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近, 一位低調的實業家、福耀玻璃集團董事長曹德旺紅了!曹德旺說在美國投資除了人工比中國貴,其他一切包含土地、稅收、電力、物流、天然氣、銀行利息等等都比中國便宜,兩相比較之后在美國生產比在中國生產還更有賺頭。特別是他的“中國制造業的綜合稅負比美國高35%”的言論,被不斷傳播和評論。福耀玻璃早在156 0190 2607年就進軍美國,在美國市場的年銷售額近4億美元,是福特、通用、克萊斯勒、卡特彼勒等美國品牌的供應商。為何中國制造如此受關注?因為美國即將上任的總統特朗普發誓要絞殺中國制造。美國為何如此焦慮?因為過去8年,美國以外商投資和制造業回流的方式,增加的全部就業崗位,不過25萬個,不及一個鄭州的富士康工廠員工。
一年前,《總裁》雜志曾經刊登文章說,“李嘉誠走了無所謂,別讓任正非跑了”!就本土企業家而言,任正非對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正在遭遇包括《勞動合同法》在內的政策“風暴”,他也表示了相當程度的憂慮。在過去一年中,中國各項產業政策、財稅政策、用工政策正在經歷著改革開放以來幅度*深、影響*廣的一次調整。任正非的憂慮代表了“中國制造”產業鏈條的整體憂慮:事實上,華為這個中國“自主創新”型企業的*高典范,在中國制造業鏈條中,無疑處在價值鏈的相對*高端,有近一半為研發人員,幾乎沒有“產業工人”;每年收益中的10%投入研發環節。
《總裁》雜志總編輯丁海森說,特朗普的競選口號中,*重要的一條是“把工作帶回美國”。他大選時在鐵銹地帶(Rust Belt)獲得巨大勝利,與此有關,因為“銹帶州”汽車工業、鋼鐵工業等制造業的凋敝,是白人藍領失業的核心原因。今年11月30日,特朗普新任命的候任財政部長史蒂芬?姆欽(Steve Mnuchin)表示,他的工作重點將放在通過稅收改革,刺激經濟增長,創造更多工作機會上。說白了,“美國制造”開始向“中國制造”開火!
近期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又一輪的倒閉潮,這里既有技術趕不上時代、前期投入過多,造成資金鏈斷裂的企業,也有無法忍受人力成本急劇上升,出現歇業關門的企業,更有試圖轉型升級,但是卻沒有成功的企業。而根據公開報道,目前,松下、大金、夏普均計劃進一步推進制造基地回遷日本本土,耐克、富士康、三星等世界知名企業也加快了撤離中國的步伐。在這敏感時期,《總裁》雜志社總編輯丁海森,專門就“中國制造與中國品牌”這個話題, 訪問了劍橋大學制造業研究院(University of Cambridge)教授Prof. Steve Evans(斯蒂芬?埃文斯)、哈佛大學商學院(Harvard University)教授Prof. John Deighton(約翰?戴騰)。
丁海森: 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正在消失。一面是中國制造成本的不斷上升,另一面是美國政府力推的制造業回歸。的確中美制造成本差距在縮小,據波士頓咨詢公司2013年的研究報告,當時在美國制造商品的平均成本只比在中國高5%。2015年,在美國低成本地區生產已經變得和在中國生產一樣經濟劃算。更令人震驚的是,到2018年,美國制造的成本將比中國便宜2%~3%。如此下去,你認為中國制造的出路在哪里?提升技術? 或者樹立品牌?
