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后 , 貿易壁壘在被拆除的同時 , 綠色壁壘卻在不斷地加高。有報道說 , 我國華東一家服裝企業出口到歐盟的一批服裝 , 因拉鏈含鉛量過高而被退回 , 造成直接經濟損失近百萬元 , 致使該企業破產。 前不久 , 南方一家企業與香港一家客商簽訂一批轉口德國的外貿業務 , 合約規定由國內生產企業根據港方來樣自行選用原材料 , 并按樣品進行制作生產和按期交貨。然而 , 當**批貨物發出后 , 德方提出原材料處理所用化工原料不符合德國有關環保的“綠色”要求 , 存有不利于人體的微量元素 , 故不予接受 , 結果造成了不小的經濟損失。類似的報道還有很多 , 比如出口農副產品因農藥和有毒成分殘留量過高而被打“回票”的 , 出口紡織品因染料的化學成分不合格而取消訂單的。這一樁樁案例在向我們敲響警鐘 :中國企業進軍國際市場 , 必須有濃厚的環保觀念 , 正視橫亙在眼面前的國際貿易 “綠色壁壘”這道屏障 , 樹立自己的綠色形象。
一、重巒疊障的“綠色壁壘”
人們原以為加入世貿組織后 , 我國的外貿會是鶯歌燕舞的艷陽天 , 其實這僅僅是一廂情愿的如意算盤。 事實上 , 美國等發達國家憑借自身的技術、經濟優勢 , 在游戲規則許可的范圍內 , 制定繁瑣苛刻的技術標準、技術法規以及技術論證制度等 , 形成“綠色壁壘”, 對 發展中國家的出口貿易進行鉗制 , 從而加大本國貿易順差 , 進而達到壟斷貿易的目的。“綠色壁壘”主要包括綠色關稅、綠色技術標準、綠色檢疫等諸方面 , 其中綠色技術標準涵蓋環保技術法規、綠色環境標志及綠色包裝等,如此眾多的“路障”組成一道嚴密的“綠色關卡”, 把外國的產品拒之**之外,這是發達國家跟發展中國家玩貿易游戲的“狠”招。
“綠色壁壘”的產生和發展有三方面的主要原因 , 一是“綠色消費”已經成為一種世界性的消費潮流 ,“綠色產品”已成為一種主要的市場導向 ;二是可持續發展戰略已成為世界各國經濟發展的主題 , 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和生態環境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廣泛關注; 三是隨著傳統的貿易保護措施的逐漸弱化 ,“綠色壁壘”成為世界各國保護本國利益的主要貿易手段。
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歷史證明 , 貿易是加快一國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當年發達國家通過貿易擴張發展經濟時 , 并沒有考慮增加環保成本 , 以減少對環境的不利影響。當年英國殖民統治者向我國大肆傾銷鴉片時 , 他們從未考慮過環保問題。現在發展中國家到了可以擴大貿易的時候 , 發達國家卻提出環境問題 ,環境為借口對發展中國家設置新的進口障礙。
在西方國家 , 人們對“綠色”環境的要求越來越高 , 不僅是大氣、地理等生態自然的環境 , 對產品中環保技術數據也十分考究 , 這就要求產品必須符合“綠色”要求。同時 , 在一些西方發達國家 , 對于不利于運用關稅等貿易保護措施限制國外產品進口時 , 也會運用 “綠色壁壘”, 從環保方面制止或限制某些產品進口 , 甚至對已進入的國外商品提出訴訟 , 使得外國企業在外貿出口中處于被動地位。去年初 , 美國有關方面就指責日本一種汽車的排氣污染問題 , 要求日本制造企業承擔相關經濟責任 , 并限制其出口美國市場。 上個世紀90年代以來 , 發達國家不斷制定和實施進口產品的“綠色”環保法規。
156 0190 2607年5月歐共體正式實施“生態標簽”制度 ,1993年7月正式推出歐洲環境標志 ;1995年4月 , 由發達國家控制的國際標準化組織開始實施《國際環境標準督查標準制度》等。國際貿易中的這些“綠色壁壘”, 使我國一些企業的電冰箱、 紡織品、服裝等出口受到嚴重影響。
