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崇州孵化園一二三期引進156 0190 2607家企業,2010年年底一期入庫稅收已超過大企業園區畝均稅收,中小企業長大了,孵化園也成熟了。統一規劃建設、基礎設施檔次高、配套完善,發展的機會大大得到了提升……進入孵化園的中小企業笑了。可是,還有更多需要發展的中小企業卻找不到“家”,他們急需“優質奶粉”才能正常發育。因此,崇州孵化園在連續兩次擴容后,又準備再一次擴容,迎著一道道難題,為更多中小企業的發展搭建更好的平臺。
新家:中小企業爭相入駐
2008年1月,成都力興投資公司控股的公司與崇州工業集中發展區管委會簽署《崇州市工業集中發展區制鞋產業孵化園一期投資協議》,占地206畝,規劃建設標準廠房52套,于是**批43家中小企業順利進入了這個被叫做中小企業之家的孵化園。
“孵化園為我們這些中小型制鞋企業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發展環境,給我們的發展提供了一個巨大的機會。”成都莎浩鞋業總經理鄭昌銘先生告訴記者,自己的企業雖然發展勢頭良好,但目前總體規模不大,如果單憑自身的實力想到園區爭取一塊土地,獨立建設廠房的話十分困難。有了產業孵化園,近百家中小企業一起入駐,統一規劃建設,不僅基礎設施建設檔次高,配套完善,還能受到產業輻射,發展的機會大大提升了。
更為重要的是,中小企業實力不強,如果還是各自圈地建廠,這種“鋪大餅”的方式浪費了政府的土地。同時,企業各自為陣,也存在很多資源浪費。值得一提的是,承接產業轉移,鞋企集聚發展,成都創新制鞋產業孵化園的建設適合成都市的產業發展方向,接納了很多從武侯區等地搬遷轉移過來的中小企業,現在大家打捆進入園區,完善產業鏈的上中下游企業,減少企業產品的流通環節,節約企業成本,企業自身也找到更多發展伙伴和機會,稅收自然比以前增長,小企業順理成章慢慢“長大”。
如今的崇州孵化園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一期全部投產后, 2010年年底入庫稅收已超過大企業園區畝均稅收,并解決了4000人就業。孵化園二期于2009年5月簽署協議,占地120畝,建立廠房38套,入駐企業30家,就業職工3000人,預計2011年稅收將達到8000萬元。其中與富士康配套的藝德電子科技占地5畝,入園才兩個月時間,現已投產,預計投產**年稅收可望達到2000萬元。孵化園三期于2010年5月簽署協議,占地550畝,規劃廠房87套,預計入駐企業82家,目前招商已圓滿結束。
從目前進入園區的企業實際運行情況來看,孵化園一二三期引進了156 0190 2607家企業,共占地856畝,平均每個企業占地3至5畝,現畝均稅收已超過大企業。
關懷:企業發展的動力
建園之初,成都市委書記李春城、市長葛紅林先后來到崇州考察了崇州創新制鞋產業孵化園。李春城、葛紅林對這種產業聚集發展模式給予高度肯定,鼓勵孵化園要抓住機遇,做大做強,同時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創造更多崗位,解決附近群眾就業。
2011年3月9日上午,四川省副省長李成云率省級部門有關負責人,調研了崇州中小企業發展情況。在調研中,副省長李成云對崇州中小企業發展給予高度肯定,他認為崇州中小企業發展模式值得在全省推廣,中小企業發展要走崇州孵化園的路子。
李成云說,孵化園這種統一進行公共設施配套,一個車間就是一個企業,專業化分工明確的模式,使產業鏈條得到了完善,土地得到了*大化的節約和利用,同時也減輕了企業的生產成本,專業化程度很高。這種模式不僅解決了工業化問題,而且也幫助中小企業解決了初期發展和資金原始積累的問題,這種模式值得推廣。他還鼓勵孵化園區負責人劉正全,要把孵化園建設得更好更大,政府盡可能協調解決企業發展中遇到的問題,為更多中小企業發展搭建一個優質平臺。
發展:中小企業的心聲
“城鄉統籌政策好,工業集中是我家。”這是入駐“孵化園”企業的心聲。依托“孵化園”完善的基礎設施,這些中小企業將在此生根、發芽、茁壯成長。
2009年4月才從武侯區搬到制鞋產業孵化園的成都億米陽光兒童用品公司目前各方面蒸蒸日上。公司負責人陽方勤說,在這里公司辦各項事情都比較方便,入園的時候,有專門的項目經理為其提供貼身服務,不僅縮減了辦事程序,而且所有部門實現一站式辦公,企業只要提供相關證件,只需要一個上午的時間就走完9個程序,辦事效率大大提高了。孵化園內各方面配套設施比較齊備,還有專門的生活區,菜市、理發店、便利店一應俱全。
成都加快世界現代田園城市建設,統籌城鄉用地和環境打造,一些中小企業因此必須做出選擇,要么搬遷統一進入園區發展,要么停產,后者肯定是這些企業業主所不愿意的。
正如一位小企業業主說,“我們很樂意配合政府宏偉工程建設,但是我們受經濟實力所限根本進不了園區,園區外的地方又不準生產。我們要生存,咋辦? ”成都利飛鞋材有限公司原在崇州工業園占工業用地50畝,去年10月在項目推進當中,由于種種原因,企業退還了園區50畝土地,選擇入住孵化園僅占用7畝土地,在不到2個月的時間,企業就從武侯轉移搬遷到崇州孵化園投入正常生產。
這到底是個案還是普遍的現象,記者為此做過專門調查,成都三環周邊和二三圈層區域目前有幾千家中小企業需要搬遷轉移,而且他們也愿意發展。這些企業都是占地20畝左右的小企業,如果單征地進入園區,憑自身規模就算勉強進入也要浪費一半以上的土地,并且無法監督稅收。
如今有了這樣的家庭——“孵化園”,這些中小企業趨之若鶩。只可惜,就連正在建設的三期席位也被搶了一空。“只要能夠進入,我們企業發展了,當然也愿意主動交稅。”更多企業還在等待四期,或者五期……
愿景:將這個家做出特色
2011年6月初,記者再次來到崇州創新產業孵化園。看到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座座整齊劃一的多層廠房,各廠房生產車間一派繁忙景象。
當問到企業未來發展的思路時,董事長劉正全面帶笑容表現出對未來特色園區建設充滿無比自信。集中集群集約發展中小企業符合成都產業發展要求和成都建設世界現代田園城市目標定位,孵化園這一模式的推廣,政府增稅,企業增效,群眾增收,多方受益。
劉正全董事長大膽設想在成都二三圈層建立類似這樣具有相當規模的特色產業園,園區按6000畝土地規劃建設,將建成西部地區*大、單個企業占地面積*少、創造勞動就業崗位*多、*具特色的中小企業孵化園。大約可解決1000多戶中小企業進入特色產業園,可節約土地近10萬畝(按目前入園企業*低20畝計算),創造5萬人就業崗位(按每戶企業50人計算)可增加稅收10億元。
展望未來,這樣一個特色產業園區對更多沒有進入園區的企業是一種希望,同時能夠為全市中小企業提檔升級和園外企業調遷轉移搭建一個很好發展的平臺。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