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四川省鞋類產品出口數量約4910萬雙,貨值8.4億美元,平均單價17.13美金。同比數量減少8.64%,貨值增長6.7%,平均單價增長13.72%。其中,成都地區鞋類產品出口貨值占全四川省90%,數量為3946萬雙,貨值7.6億美金,平均單價為19.38美金。同比數量減少9.65%,金額增長7.7%,平均單價則增長15.33%。
整體狂舞 鞋業落寞
從數據上看,四川省和成都市的鞋類產品出口,盡管貨值繼續增長,但主要原因為平均單價的增長,特別是成都市,平均單價的同比增長率已達兩位數。從同比數量減少近10個百分點不難看出,四川省鞋業出口的持續低潮不僅毫無好轉,病情反而在加重。
與之相反,四川省2012年的出口總額卻一路凱歌,據成都海關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四川實現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591.3億美元,比上年(下同)增長23.9%,高于同期全國6.2%的整體進出口增速。位居中西部**,其中出口總值為384.6億美元,增長32.5%,位居中西部第二,同期全國整體出口僅增長7.9%。帶動四川省出口整體走高主要是機電類產品,特別是高新綜保區內的龍頭企業。據成都海關統計,2012年全年,成都綜合保稅區進出口總額為262.2億美元,增長42.3%,遠高于全省23.9%的外貿增速,占全省外貿規模逾4成。
四川省的出口與不少中西部欠發達省份相同,尚停留“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的傳統時代。鞋類產品的8.4億美金在機電產品的對比之下,無疑更顯得落寞。
當然,以富士康為主的機電類企業,其產品附加值也并不高。但皮鞋的附加值相比iPad,無疑是低上加低。據業內人士告知:皮鞋行業的利潤已做得很薄,凈利甚至低于3%,而且鞋廠們大都依靠出口退稅為利潤,這使得企業的生死存亡沒有懸念地被國內外政策隨波逐流。
在2012年,金融危機、匯率變動的影響依舊惡劣。四川鞋類產品的主要輸出地歐盟的債務危機愈演愈烈;北美依舊通貨緊縮,就業數據、消費力均*為不佳;就連四川鞋類產品的傳統輸出友好國,俄羅斯的經濟下滑也十分明顯。
此前有報道稱,在全球經濟不景氣的背景下,全球對能源需求的減少抑制了原料價格上漲。這直接影響到主要依賴能源出口的俄羅斯的經濟增長。同時,這使得俄羅斯國內需求也表現疲軟,投資和消費增長雙雙放緩。俄羅斯的經濟在短期內要從能源依賴型迅速轉變無非是吹毛求疵般不現實,這也拖累到四川鞋業的出口行情,在四川鞋企應對溫飽的問題上雪上加霜。
鞋類產品集體低迷
消息顯示,近兩年無論是意大利、德國、美國的大型鞋類展會,還是國內的廣交會,鞋類產品的銷售情境都表現得*為清淡,2012年仍舊維持這種慘狀。國外客商的貿易需求和訂單量減少,直接導致四川皮鞋出口數量下降。
在匯率波動的影響下,作為勞動密集型制造業,本來利潤空間就微薄的出口鞋類企業,利潤空間受到進一步的擠壓,經營困境持續加大。加之匯率變化預期的不確定,增加了不利因素的影響,導致訂單減少,企業開工不足。
除了外部環境不容樂觀,國內環境對鞋企的不利程度也有增無減。近年來,企業的生產成本持續攀升,2011年中國的CPI指數增長率達到5.4%以上,2012年稍有回落,但據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表示,增長率仍維持在2.7%。0號成品柴油每升從2010到2012年的漲幅達20%以上,無疑總體拉高了物流成本。
加之本身就維持高位的公路運輸成本,讓利潤微薄的制鞋企業不堪重負。除此之外,人口進一步老齡化也導致中國企業的用工越來越難。據中國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中國65歲以上老年人已達1.18億,占總人口8.87%。這個數字在2015年將達到2億,在2030年中國的老齡人口比例將超越日本。老齡化致使人口紅利的迅速消失,使得產業工人供不應求從而加劇了人力資源成本上漲。而常年依靠人口紅利過活,作為勞動密集型的制鞋產業無疑正中目標,與中國社會發展背道而馳。
消息顯示,鞋類產品的主要原材料價格年增長率約20%,勞動力成本也以每年約20%的速度增長,隨著油價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物流服務的價格漲幅也較大。因此,鞋類出口企業不得不相應提高成品價格,來消化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出口金額的上漲,但出口數量卻明顯下降。成都鞋類產品出口平均單價增長15.33%則是*好的例子。價格的增長對于主要靠低價格取勝的鞋企,無疑是滅頂之災。你的價格達不到買家的預期,買家換一家廠換一個地方采購就是。
“低價上量”不是**防寒服
由于不少鞋企的盈利模式一直是低價上量,故長期以來對品牌建設也不夠重視。在目前價格已逐漸失去優勢的前提下,無開發能力和銷售渠道的鞋企則舉步維艱。事實上,雖然2012年對鞋企而言仍是嚴冬,但也不乏一兩家鞋企破冰。
據記者了解,位于成都市川藏路沿線一家名為鑫隆盛鞋業的制鞋公司,雖說2010年才投產,規模遠不如卡美多等四川鞋企領頭羊,但由于該企業十分重視產品開發,在2012年依然贏得不少來自俄羅斯的訂單,成為業內一匹黑馬。該類企業的致勝良藥即是重視研發。他們的設計師會經常到歐洲和俄羅斯考察款式,對當季各地所流行的風格十分了解,因此企業開發出的款式會相對較多、較新,容易受到買家親睞。買家到成都來選擇供應商,看了他們的款式更易選擇他們。
大部分制鞋企業都有相應的研發能力,但不少企業由于擔心成本,更多地讓團隊簡單地進行山寨。而成熟的開發團隊,實際上對成本的影響并不大。畢竟有了好的款式就有了更多訂單,銷售因此更容易上量。這樣則可相應分解掉開發成本。
目前來看,鞋企的2013年*有可能仍是冰河時期。鞋企應如何過冬。相關業內人士劉磊先生就此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鞋企務必努力提高產品附加值。第二,加強供應鏈建設與行業建設,目前成都金花鎮周圍的鞋企供應鏈尚不完善,許多原材料仍需到廣東等地采購,造成四川鞋業“兩頭在外”的局面。第三,在北美、歐盟、俄國等傳統市場需求萎縮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我國和眾多新興市場國家良好的合作關系,尤其是自由貿易區協定,關稅減免,原產地互惠等制度性安排,大力開拓新興市場。
目前,許多制鞋企業經營困難,甚至紛紛出走。但建立銷售渠道和開發團隊無疑需資金投入,以及熟悉國外市場的職業經理人來操盤。對于長期處于供應鏈末端又資金緊缺的鞋企而言,能否在嚴寒中轉身,劉磊先生也無法給出肯定答案。
四川鞋業是中國****女鞋生產集中地,買家要到中國買女鞋、女靴,四川仍是*佳選擇。要嘗試轉身,則一定需擺脫低端的定位與小打小鬧的局面。許多制鞋企業因成本、人力等原因無力回天,行業協會和政府的幫助則顯得至關重要。在制鞋企業外一些行業,均存在專業的第三方設計事務所,以便讓企業以金錢換取時間,更以設計出好產品。
此外,一些領域的行業協會也合力政府一同打通渠道,帶領眾多企業抱團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開拓市場。讓企業被動為主動,同時減輕企業資金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