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2012年我們在《麥肯錫季刊》刊登了《CEO中國創新指南》一文,該文的討論重點是中國能否成為創新大國,還是維持快速跟進國外**業者的模式。實際上,這個問題在當時已顯得過時,因為中國的企業已投身于創新,每**,我們都看見擁有龐大產品研發體系的國內外業者在可再生能源、消費電子、即時通訊或是移動游戲等各個領域上演著創新。
現在,我們仍然堅持這一觀點。事實上,我們感到創新的步調更快了,且一股新的創新風氣在各行業逐漸散布開來,甚至大學和中國政府的關鍵部門也置身其中。在近期與中國企業高管的一系列訪談中,我們也發現了真正創新***的明證,以及未來出現更多創新***的可能性。例如成立僅三年的中國生物科技公司百濟神州,其首席執行官歐雷強(JohnOyler)就特別提到他在公司里看到的中國科學人員的態度—“沒有不可能的事,我們要化想法為現實,沒有不能克服的挑戰,我們要讓全世界贊嘆稱奇”。其實在許多傳統上由歐美日韓稱雄的產業中,我們看到不少企業開始發動攻勢。例如全球*大的基因序列公司北京基因組研究所就宣稱該機構占全球約五成的產能,其測定的遺傳物質序列數甚至超過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兩大學府的加總,該公司同時還從事全球若干*先進的生物計算模型的開發。在信息和通信科技方面,華為在今年拉斯維加斯的消費電子展上,推出搭載自主設計的晶片和軟件的新款創新智能手機平臺,令人為之驚艷。而成立于2010年有“中國蘋果”之稱的智能手機業者小米,預計今年可以順利賣出超過156 0190 2607萬臺手機。美的近期宣布推出一款**國際競爭對手的高效率1赫茲變頻空調壓縮機,也著實讓同業大吃一驚。另外,提供語音通訊和游戲服務的歪歪語音也以其大眾在線卡拉OK的服務而聲名雀起。
在2013年的文章中,我們也提到未來的贏家必須對中國消費者有更深刻的了解,并將其融入創新活動,同時必須要留住本地人才,并培養勇于承擔風險的組織文化,以及促進組織內部合作。這些條件的重要性不變,但時至今日,單單具備這些條件并不足以成為市場贏家。本文結合近期的訪談,以及我們與數十家中國企業的合作經驗,指出未來幾年將影響創新環境的三大發展趨勢:中國大學學府在地方的創新生態中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中國本地對保護知識產權的興趣和關注提高;新一代人才的出現。如果我們沒看錯,這些力量將會加速實現創新潛能,因為不論是本土企業或跨國企業,能不能積*把握這些力量將會是成敗的關鍵。
1.尋求大學成為創新伙伴
對于中國的大學,人們的普遍看法是能夠高效培育出大量具有一定資質的專業人才,他們擅長將現行的解決之道應用在既定的問題上,而這些人才的未來出路可能是“山寨創新”(copycat)。但這一現象正在發生快速變化,**學府針對重點學科已經啟動全球**教職人員的招聘,以培育創新的環境。例如為了發展廢水處理的科研課程,復旦大學從新加坡“挖”來了該領域一位全球享有盛譽的學者和研究者。全球知名的科技期刊也出現越來越多中國研究人員的文章:例如《自然》(Nature)雜志2006年刊登的中國科學家的論文才46篇,到了2012年高達303篇。
隨著高等學府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它們逐漸成為相關領域國內外企業考慮的創新合作伙伴。說起來這也不是新的現象,例如英特爾長期以來跟這些大學合作,針對與該公司業務相關的技術,提供研究項目、博士論文及技術論壇的贊助。**不同的是,越來越多企業把中國大學視為,套句我們近期訪談的一位高管的話,“外包研發”平臺。
