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边@句話用來描述溫州鞋業現狀實在是太貼切了。面對越來越近乎殘酷的國際國內市場競爭,為了在夾縫中求得生存,溫州鞋佬們審時度勢,在堅守主業的同時,又把目光投向新的領域,期待從那里殺開一條血路。
內憂外患讓溫州鞋佬寢食難安
近日盛傳的一則消息不能不說是給溫州鞋業敲響了警鐘:針對我國對歐盟出口鞋類產品激增,2005年1月1日起中國鞋產品的出口配額將被取消的情況,歐盟內部正在醞釀采取貿易救濟措施以保護盟內的制鞋企業,對原產地在中國的鞋類產品發起貿易救濟措施調查,預計于今年9月正式立案。該調查一旦立案,將使溫州鞋出口遭受沉重打擊。
據了解,貿易救濟措施調查包括對進口產品實施的反傾銷、反補貼和保障措施調查。進口國的調查一旦成立,就要對本國產品和行業實施貿易救濟措施,同時會對進口產品形成貿易壁壘。由于我國出口歐盟的鞋類產品價格比較便宜,一般一雙皮鞋的價格在15到30美元,而歐洲的皮鞋的價格是它的3到8倍,歐盟很多鞋類生產商喪失了競爭優勢,尤其在意大利,鞋類生產商更是感到了中國鞋類產品咄咄逼人的“攻勢”。
不僅是歐盟,俄羅斯、美國等世界鞋類消費大國也都向中國鞋亮起了“紅燈”。 西方的SA8000企業社會責任標準認證,目前國內鞋企能達標的恐怕沒幾家。
國內市場情況怎樣呢?據統計,目前,國內制鞋企業達到2萬多家,單是溫州就有4500多家。十幾個“鞋王”、“名鞋”企業與一批來自境外的鞋業品牌(絕大多數是被國內企業買斷品牌經營)短兵相接,使國內市場競爭之激烈達到白熱化程度。許多鞋企老板感言,鞋業市場越來越難做了。面對如此窘境,是困守,還是主動出擊尋找生路?一向以“頭腦靈光”而聞名世界的溫州老板早已運籌帷幄。
多元出擊溫州鞋佬“一只腳踩多只船”
溫州是一個輕工業*其發達的城市。作為支柱產業的鞋類、服裝、眼鏡、打火機、剃須刀、低壓電器、閥門、汽摩配、印刷、拉鏈等蜚聲海內外。鑒于鞋類競爭的慘烈現狀,鞋佬們都在想,與其在“一棵樹上吊死”,還不如做做其他產業看看,幸許能掘到更多的“金子”。于是一些鞋企“就地取材”,做起了皮具、服裝、內衣、鞋材或商貿等。像康奈就先后成立了服飾、內衣、鞋材公司,奧康也成立了“米奇”鞋材公司。一向做服裝的報喜鳥、莊吉、法派等企業也騰出一只手來做起了皮鞋。后來媒體將這種做法美其名曰“一牌多品”。
鞋企老板的另一招是實行“一品多牌”。牌就是由主打品牌打前鋒,帶動二線品牌進軍市場,通過不同的產品定位將市場細化,從而謀求分得一塊“奶酪”。像康奈的“鴻盛”、“老爺車”、運動休閑系列,奧康的“康龍”、“美麗佳人”,紅蜻蜓的童鞋、“火辣辣”、“捷路”,日泰的“千里馬”,杰豪的“輝煌鳥”,澳倫的“麗斯本”等走的都是這種“一拖多”的路子。溫州永嘉縣有些老板更精明,他們不惜斥巨資買斷國外鞋類品牌的國內經營權,悠悠然坐收國際品牌之利。像金利來、卡丹路、夢特嬌、花花公子、華倫天奴、都彭等品牌均已落入溫州老板囊中。
進軍商貿、地產領域正成為溫州鞋企的又一時尚。隨著西部大開發的風生水起,金融資本市場的不斷放開,溫州的大中型鞋企在這方面堪稱大手筆不斷:紅蜻蜓參股溫州商業銀行,奧康參股“中瑞財團”,奧康、紅蜻蜓分別投巨資砸向重慶的壁山和銅梁建“西部鞋都”,康奈聯手兩家溫企斥資7億元建“武漢康奈國際鞋城”,東藝聯合泰馬、和豐等鞋業成立了“正日投資發展有限公司”……據說,康奈、吉爾達等鞋企在不少省、市的地產領域都有資本投入。
虎口奪食溫州鞋佬進軍海外市場
WTO的給中國鞋企帶來了挑戰也帶來了機遇。大批國外知名品牌涌入國內,給“******”和“中國**產品”企業一個有益的啟示:中國鞋業為什么不把品牌推向國外呢?
