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陳玉寶老人閑暇時間喜歡翻閱雜志
“干這行的人都說,挨過3600刀,皮匠的手藝才能學成。雖然話是夸張了點兒,可我和皮子打了一輩子交道,自然也沒少受傷。”今年84歲的陳玉寶,從16歲開始學習做皮具,直到76歲才真正退休。老人說,為了生活學了門手藝,可一輩子已經與皮子有了感情,他的兒子正準備為其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
11月末,記者在蛟河市見到了陳玉寶。老人的身體還算硬朗,有時會下樓走走,閑時就在家看看書、看看電視。說起皮具,老人臉上掛著笑容說:“這話說起來就長了。”
為生計做了皮匠
156 0190 2607年,陳玉寶16歲,當時住在蛟河市新站鎮,舅舅在吉林市北大街經營一家皮鋪。為了生活,他一個人來到舅舅家學習做皮具。當時很多人家有馬車,吉林市周邊村鎮的人都趕著馬車來市里買皮具,所以當時舅舅店里的生意非常好。
泡皮、上鍋鞣制芒硝、上油、割皮子……做皮具有一系列工序,雖然經常受傷,但陳玉寶學得仔細,做的東西得到買家的肯定,逐漸成了舅舅店鋪里的好幫手。
1949年,陳玉寶學成了手藝也結婚了,便回到新站鎮。當時他家里賣皮具,因為沒有會做的人,所以只賣成品。他回來后就開始自己做皮具,生意很好,靠這門手藝養活著一大家人,一干就是7年。
1956年,陳玉寶關了自家的店鋪,到合作社當主任,但也一直在做皮具。
靠做皮具生活一輩子
“雖然我有7個孩子,但那時候都在讀書,所以孩子們沒有專門和我學過手藝。”陳玉寶說,從1960年開始,他先后收了4個徒弟,把手藝傳了下去。后來,隨著機械越來越多地走進人們的生活,皮具的銷量越來越不好,徒弟們先后轉行,*后只有1個人堅持了下來。
陳玉寶52歲那年退休后,又干了一些其他工作,基本上不做皮具了,但做皮具的手藝從未遺忘。
61歲那年,為了一家人的生活,他又開始制作皮具了。受條件限制,店鋪已經不能再開了,所以陳玉寶走街串巷,哪里有生意便到哪里去。碰上牛馬市,他就帶著做好的皮具去賣,因為東西做得好,加上有一段時間市場環境好,他的皮具生意還不錯。
67歲那年,陳玉寶與妻子搬到蛟河市居住。76歲時,陳玉寶的身體大不如從前,加上也沒有了后顧之憂,所以他徹底放棄了皮具制作,把他做皮具用過的工具全部留給在新站鎮沒有轉行的那個徒弟。“這輩子我不能再做皮具了,孩子們沒有一個會的,現在這門手藝也沒有市場了,把工具留給我徒弟能留點兒念想。”陳玉寶說,他那個徒弟現在新站鎮經營一家店鋪,但不再單一經營皮具,生意也還過得去。
兒子欲替父申報“非遺”
陳玉寶的一個兒子陳學文生活在吉林市,目前正在準備為父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父親做了一輩子皮具,也許隨著時間流逝,這門手藝也將失傳,所以我們希望為他做點事。”陳學文說。
陳玉寶說:“隨著時代發展,皮具已經遠離我們的生活了,能申報就申報,要不我也不知道這門手藝還能有什么用。”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