中國某包裝品公司的食品科學研究幾乎完全在本地一所大學的實驗室里進行。LG上海研發中心副總裁兼負責人彭培源*近為我們說明了該公司與**中國大學實驗室的聯合研究項目范圍,以及中國教授如何協助LG招聘*聰明、*優質的中國研究人員與工程師。同時在生命科學領域,百濟神州首席執行官歐雷強也談到中國的大學是價值被低估的寶藏,蘊藏著豐富的“能成功解決棘手問題的創意人才”。歐雷強的團隊積*與中國生命科學研究所(與百濟神州總部隔街相望)的科學家積*合作,該研究所去年發現乙肝病毒受體,使得這一亞洲慢性流行病的防御工作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這兩個單位的研究人員主要是通過各種正式和非正式的會議不斷交流思想。
對跨國企業而言,這樣的做法自然也存在風險。中國許多大學都跟政府關系緊密,而政府對國內創新的重視可能會對密集開放式的先進技術研究產生不利影響。盡管如此,樂金的彭副總也指出,正是因為大學與政府的這層關系,大學教授往往能從政府得到政策方向和市場規范改變的寶貴信息。因此,將中國大學納入企業創新體系的跨國企業,也可能因此有機會及早洞察這些蛛絲馬跡。
2.創新文化的核心要素是保護知識產權
中國政府在保護知識產權方面的努力也更為積*。例如中國公安部經濟犯罪偵查局副局長高峰,以令人意料的坦誠指出當前知識產權的制度缺陷,同并誓言將持續做出改善。負責起訴違反知識產權行為的政府部門宣稱2012年共處理2347宗案件,比2011年增加了將近四成,這兩年當中解決的案例金額高達20億美元。另外在江蘇省,蘇州市政府也正在其創新園區隔壁興建一個面積50萬平方米的機構,目的是要讓知識產權相關單位與**的科技公司比鄰而居,以提高對知識產權問題的重視,同時強化專利審批與保擴的處理程序和質量。盡管這些嘗試屬于地方政府,但也反映出保護知識產權的重要性逐漸受到重視。
盡管如此,盜竊知識產權的問題—包括組件和成品的逆向工程、仿冒和銷售—仍讓眾多業者擔憂,特別是跨國企業。中國黑客違背網絡安全規定,在企業電腦網絡上或跨越國境盜取高度機密信息的事件仍時有發生。微軟全球資深副總裁張亞勤,同時也是該公司亞太研發集團主席兼中國研發實驗室領導人認為,知識產權保障環境的提升將取決于“中國企業的需求”,因為隨著中國企業逐漸取得技術開發的主導地位,就會開始要求保護這些技術。
有趣的是,我們也逐漸看到一些精明的中國企業開始有意識地努力保護自己。例如華為就制定了一系列規定來防止知識產權外泄。該公司目前已禁止在所屬廠區使用非公司核發的個人電腦、移動裝置和其他電子產品,更進一步限制任何筆記本電腦或智能手機進出廠區,因為擔心這些設備可能存有敏感資料。此外,華為從事*機密研究的那幢大樓,不但不提供無線網絡接入,電腦也都是固定在桌上,同時完全沒有外部網絡的連線。
另一些中國企業則開始對技術的掌握進行分級,只允許少數人對復雜的核心系統有完整的了解。同時,越來越多的企業禁止帶有攝相機的儀器進入研發設施。許多企業也禁止使用便攜式硬盤和優盤,因為它們可以用來進行電子傳輸。另外海爾也開始監控員工在技術平臺上的活動,包括電子郵件和網頁的瀏覽。
海爾和華為的經驗顯示,在不影響企業創新文化的前提下,建立強有力的防范機制是可行的。文化其實也是內部知識產權保護工作的關鍵要素之一。過去一年來,我們也看到越來越多的企業試圖將知識產權變成內部的行為和道德規范的一部分,有時甚至規定要進行年度檢討,以及執行正式的員工簽字流程。對跨國企業來說,這更是一大利好:因為員工若感受到因為自己是全球組織的一份子而受到高度重視,而不是為了幫助集團打進中國市場的一顆棋子,那么他們就更不會出賣公司的機密。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