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哈杉鞋業有限公司門口飄揚著8面外國國旗,像個聯合國機構一般,每面國旗都告訴你,哈杉在這些國家開有分公司或是加工廠。在溫州,這樣的企業還很多,它使人們下決心--再跟溫州人去賺錢。
2003年溫州的GDP增長幅度居然名列全身倒數幾位,于是溫州經濟再一次引起媒介的廣泛關注,人們探討著這樣一個問題:曾經在國內改革開放中**一步創造了溫州模式的溫州人,在經濟全球化中,能否再次**,甚至再創造一種能在全球經濟競爭中讓人驚嘆、模仿的新溫州模式? 三個優勢: 溫州人有核心競爭力 溫州是一個迷樣的地方,他總是能引起人們的關注、爭論,在這種關注中它往往以自身的規律在不知不覺中向前發展,當爭論的人們發覺時,新的現象又可提供爭論了。
2003年的溫州各種經濟現象就引發了爭論。在中國社會科學院等權威機構公布的《2003年中國城市競爭力報告》藍皮書中,溫州作為首次\\\"闖\\\"入\\\"全國十強城市\\\"的地級市與上海、北京、廣州等這些重量級城市相比,顯得格外引人注目。很多的溫州人自豪地對記者說,這才是溫州的真相。
而另一方面有人認為溫州經濟增速放緩?這種疑問援引了一組數據:2003年上半年,溫州GDP增長落到了浙江省倒數第二的位置,七八月份更是落到了浙江省倒數**位;工業產值增長率、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率、地方財政收入增長率等四項經濟指標上半年也排倒數**。
如果就溫州在經濟全球化中有什么優勢進行分析,我們就會發現這樣一些特點。
商字:一個網絡的優勢
當記者平靜地與地道的溫州人探討,溫州人、溫州在現代經濟競爭中有什么優勢時,我們得到*多的回答是:商業意識。有人回答,溫州人與生俱來的有一種超前的商業意識;有人回答,溫州的商業氛圍很好;有人認為,溫州人在全國織就了一張寬廣的商業網絡,而這張網絡正在向全世界擴張。
記者問及***大企業憑什么要與溫州人、溫州企業合作時,溫州市副市長陳宏峰脫口而出:憑溫州人掌握的市場資源啊,溫州人可以說幾乎掌握了全國輕工行業的*大銷售網絡。無論是在廣東還是上海、北京,溫州人的市場資源是他人無法企及的。這也稱作做市場,在現代營銷學中還可以叫決戰在終端!因此國外的輕工業巨頭欲進入人口*多的中國市場,與溫州人合作不失為明知之舉。如意大利的GEOX找到奧康,看似奧康攀上了國際**,實際上*先得益的很可能是GEOX。有人這樣對記者說,溫州的夏夢與意大利的杰尼亞合作讓杰尼亞占了便宜,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這個人在北京看到原來夏夢在北京的專賣店改成了杰尼亞專賣店。\\\"反正我在店門上沒看到夏夢,只看到杰尼亞\\\"他這樣有些惋惜地說。
據溫州市統計局4月初剛發布的統計數字表明:截止去年底,溫州市23家省級以上知名品牌的23家重點消費品生產企業銷售網點達到14327個,銷售網點的商品銷售總額為87.4億元,同比增長9.0%。其中,直營店為2919個,增長3.0%;加盟店11408個,增長10.7%。統計數據顯示:加盟店的增長速度快于直營店;這些企業在搶占國內市場的同時,還大舉向國外拓展,國外網點數由上年的89個增加到142個,增長速度為59.5%。
統計數據還表明:溫州市知名品牌商品的統一配送額大幅增加。2003年,這23家企業的統一配送網點的商品總額為70.9億元,同比增長15.3%,占生產企業銷售產值的86.3%。此外,在87.4億元的銷售總額中,國外銷售網點的銷售總額達5.7億元,增長19.4%。
