保護主義的動機,她的目標非常簡單,就是想讓美國人知道,他們已經與國際貿易體系結合得如此之深。
與某些媒體理解的相反,她不是抵制,是在驗證。
“我想讓這故事變得友好而不帶成見。”她說。當她開始行動之日,也是“重新思考中國和我之間距離”之時。
2006年,美國進口商品總值1.7萬億美元,其中15%來自中國,大部分都是在沃爾瑪等超市售賣的、中低收入家庭的生活必需品。
不買十幾美元的中國鞋,邦吉奧尼就得忍痛給兒子買68美元一雙的意大利運動鞋,而且,歐洲鞋很難在超市里找到。更讓她為難的是玩具,絕大部分在美國市場上銷售的玩具都產自中國,她兒子對生日那天得到的丹麥產樂高積木越來越煩。此外,她們一家開始追打老鼠,因為所有的鼠夾都來自中國。不僅如此,許多標稱“MadeinUSA”的商品,實際也是中國生產的,美國廠家只是貼牌包裝。
在美國,有些人也許不喜歡無處不在的中國商品,認為它們沖擊了美國的制造業,造成了產業轉移和工人失業,但是,邦吉奧尼女士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正是價廉物美的中國商品,讓更多的美國消費者從中受益。
來源;中國輕工業信息網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