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冬天都沒穿棉鞋、沒戴手套,這兩天都翻出來穿戴上了。”盡管已經立春,但*近兩天的低溫讓不少大連人有點抗不住,紛紛拿出自己的保暖用品。昨日,記者采訪中了解到,*近兩天,大連各醫院都出現了因為保暖不當而出現凍傷的患者,而且,與平時凍傷患者主要都是戶外勞動者等特殊人群相比,*近凍傷患者中也出現一些普通市民,醫生解釋說,這除了與*近兩天出現的速凍天有關外,也與大連人保暖知識欠缺有一定聯系。
被凍后熱水燙腳加重足部肌肉損傷
昨日上午,51歲的姜女士因右腳凍瘡引起劇烈疼痛,被家人攙扶著來到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就診。她告訴醫生,2月9日,她穿著平時的薄底鞋逛街,在等公交車時被凍著,回家后發現雙腳都凍得紅腫,碰一下就疼得厲害。回家后,她趕快端來一盆熱水,想燙燙腳暖和一下,哪知道,泡了5分鐘后,她的腳腫得越發厲害了。當她到醫院就診時發現,她的腳趾上兩塊凍瘡,右腳肌肉組織受損,為凍傷后的繼發性受損。醫生告訴她,本來她的足部受冷后,足部血液循環受阻,忽然接觸熱水后,讓血流忽然變快,這才引起她足部受損嚴重。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從凍傷部位上看,平時*經常出現凍傷的部位就是手、腳、鼻子和耳朵。大化醫院燒傷科主任姜明介紹,大連冬天很少有低于零下10攝氏度的天氣,很多市民都沒有厚棉鞋,穿得單薄在外面呆得時間稍微長一點就能凍傷肢體末梢,“尤其當出現速凍天時,大連人平時又沒有穿厚棉鞋的習慣,不少女性仍穿著單鞋出門,足部就成了凍傷的重災區。此外,很多人擔心孩子是否更容易出現凍傷,其實,與成年人相比,兒童相對抗凍能力強,因為孩子的新陳代謝快,血液循環好,身體更容易產生熱量。”
總熬夜也能讓血循環變差
雖然這兩天大連的氣溫*低只有零下10攝氏度,但與北方其他地區相比,**算是相對適宜的溫度了,怎么會出現凍傷?“其實,凍傷特別容易出現在濕度大、風力強的地區,因為空氣的流動速度越快,越容易帶走皮膚上的熱量。再加上不少人認為零下10攝氏度的溫度也不是很低,于是就放松警惕。因此,大連地區人們發生凍瘡的概率就可能比黑龍江、吉林等地大。”大連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皮膚科主治醫師白勇強解釋說。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同樣的天氣里,有的人容易出現凍傷,有的人卻怎么凍都沒事,這除了與保暖措施是否到位、在戶外停留的時間長短等因素有關外,是否會出現凍傷跟人的體質有一定聯系。一般來看,長期精神緊張、睡眠不足等不良生活習慣也會造成血管收縮,引起血液循環變差,這也是一些現代年輕人容易出現凍傷的一大原因。
提醒
凍后趕緊用手搓熱
一旦手腳被凍傷該怎么辦?姜明介紹,凍傷的癥狀就是發熱、發癢,有些刺痛感,只要注意保溫,過幾天就好了,不會留下后遺癥,也不需要看醫生。但是,如果嚴重到凍出水皰,就必須上醫院,有些深層凍傷,還可能導致組織壞死,需要手術治療,不過,這種情況在市內非常少見。
出現凍傷時,應**用厚棉衣蓋住保溫,用手輕輕按摩搓熱,也可以喝點熱湯、熱水來促進血液循環。冷水浴或者用雪搓,這使得局部溫度繼續降低,不利于回溫促進循環。當然,也不可立即到熱的室內去烤火或用熱水袋、熱毛巾等突然加熱,以免引起血管痙攣,而造成局部壞死。但用40攝氏度以下的溫水促進循環是可以的。當凍傷部位如果比較輕,可以使用一些外用的凍傷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