在國際上闖蕩了十多年的哈杉鞋業董事長王建平說,溫州人的商業意識總是能比他人**一步。他說這是一種潛質。他還分析了整個世界輕工市場的銷售特點。**類的黃金客戶大多掌握在猶太人和美國人的手中;第二類則為日本人和中國臺灣人所掌握;現在中國的海外銷售團隊正向第二類消費群體發起進攻,當然,他說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
也許由外人難懂的溫州話所凝聚的溫州團隊,將成為未來我們這個星球的一支特殊營銷隊伍,他們將在全球市場中占有一定的份量。而當年曾在對越自衛反擊戰中用作特殊通訊聯絡的溫州話是否也將成為人們很想掌握的營銷語言?如是\\\"東方猶太人\\\"的美譽將成現實。
更為可貴的是溫州人的商業意識具有深厚的文化積淀,歷史源遠流長。專家認為,這種重商文化,源與南宋時期,溫州出現了以葉適為代表的永嘉學派,主張農商并重,學以致用重功利,認為賺錢是光榮的。這種文化的長期熏陶下,溫州人的商業意識已進入了潛質。
輕字:一個基地的優勢
溫州市政府針對溫州經濟的特點適時提出了打造國際輕工業城市的口號。
2003年\\\"中國五金潔具之都\\\"\\\"中國不銹鋼無縫管生產基地\\\"又落戶溫州,這樣,\\\"中國鞋都\\\"\\\"中國電器之都\\\"\\\"中國汽摩配之都\\\"等21個\\\"國\\\"字號輕工產業基地落在溫州,還有一批***和省級產品質量檢測中心也在溫州落戶。溫州市委書記李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以建設國際性輕工城為載體,全力打造產業品牌。現在,溫州已擁有15個中國**產品,7個******,200多個省級**產品和**商標,正樹立起**大市的形象。我們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強與世界知名品牌、知名企業的合作,進一步提高產品和企業的知名度。我們鼓勵和支持企業進行技術創新,爭取在各個優勢產業都能夠擁有自主知識產權和核心技術,努力實現由\\\'溫州制造\\\'向\\\'溫州創造\\\'跨越。\\\"
專家指出在打造國際輕工業城市時應注重:**,從\\\"國際性輕工城\\\"的稱號來看,溫州市應該是供給國際市場輕工業品的重要制造基地。就這一點說,還應該有更多的溫州制造的輕工業品進入國際市場,并占有較大的份額。自然,進入國際市場的溫州輕工業品,并不一定都在溫州市內制造,其中一部分或者越來越大的部分可在溫州以外的國內城市,甚至有一部分在國外制造;但是是溫州的企業組織制造的,并冠有溫州企業的名稱。
第二,溫州市要成為\\\"國際性輕工城\\\",更重要的是在國際市場應該有越來越多的溫州市輕工業產品在質量上、技術上、造型上等等方面,居**地位,引導著國際市場的潮流。像意大利的服裝和皮鞋、法國的服裝和化妝品、日本的照相機等等那樣。
第三,作為\\\"國際性輕工城\\\"應該還有一種內涵,那就是溫州應成為國際性輕工業品的物流中心。按照現代物流發展的趨勢,并不是要把溫州市辦成以往的橋頭鈕扣市場那樣,成為實物的集散地,而是在全國和國際上建立物流中心形成物流網絡,在溫州建立物流網絡的中心,分層次地采購、銷售和配送。
第四,溫州市要成為\\\"國際性輕工城\\\",還應該成為國際性的輕工業的信息中心和輕工業產品的交易中心。在溫州舉辦的永久性的全國輕工博覽會是朝這個方面邁出的重要一步。今后,應將這個博覽會進一步辦成國際性的輕工業博覽會,讓世界各國的輕工業品制造者和銷售商到溫州來,參加這個博覽會,展示產品,獲取信息,進行交易。