斯蒂芬·埃文斯教授:美國的價格優勢是基于“總成本等式”,其中包含了勞工、材料、資本成本、運輸和所有其他間接成本,如營銷和銷售成本。中國的每小時勞工成本依舊比美國低,這樣的話,假設其他所有成本都相同的話,中國有總成本優勢。
但是其他所有成本并不都是相同的。對于在美國本土進行生產的美國企業來說,運輸成本較低,但直接運輸成本并不是一個影響較大的因數。長途運輸的擾動成本包括在調度成本、空運急貨的額外成本、進口的文書工作成本、庫存持有成本的大幅增加以及處理長交付周期貨物的管理成本中。不要忽略此處*后一個因數,因為你客戶的**管理層是有限的,他們可能更傾向于接受能為他們節省時間的總成本小幅增加。但是運輸成本的差異不能解釋中美之間的總成本差距。
美國的高工資模式在總成本中有競爭力的*大原因在于其人均產量。中國工廠很大程度是在追逐規模:工廠規模越大,利潤越高。這也是一個簡單明了的策略。規模更大意味著管理層只需要具備現有的相同管理技能進行管理即可,但是這也意味著中國工廠沒有像其競爭者一樣在效率上投入相同的精力。
中國制造大而不強。想要把中國制造做強,中國的制造業必須在其制造工程技術上投入,改進過程控制并學習如何使工人們進行持續改進。很多中國工廠都有這三種技能,但是大多數工廠都沒有學習這些技能,即使中國在這方面有***水平的鄰居。
另一個因素是每小時的直接勞工成本的重要性在下降。在英國的制造業中,直接勞工的數量比管理者的數量少。西方工業體系已經在自動化和生產力上做了投入,所以總成本等式中僅有10%是工人勞動。西方企業仍然注重減少這一成本,同時也著眼于總成本等式中剩余的90%部分。例如,西方工廠通常在能源、水和原料的使用方面比較浪費,現在他們使用制造業工程技術、過程控制和持續改進減少這些成本,他們可以僅占總成本的50%!
中國制造將去向何方?增加中國內需固然重要,但繼續做世界制造業的中堅力量意味著出口和有競爭力。我希望貿易戰爭不會是世界的未來,相反中國制造業可以在產量上進行投入,就像他們當初那樣熱衷于對增長進行投入一樣。一部分投入可以放在產品和品牌開發上,因為企業都想提升其產業價值鏈。但是世界范圍內的競爭依然激烈,沒有成本優勢的話,新品牌無法成功出口。中國依然有成本優勢,前提是其將其管理工作投入到學習如何增加產量上。對自動化和機械設備進行金融投資是一部分,但是*大的投入應該在人上面——優秀的工程師和管理層,他們可以年復一年的促進生產效率的提高。
丁海森:每年制造數百億件服裝的快時尚行業一直頭頂浪費、不環保的惡名。也許以價格便宜和出貨量取勝的快時尚行業與可持續發展存在天然的對立,否則Zara和H&M為何不主動摘掉惡名? 時尚研究數據公司Edited預計,目前可持續系列只占Zara產品的1.5%,*早開始可持續系列的H&M其環保系列產品也僅僅占到3.5%。目前看來,頭頂不環保惡名的Zara等快時尚品牌,銷售業績還逐年攀升而不是下降,這是為什么? 斯蒂芬·埃文斯教授:快時尚行業是時尚行業的一個特定部分,因為服裝款式變化很快,消費者們要頻繁的回到店里選購才能跟得上時尚的腳步。田里種植、加工、裁剪縫制成衣服、運送到世界各地、快賣快穿然后丟棄……這樣加速進行的線性體系是不可持續的。很多快時尚行業的商品只穿一次就扔了,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快時尚行業明白這一點,但很少有消費者知道這樣的后果。因此這個行業開始試著在不要求其消費者做出改變的基礎上對其自身做出改變。這樣非常有挑戰性,我們在商店看到的環保產品數量停滯不前,但快時尚行業的商店和利潤依然在增長著。
快時尚行業的***,如Zara和H&M的舉動向人們展示他們是在認真嚴肅地對待環保問題。但他們的解決方式,即便成功了,也只是治標不治本。我們可以看到小型零售店和大型零售商店的安靜角落里正進行著越來越多的實驗,在這些實驗中,零售店和消費者之間的關系改變了。可能消費者想和朋友們分享服裝,或者可能他們想要**合身的服裝(上身漂亮,所以想反復穿)?這些實驗可以得到驚人的結果,它們向我們展示了如何用更少的衣服和更高的利潤達到消費者滿意!