二、中國企業屢遭碰壁
“綠色壁壘”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已出現。 一些發達國家以環保為由采取了一系列貿易保護措施 , 限制進口 , 紡織行業尤盛。如日本對進口紡織品中的甲醛、重金屬含量作出嚴格限制 ;德國禁止偶氮染料的服裝進口等 ;美國、荷蘭、挪威、法國、瑞典等國也在不同程度上對紡織品和服裝進口進行了環保限制。 對中國人的較大震憾是1998年9月11日 , 美國要求所有來自中國的木質包裝和木質鋪墊材料須附有中國出入境檢驗檢疫機關出具的證書 , 證明木質包裝經過熱處理、熏蒸處理或防腐處理 , 違規貨物將整批禁止入境 , 這使我1/3以上的對美出口受到影響。
以憑心而論 , 長期以來 , 我國企業確實也缺乏環保意識 , 只顧生產 , 不顧環保 , 自己“作踐”自己不談 , 還殃及用戶。有的企業不擇手段地打通關節 , 混來綠色證書作擋箭牌。一些地方政府把環保部門在審批項目時的嚴格把關視為發展地方經濟的頂門杠和絆腳石 ,勒令其向企業發放“綠色通行證”, 否則就拿部門頭頭“開刀問斬”, 誰敢不就范呀 , 因此自上而下設立的環保機構有的形同虛設。于是企業有恃無恐 , 污水橫溢、 噪聲刺耳不用說了 , 產品的“綠色含量”太低 , 對客戶造成的隱形污染和侵害十分嚴重。而我們中國人誰去分析衣服上拉鏈的化學成分呀 , 天天用手拉 , 然后不知不覺地把鉛分子“吃”進肚里 , 又有誰介意這些“隱形殺手”呢 ? 但騙得了自家人卻騙不了洋人 , 洋人的環保意識可強呢!
有關統計資料表明 , 我國出口產品的污染密集度在 30% 以上 , 每年大約有 74 億美元出口產品 , 因受到“綠色壁壘”的阻擋而出不去。在農產品和食品的出口上 , 限制主要來自環境因素 , 如農藥和有毒成分 ( 放射性物質、重金屬 ) 殘留量超標 , 使用發達國家已禁用的農藥品種等。像日本光是大米就有 47 項檢測標準 ,致使我們的肉類、蔬菜、水果、茶葉、中藥等在走出**的路上屢遇“紅燈”。另一大類受“卡”的就是紡織品 , 國際市場對印花、染色、后整理等工藝中使用的化學材料要求日趨嚴格。歐盟提出禁止進口的 51 種含有化學物質的棉布 , 而我國目前正在使用的染料中有 104 種屬德國禁用。還有在機電、皮革、陶瓷等領域 , 我們的許多產品出關時亦面臨綠色挑戰。
三、苦練內功圖破壁
從發展中國家的視角看 , 綠色壁壘是一堵綠色的、聽起來很美麗的厚厚的墻 , 橫亙在本來就崎嶇的國際貿易之路上。 因為她美麗 , 所以不可能像拆除關稅壁壘那樣去拆除她。 所以 , 我們*好的選擇是從頭越一一把壁壘看成橋墩 , 在腳下與壁壘之間建筑一座綠色的橋 , 上得坡去 , 到達彼岸 , 而不是躲避或繞著走。 面對這重巒疊障的“綠色壁壘”, 我們只有“入鄉隨俗”, 努力打造自身產品的綠色品牌形象 , 以過硬的產品質量跟洋人據理力爭 , 沖破貿易屏障 , 占據對方市場。
**要有“綠色原料”。遼東半島有一家大型果汁加工企業 , 斥資上億元從國外全套進口先進生產設備 , 年產各種果汁5萬多噸。地面由凈水浸潤 , 四壁纖塵不染。縱橫交錯、光亮如新的管道、桶罐是當今世界**流的生產線 , 榨汁機、超精過濾機引自瑞士 , 保證果汁低雜質、高透光率。無菌灌裝機來自美國、意大利 , 高溫瞬間滅菌設備能在幾秒鐘內殺死細菌 , 原料水果經過篩選后進行酸洗、堿洗、榨汁和灌裝 , 整個工序都在管道中封閉進行。這家企業已投產四五年 , 申辦綠色果汁也進行了一段時間 , 但在當地綠色食品名錄上 , 仍然沒有找到其生產的產品。有關部門介紹 ,論工藝設備和技術管理 , 這家企業都沒的說 , 但農藥和化肥施用量在水果生產中的失控 , 讓果汁失去“綠色”根基。