應該說,溫州正朝著這些方向努力。在2004年溫州市委、市政府的一個重要工作是如何以民企來對接國際輕工業和服務業的大企業集團來提升溫州的產業檔次,加速溫州輕工業進入世界競爭領域。在溫州有限的土地、能源等資源制約下,陳寵峰副市長說,政府將切合實際地制訂一系列政策以解決民企吸引外資中存在的一些現實問題。以此來鼓勵民企與外企的對接。在已有的這種對接中,社會保險、稅收等都出現了內外資不同的理念沖突。政府將制訂政策鼓勵公平競爭。
有關人士對記者說,溫州現有的制造水平有些已趕超了國際先進水平,因此在迎接全球產業轉移中作為輕工業制造基地,溫州也有自己的優勢。 民字:一個機制的優勢
溫州經濟走向世界可以看到有兩條腿,一條是市場(網絡),是對接國內外市場的通道;另一條就是民營企業。如果有所謂的官商與民商之分,溫州就是典型的中國現代民商發源地。在溫州民企、民資對接國際市場時有一種天生的近緣關系,能夠在較快的時間內彼此適應。從這個角度說,溫州經濟融入全球競爭具有天然的優勢。
溫州現有20多萬戶個體工商戶、13萬家民營企業。民營股份制企業在中國改革開放的二十多年中為溫州爭得了無限的榮耀。靈活的機制在參與全球經濟競爭中如何再發揮優勢呢?
在3月底結束的溫州市十屆人大二次會議上市長劉奇是這樣闡述的:\\\"大力推動民營經濟新的飛躍。民營經濟是溫州經濟的優勢所在、活力所在。要積*推進民營企業制度、技術、管理和文化的全面創新,提高規模化、集約化和國際化水平,繼續保持全市民營經濟發展的**優勢。以品牌、技術為核心,培育一批主業突出、核心競爭力強的民營企業,促進企業做大、做強、做精、做久。鼓勵上規模的民營企業加快產權多元化步伐,參與國有企業改組改造,與外資企業合資合作,加速要素集聚,實現跨越式發展。放寬準入領域,支持民營資本進入法律法規未禁入的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及其他行業和領域。改善對民營企業的服務和監管,切實維護企業合法權益,創造有利于民營企業創新創業與平等競爭的良好環境。\\\"
民企、民資是溫州的優勢。溫州經濟競爭力的著力點也在于此,通過民企對外資的嫁接,通過民企的產權多元化改造,做大做強民企,做大做強溫州經濟。
\\\"但是有一點大家必須看到,許多做大了的民企已不再擁有原來船小好調頭的靈活優勢了,民企的成本在提高。\\\"一位企業家這樣對記者說。像這樣的民企如何保持優勢呢?企業家回答:向現代企業制度靠近!目前在溫州,很多當年的創業英雄名片上只留下董事長一職。溫州遠洋眼鏡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子建說他的幾家工廠無論是獨資還是合資都已請職業經理人打理。
三個對接:溫州人迅速融入經濟全球化 盡管溫州眼鏡業的品牌之路還長,但有品牌與沒有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價值已有區別。
州市委書記李強曾這樣闡述:溫州經濟持續發展的一大動力是溫州企業家長盛不衰的創業激情。溫州的13萬家民營企業都是\\\"野生\\\"的,一開始就有著很強的生存能力;經過二十多年市場經濟的優勝劣汰,存活、成熟起來的民營企業家更是你追我趕、永不滿足,由此帶來溫州民營經濟新的經濟增長點:競爭由增量走向提質,規模由弱小走向強大,管理由粗放走向現代,拓展由溫州走向全國走向世界。
作為溫州的企業家之一,哈杉鞋業有限公司的董事長王建平說:溫州企業以往取得的成功大多是戰術上的勝利。面對經濟全球化,溫州下一步更需要取得戰略上的勝利! 網絡對接:國際化的捷徑