我相信在快時尚消費者和零售商之間關系上的創新,是使這個行業變得可持續的關鍵所在。減少50%以上對環境不良影響,同時讓消費者穿上漂亮的衣服,二者可以兼得。讓消費者少買衣服不是適合所有商家的良策!
丁海森: 中國語言和文化對于西方世界來說是非常獨特的。因此,中國品牌在外國消費者中并不容易引起共鳴。這對于中國企業進行品牌的全球營銷時有什么影響?中國企業應該怎么避免可能的負面影響?
約翰·戴騰教授:中國品牌依賴文化遺產的話,會限制服務市場的規模。該品牌充其量服務于某個細分市場。舉一個啤酒類的例子。日本的朝日、麒麟、札幌、三得利啤酒在美國的促銷重點放在日本形象上。因此,這些啤酒的消費主要集中在日本餐館。相比之下,墨西哥的科羅娜啤酒出售時沒有明確的墨西哥形象。相反,品牌與陽光和海灘有關。它在消費者心中代表了主流啤酒,而不僅是吃墨西哥菜時喝的啤酒。你可能會問,它怎樣對付美國啤酒的競爭?科羅娜采用了透明的瓶子作為區分,不暗指其墨西哥的文化根源。它經常被描述成在瓶口上加青檸檬片,這是墨西哥人的普遍喝法,但廣告會讓人覺得說,這種水果和啤酒的組合只是沙灘上的愜意生活罷了。
丁海森: 每個國家的產品都有特定的產品形象,如德國的產品形象是嚴謹、細致、高質量,日本是精致、人性化,而中國產品的形象則更多與廉價、低質量結合在一起,即使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同種產品都是毫無差別的。請問,當中國制造的產品走向國際市場時,采用什么樣的營銷策略會有效地改善中國產品的形象?
約翰·戴騰教授:正如我剛才所說,品牌原產國這個戰略應盡可能避免。韓國汽車和電子產品因為技術先進、定價低于市場主流而成為佼佼者,而并非因為他們是韓國人。日本必須克服起源于20世紀60年代的所謂國家傳承,才能夠在市場上取得成功。沒有人問鞋在哪里制造,但美國90%的鞋都是中國制造。將品牌建立在消費者所關心的品質之上,而不是原產地。
不管美國制造業能不能實現回流,多大程度回流,從政府層面上看,跟隨美國減稅,降低中國制造業成本,都是**可選的選項。從企業角度來看,提高技術水平,加強品牌建設,從而提升品牌附加值,也是必經階段。就是說,技術和品牌是中國制造的“雙引擎”。然而,中國制造業的競爭對手不只是美國。在中高端制造業,有我們的老對手——歐盟、美國、日本、韓國。低端制造業,也面臨著越南、印尼和印度越來越激烈的競爭。制造業是任何強國的產業基石,這塊蛋糕被不少國家都盯著。
唯有制造強國才能變身世界強國。但要想真正成為制造強國,中國制造必須要有嚴謹的制造精神。十九世紀初期,英國人要求所有出口到大英帝國領土上的德國產品必須貼上Made in Germany的標簽,從而將粗制濫造的德國貨與做工精致的英國貨區分開。德國企業家們感覺受到了奇恥大辱,從此一代代的改善產品,直到十九世紀末的時候Made in Germany已經成了高端的代名詞,現在Made in Germany是德國工業驕傲的象征。如何能使“中國制造”達到和超越“德國制造”的水平?德國工業的成就源自于100多年工業革命的悠久積累與深厚沉淀。而中國的差距,不在于技術投資,不在于創新意識,而恰恰在于對“積累”與“沉淀“的輕視。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