綠色食品不僅對加工環節有嚴格的衛生要求 , 還對原料生產中的肥料、農藥 ( 獸藥 ) 、飼料使用以及水、 土壤質量等有明確規定。有關方面對當地初步監測發現 , 果園土壤中農藥、重金屬超標 , 果品中也存在著藥、 肥殘留超標問題 , 即使設備再先進 , 如果不對水果基地進行“綠色改造”, 很難榨出綠色果汁。因此 ,花大力氣加強原料的基地建設 , 從源頭抓起。
實施“綠色經營”策略。面對客觀存在的國際貿易“綠色壁壘”現象 , 我們必須提高法制意識 , 強化出口產品內在環保措施的控制 , 重視出口國環保法規的具體要求及對本地產品的影響等研究 , 制定相應的“綠色經營”對策 , 開辟出有效避開“綠色壁壘”的通道 , *終要靠競爭和實力沖破綠色壁壘。我國海爾公司依照歐洲環保法規與技術要求 , 開發出“綠色冰箱”, 已占據歐美市場 , 其它不少企業也開發出環保型“綠色產品”, 以“綠色經營”開拓國際市場。應當看到 , 根據 WTO 有關非關稅壁壘協議中承認 , 各國在其認為適當的程度內有權采取此類措施的原則 , 發達國家均制定實施了多種”綠色壁壘”法規 , 以限制非達標產品入關。因此 , 我們的企業在跨國經營中要注重對方國環保法律法規的研究 , 嚴格執行國際環境標準 (IS014000等 ), 從“綠色經營”中不斷開拓國際市場 , 使“走出去”的路子越來越寬廣。
中國的鉛筆就是這樣走進美國市場的。近年來 , 中國制造的鉛筆與其他輕工產品一樣 , 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越來越高 ,1991年中國鉛筆在美國的消費量約占15%, 1998年增到近50% 。盡管美國鉛筆業者危機感強烈 , 于1994年多次要求美國政府對中國鉛筆實行非關稅壁壘 , 中國鉛筆進口量一度銳減 , 但由于中國鉛筆質量的迅速提高 , 使得美國人無法使用綠色壁壘 , 所以從1996年起 , 在美國的銷售量逐年增長。較早因運動鞋使用了不符合綠色標準的粘合劑而遭遇綠色壁壘的福建人 , 也*早體味出借墩建橋的道理。針對歐洲陶瓷標準 , 他們研制出既不含鉛又可降解的環保瓷 , 從而站到了世界可降解陶瓷的*前沿。曾有國內商家得知這一消息后去聯絡內銷事宜 , 但幾個縣走下來 , 得到的回答都是“不”, 因為 , 僅歐洲人先付定金后發貨的訂單 , 他們就要做到明年。 鉛筆和陶瓷等無數成功的故事告訴我們:面對綠色壁壘 , 我們無路可退 , 只能直面它 , 采用“綠色經營”策略 , 搭橋鋪路越過它。
吃透 IS014000認證。目前 , 國際上應對”綠色壁壘”*有效的武器是環境管理系列標志lS014000認證。這一聽來讀來都有點龐大的東西 , 簡單地說就是對企業或社團的環境行為進行兩個方面的規范與評價 , 這兩方面分別是組織環境管理體系、產品環境標志制度。現已有20多個國家直接將它作為國家環境管理體系標準。因此對許多出口產品而言 , 通過了lS014000認證 , 就意味著拿到了進入發達國家市場的通行證。為適應這一國際潮流 , 國家環保總局、 國家質量技術監督局和國家進出口商品檢驗局聯合組成的中國環境標志產品認證委員會 , 目前正致力于加速我國紡織行業推行環境標志產品的認證工作。
政府責無旁貸。沖破“綠色壁壘”, 政府責任重大。 從管理角度 , 地方及有關部門應從長遠著手 , 認識綠色壁壘 , 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 ;建立信息咨詢服務機構 , 全面了解主要貿易國有關綠色壁壘的內容、動態及相關信息 ;加強環境教育及對相關領域的研究工作 ,建立相應研究機構 , 盡快形成具有我國特色的環境教育體系、綠色壁壘的應對體系 ;發展并完善我國的綠色會計與綠色審計體系 ;*后也是*重要的 , 應加快完善相關的法律與政策措施。
(蔡恩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