奧康的國際化之路在溫州漸漸成為一個經典的故事。在溫州*為壯觀的機場大道上,奧康的廣告牌顯示了自己的雄心:奧康與世界同步!現在每當溫州人路過這塊廣告牌時,他們看到的是信心。
奧康與意大利**鞋業品牌GEOX建立新型合作關系,本刊在今年**期上已作了詳細報道。奧康利用GEOX在全球的營銷網絡一舉將自己的產品打進國際市場被溫州人普遍認為是溫州產品國際化的一條捷徑。奧康的這一形式當前已被嗅覺敏銳的當地鞋業、服裝業開始復制。
3月底當本刊記者再次來到奧康總部時驚訝于另一發現:奧康已為GEOX代工生產,產品順利過關。在自己的品牌走向國際時為何還要為他人貼牌生產?這個問題正說明了溫州商人的精明。
現在,剖析奧康與GEOX是如何走到一起的,對于溫州的企業很有現實意義。GEOX在中國入世后一心想進入這個全世界人口*多的市場。總裁波內加托親自率領公司亞洲銷售負責人花了兩年多時間對中國市場進行調研。起初與奧康同時被GEOX看上的還有森達、百麗等7家國內**制鞋企業。與其他候選品牌相比,奧康的\\\"勝算\\\"微乎其微,GEOX公司一位高層已向總載建議選擇地處深圳的百麗鞋業為中國代理商。但是當波內加托來到溫州考察時,他與奧康一見鐘情。這其中*重要的是,奧康在中國市場擁有2000多家專賣店和800多家店中店的強大市場網絡。與奧康相似的是GEOX也靠營銷起家,波內加托十分清楚擁有市場網絡的價值所在。
當記者與溫州市分管外貿的副市長陳宏峰探討溫州企業與他人合作的優勢時,陳副市長一再強調是溫州人的從商經驗和強大的商業網絡優勢。而當前國外產品欲打進中國市場*看重的也是國內的營銷絡網。因此,以網絡與國外網絡對接成為溫州產品走向世界的一條捷徑! 資本對接:民企與外資聯姻
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全省對外開放工作會議上說,民營企業與外資企業合作,對民營經濟實現新的飛躍將起到重要的作用。以民企引外資在溫州是一項十分重要的措施,據陳宏峰副市長介紹,政府將出臺有關政策進行推動。溫州是民資的富裕之地,民資與外資在爭奪項目以及土地等生產資料上是天然的對手。如今通過聯姻、嫁接要變對手為親家。通過聯姻一是引兩種資本共同為發展溫州經濟出力;二是,溫州企業可以在聯姻中學到先進的技術與管理,可以藉此引進**人才,并*終將自己送上國際市場。
2003年溫州商界發生了多起這樣的\\\"涉外婚姻\\\"??都是小有名氣的溫州企業與世界巨頭進行合資。
浙江嘉利特實業股份有限公司與日本荏原公司建立合資企業。日本荏原公司是世界*大的泵業制造商,世界制造業500強之一。浙江嘉利特實業股份公司則是溫州市泵業的高新技術企業。兩家公司共同投資1200萬美元,征地200畝,在溫州建立了合資企業。
世界**服裝生產商??意大利的杰尼亞集團,以增資擴股的形式獲得了溫州**服裝生產企業夏夢50%的股權。兩家合股新組建夏夢?意杰中國有限公司,合作期為50年,注冊資金為人民幣2.35億元,新公司董事長由夏夢服飾董事長陳孝祥擔任,首席執行官由杰尼亞派出。
位于溫州市平陽錢倉的國內*大皮明膠生產企業??浙江三帆明膠廠2003年9月與世界500強之一的荷蘭索貝兒(譯音)集團公司的全資子公司--法國羅塞洛(譯音)集團公司正式簽約,成立合資經營的羅塞洛(溫州)明膠有限公司。據了解,強強聯合后,合資公司年產值將達5億元人民幣,產品全部出口。