在溫州,許多鞋企產品邁向國際市場走的多是貼牌之路(OEM),賺取一點點加工費。這種“為人作嫁”式的經營,不僅直接造成國內鞋業品牌在國際缺乏影響力,也使***的中國鞋業品牌遲遲不能誕生。這種尷尬局面已越來越引起政府和企業的高度重視。
“中國真皮**鞋王”康奈集團董事長兼總裁鄭秀康有自己的看法:“外國品牌為什么在中國有市場?為什么有些人愿意出高價買它們的鞋?他們明明知道自己買的*有可能是溫州或廣東生產的卻還要用高出很多的價格去買,這就是品牌的緣故。小平同志早就講過:‘我們要有自己的拳頭產品,創造出中國自己的品牌,否則就要受人欺負?!揖褪遣环@個氣!”2001年月1月15日,康奈率全國行業之先在法國巴黎開出**家皮鞋專賣店,打響中國鞋業國外創牌的**炮!目前,康奈已在歐美10多個發達國家開出80多家專賣店。康奈的開先河之舉引起國內同行的*大震驚,“一石激起千層浪”,許多企業作出了迅速跟進的反應。目前,吉爾達、百麗等國內知名鞋企,也已在國外開了專賣店,積*把“******”向世界推介。奧康則選擇了一條“雙向借道”的方法,與意大利鞋企GEOX合作,互借網絡開拓海內外市場。
突破重圍溫州鞋業承載行業期望
作為溫州*早摘取的國字號品牌“中國鞋都”,如今已擁有4500多家制鞋企業,鞋機、鞋材、皮革、合成革、皮革化工等企業2500多家。2003年全市鞋革行業總產量達50億美元,出口創匯10.19億美元。其中,鞋類總產量達到3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6.73%,出口8.37億美元。鞋類生產總量占全國25%左右。
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會長陳士能早就斷言:中國鞋業的希望在溫州。中國皮革工業協會向全國鞋業發出號召:力爭在10—15年內在全球打響3—5個中國鞋類品牌。為了實現零的突破,康奈集團董事長鄭秀康在去年“世界溫州人大會”期間舉辦的“康奈全球戰略論壇”上放言:康奈要在世界重要城市的重要地段都建立專賣店,力爭在2005年海外專賣店總數突破120家,康奈愿為中國鞋業創全球品牌充當“急先鋒”。
在日前舉辦的“2004北京·世界鞋業論壇”上,鄭秀康等溫州鞋業的領軍人物們再次呼吁:政府部門要制定相應政策,支持企業創**,尤其是支持企業去爭創國際知名品牌。同時他們還呼吁,我們要建設制鞋強國,締造世界品牌是國家的,也是企業的事。希望有能力創牌的企業要積*行動起來走出**。他們的呼吁吸引了在京的20多家權威媒體,對此也都作了大量報道。
應該說他們的話說出了溫州、也說出了國內眾多制鞋企業的心聲。這些人毫無疑問是中國鞋業創世界品牌的*大希望。
談到溫州鞋業的未來,溫州市鞋革工業協會一位領導說,未來幾年將是溫州鞋業也是中國鞋業大洗牌的關鍵時期。一批品牌企業因為其有明確的發展目標,科學的發展戰略和規范的管理、營銷手段,市場占有率將會日漸擴大。隨著**進一步敞開,更多的外國品牌將會順勢涌進,一大批中小型企業將在中外知名品牌的雙重“夾擊”中,生存更加艱難。一部分可能背水一戰,沖出重圍,加入一線品牌陣營;另一部分很可能被同行兼并或退出市場??梢哉f,溫州鞋業乃至于中國鞋業的“戰國時代”已經來臨,在這一場“混戰”中溫州鞋業承載中國鞋業的期望。(浙江市場導報)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