在4月1日溫州市外經貿工作匯報會上,溫州市政府已具體布置落實1000個民資對接外資的企業。 品牌對接:立足長遠競爭 溫州人是*注重品牌競爭的。廣請名人做企業、產品形象代言人就是一個例子。溫州企業對品牌的炒作可謂爐火純青。可是今年在溫州餐桌上卻流行這樣一種說法:原來報喜鳥的老板吳志澤年年都主動打電話給任達華商議繼續簽約之事,而今年是任達華主動給吳打電話了,因為他沒有等到吳的電話。這說明了什么?說故事的人說,因為溫州的企業已越來越清晰地認識到要做成一個真正的**,并非是容易的。因此許多的企業,尤其是服裝、制鞋等輕工產品,他們已從開始的注重市場炒作轉而埋頭做品牌。
記者暫且把這一現象比作溫州品牌的縮拳戰術。一些有名的企業還放下了架子為國外**品牌做代工,如前所述的奧康。為人作嫁衣的一大好處是可以學到人家的先進生產技術、管理經驗。這可是送上門的法寶。
當然品牌的競爭溫州人永遠也不會放棄。如哈杉鞋子就在西部非洲的公務員中享有一定的聲譽。哈杉還獲得了俄羅斯消費委員會授予的優質輕工產品榮譽稱號。
葉子建說,盡管溫州眼鏡業的品牌之路還長,但有品牌與沒有品牌在國際市場上價值已有區別。
溫州服裝業中的人士說,溫州男裝其制造水平完全可以趕上國外**水準,但是我們缺的是品牌,對于輕工行業出些**產品需要的是時間。
三種精神:溫州人與時俱進開拓全球市場 溫州模式現在很多人都認為已沒有優勢,因為已被太多地\\\"復制\\\"了。相反曾與溫州模式同樣齊名的蘇南模式在對外開放中卻走出了一條引進外資大力發展的新路子,在一個高起點上承接了世界分工,成了世界經濟公民。因此人們有足夠的理由懷疑溫州模式在國際化中的作用,也就是說在參與經濟全球競爭中,跟著溫州人還有錢賺嗎?
其實經濟全球化對于溫州人來說,那是盼望已久的發財機遇。曾有一個小故事,上世紀80年代,溫州平陽縣江山鄉的7個農民,到我國西南部推銷腈綸產品,他們專揀不通公路的深山冷坳挨家挨戶地推銷,一不小心走出了**,來到了緬甸的一個小山村,當他們歡天喜地賺了一把外國錢后,第二次想再去賺一票時,被邊防軍給扣了起來。那時候的溫州人多么想他們的賺錢是不受**限制啊!
因此經濟全球化,我國加入WTO是為溫州人賺錢打開了空間。溫州模式及溫州精神都有望在更大的市場里得到新的演繹。還有人作過這樣一個假設:如果在溫州人面前忽然出現了一個外星人,他的**句話是:請問你們的星球上有什么生意好做?那么當我們人類自身所居的星球向溫州人開放時,溫州人憑什么走向全球呢? 憑一路\\\"南拳\\\"
溫州在浙江省的東南部,在傳統中國武術功夫中應屬于南拳體系。溫州自古的從商特征就有南拳的風格,即靠近對手,貼身出拳。從早期的肩挑貨郎擔走街串巷,到現代的到處開辦溫州商城,溫州人總是想方設法靠近你,靠近有消費需求的人。只有靠近你了他才能把握機會出拳,一拳擊中你的要害。這套\\\"商拳\\\"我們可理解為溫州精神的一種解釋,即特別能吃苦,用自己的辛苦換取別人的方便,就近服務賺取錢財。
為了能貼近消費者,只能辛苦自已\\\"走出去\\\",因此很多研究溫州經濟現象的學者都發現,\\\"走出去\\\"是溫州人賺錢的**大法寶。推銷員、出門辦市場的老板是這樣,記者發現溫州大企業集團的老總們一年中也都有一個較長的時期在溫州之外。
據說,只要有人在消費就有溫州商人在做生意,也就有溫州貨在賣。在國內溫州人、溫州貨、溫州市場、溫州資金可以說已形成了一股不小的商流。是當今中國經濟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力已不可小覷。
在溫州人走遍中國的同時,很多更敢冒險的溫州人開始走世界。
大家都知道溫州人\\\"走出去\\\"是迫于自然條件的匱乏,而這一走卻走出了溫州人的大天地。在國際上也是如此。
**批走向國外的溫州人素質不高,憑的是\\\"三把刀:菜刀、皮刀、剪刀\\\"打天下,在國外艱難生存發展為后人打下了基礎。到現在**打開之后,溫州人把在國內的很多成功經驗正一步步地搬到國際市場上。如在國外辦專業市場,據溫州市外貿局介紹,到目前止溫州人已在阿聯酋、俄羅斯、蒙古、喀麥隆、荷蘭、美國等地開了10家溫州商城(專業批發市場)。更多的此類市場正在籌建中,溫州外貿局外經處處長夏林紅說,我們都在忙得不亦樂乎。
很多的企業在國外開了專賣店;很多的企業把自已的\\\"腦袋\\\"??研發機構搬到了國外,吸收產品設計新潮流,掌握消費新動向,引進世界新技術。
有人說我們這個地球上只有兩種人是逐市場而居的\\\"游牧民族\\\",一是猶太人,二是溫州人。這兩種人是純粹的商人。如果僅羨于他們的財富,不如大家也來個逐溫州人而居,隨同溫州人,貼近溫州人終會有錢賺。
2003年10月份,溫州召開了首屆\\\"世界溫州人大會\\\",這是我們這個星球上的一大壯舉。這充分顯示\\\"東方猶太人\\\"的力量。800萬溫州人中,有200萬人走出溫州,其中有50萬遍布全球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外人難懂的溫州話成了連接的紐帶,你如果錯過了在國內賺錢的機會是否趕緊學點溫州話,到世界去賺洋錢? 憑一種地瓜*強生命力
浙江省改革與發展研究所所長卓勇良對溫州模式有一個獨特的研究。他認為溫州模式與番薯有著很重大關系。他在文章中寫道:溫州模式是壓力、挑戰和機遇的產物。改革開放初期,溫州人均耕地0.52畝,全省0.72畝,嘉興地區則是1.12畝,溫州人的生存壓力遠遠大于浙江其它地方。時間是一個放大器。歷史發展會把早期小小的偶然事件,放大到足以對經濟社會發展產生決定性的影響。人口壓力是改革開放初期,溫臺一帶民間創業沖動較強的一個重要原因。而這種人口壓力,與17世紀中期開始的大量種植番薯有著高度內在聯系。基于這一狀況,我們甚至可以說,溫州模式在相當程度上是由番薯推動的。
這的確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結論。番薯又稱地瓜,現在活躍于世界經濟舞臺上的溫州人大多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他們當中的大部分人的確是吃地瓜長大的,因此他們對種植地瓜都有深刻的印象。地瓜生命力*強,根莖旺盛,莖之所到瓜之所結,是高產作物。溫州人就具有這種生命力。
誰都知道溫州人的創業沖動**來自于環境、資源的逼迫。資源短缺一直伴隨著溫州經濟的發展。計劃經濟時代是如此,改革開放時期仍是如此。在改革開放之初,人們還記得,溫州人在全國收購工業廢品、下腳料作為生產原料。因此對資源的珍惜和充分利用就成了溫州人賺錢的另一個特色。
有人說,溫州的經濟是鳥群經濟,是螞蟻商軍。一村一鎮生產同一商品;一個市場引來一群的溫州人。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情況?這就是眾人擰成一股繩,是一種互為資源,讓有限的資源利用*大化的結果。在全世界溫州人大會上,溫州市委書記李強也說,溫州人精神是溫州的資源。
這種資源的壓力迫使溫州精神有一種新的注解,這就是資源的充分利用以及在有限資源基礎上的務實精神。
這種精神在溫州人闖蕩世界中有特殊意義。從早期溫州人到海外憑借\\\"三刀\\\"謀生,溫州華僑走得是一條務實艱辛的路。直至后來,擺地攤做貿易,再到開店推銷,溫州人在海外一步一個腳印。為了充分地尋找賺錢的機會,他們從東方國家到西方國家,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大國到小國,從富國到窮國,到處都有溫州人的足跡。
目前溫州海外軍團*主要的集聚地在巴黎,大約有10萬人。開始,溫州人集中在一條叫廟街的地方做生意。那里原是猶太人的地盤,沿街都是猶太人開的皮包店、皮衣店和皮革加工廠。溫州人在這里與猶太人展開了艱難的競爭。猶太人每天工作8小時,他們就工作13個小時,大大降低了皮帶、皮包的價格,漸漸地占領了這一地區。此后,溫州服裝業又在另一條叫伏爾泰街上與經營服裝的猶太人展開了競爭。由于他們銷售的服裝價格便宜,受到來自中東歐商人的青睞,于是生意越做越紅火。當地的猶太人已漸漸退出中低檔服裝市場。
憑一種創新精神
溫州人在國外賺錢經歷了從\\\"三刀\\\"、擺地攤到開直銷店、開公司、加工廠等階段。這一方面是一個資源積累的過程,同時也是一個在生意上不斷學習創新的過程。
溫州人除特別能吃苦,在有限的資源上形成競爭力之外,就是特別能在模仿的基礎上再創新。一開始溫州產品的特點就是模仿快,這在市場上曾有爭議。但如果只模仿,那么跟著溫州人做生意就跟本沒什么前途可言。因此特別能創新就是溫州人精神的另一方面。
創新的能力就是有超前的想象力并為之付出行動。
現在已在境外做大了生意的溫州哈杉鞋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建平說,上世紀90年代初,他到國外考察時發現華僑大多在練地攤。地攤比\\\"三把刀\\\"時期已有進步,因為畢竟是老板在做貿易,并從國內發貨,只是不多,一年三五個集裝箱。溫州人意識到如果把地攤提升到店鋪,競爭力將大為提高。當時他生產的鞋子還沒有外銷,但回國后,他作出了大膽的決定全部做海外市場。他利用在國內直銷的經驗迅速在國際上開出直銷店鋪。他的生意從此做大。
在溫州哈杉鞋業有限公司門口飄揚著八面外國國旗,像個聯合國機構一般。每面國旗都告訴你,哈杉在這個國家開有分公司或是加工廠。2003年,王建平的上班方式是每月的上半個月在紐約上班,下半個月在溫州上班。同樣在世界各地辦有多家分公司的溫州遠洋眼鏡有限公司董事長葉子建,記者要約他采訪需關注他在這個國家飛往另一個國家的時間安排,以便捕捉他回溫州的時間。
也許你會認為,把加工廠開到非洲,把直銷店開到了紐約就算是很成功了。但在王建平認為其實不然。他舉例分析美國市場,*具消費能力的**層次客戶被當地的美國商人或是猶太人控制以沃而瑪等商業巨頭為特征;第二層次的消費者他認為現都掌握在日本以及中國臺灣人手里,他們參與世界競爭早于祖國大陸;國內出去的商品所能占有的市場份額因此有限,特別是對消費能力強的顧客沒有什么競爭力。開直銷店無非處于一種推銷的層次,而全球商業競爭的*高形式是營銷。什么時候我們的產品能做到國際營銷?王建平說在國際市場上擁有真正競爭力的公司必定是有創新精神的。但是創新又是伴隨著巨大風險的。
在國內,溫州人包地、包店、包天、包江、包海……敢為天下先的創新意識早為人所知,在參與世界競爭中,人們渴望看到溫州人的新創舉。
來源:新商務
百檢網專注于為第三方檢測機構以及中小微企業搭建互聯網+檢測電商服務平臺,是一個創新模式的檢驗檢測服務網站。百檢網致力于為企業提供便捷、高效的檢測服務,簡化檢測流程,提升檢測服務效率,利用互聯網+檢測電商,為客戶提供多樣化選擇,從根本上降低檢測成本提升時間效率,打破行業壁壘,打造出行業創新的檢測平臺。
百檢能給您帶來哪些改變?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相關商品
暫無相關商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