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1 來源:互聯網
對于中國的出口制造業而言,猴年開門并沒大吉。
春節后上班的第二天,海關總署發布了1月份的貿易數據,以人民幣計價,1月份,全國進出口1.88萬億元,同比下同下降9.8%。其中,出口1.14萬億元,下降6.6%;進口0.74萬億元,下降14.4%;進出口數據雙雙遠遜于預期,貿易順差更是刷新歷史紀錄。
“春節后很忙碌。”當記者撥通江蘇省一位商務部門官員的電話時得到了這樣的答復。這位官員并不是一個人在忙碌,面對嚴峻的外貿形勢,春節前后從上至下,從政府領導到企業家都奔赴了“穩外貿”的前線。
1月15日,分管外貿的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到蘇州調研外貿形勢,用**半的時間走訪了17家企業,詳細了解企業進出口情況、經驗做法和政策訴求,并主持召開座談會聽取江蘇省、蘇州市及部分企業的意見建議。
按照以往的經驗,密集調研,了解需求往往都會意味著更多的政策將在隨后出臺。
密集調研
“加大工作力度,盡快遏制進出口快速下滑態勢,防止由減速變為持續失速”是汪洋在結束蘇州調研后給出的目標,而要實現這一目標,**需要的就是了解外貿企業的需求在哪里。
“我們也希望實時了解到企業*大的困難是什么,我們能為他們做些什么。”上述江蘇省商務部官員告訴記者,外需在持續惡化,而國內也存在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續上升、產業和訂單向外轉移加快等問題,這些困難都不是短期可以解決的。“今年我們會加大調研力度,更深入了解企業的需求。”
就在汪洋赴蘇州調研的同時,常州市商務局也由書記和局長分別帶隊,調研走訪了重點外貿企業,了解外貿企業2016年的計劃目標,以及遇到的困難問題和建議意見。而在西南地區,云南省商務廳也開展了“助力外貿大走訪”的專題調研。
“商務部節前已經開始調研摸底外貿形勢,預計今年還會有新的政策出臺。”一位接近商務部人士對記者透露,與以往相比,現在主管部門甚至比企業還要敏感,外貿形勢不佳,政府部門迫切想要了解企業遇到了什么困難,有什么需求。
“因為1月份的數據不太好看,要防止外貿從減速到失速。”商務部研究院國際市場研究部副主任白明對記者表示,這是春節假期后各級政府都在加緊調研外貿的原因。
“外貿形勢好的時候更加注重轉方式調結構,形勢不好的時候更重視穩增長、怎樣調動企業積*性。”白明前幾年也曾參加過外貿調研,他認為目前更加注重的是給企業排憂解難,減輕企業的負擔。
數據“普降”
1月份的外貿數據和去年相比,不僅僅是雙降的幅度在加大,從細分數據來看,無論是從地區結構還是從商品結構來看,都出現了“普降”的現象。
在前五大貿易伙伴中,除了對第四大貿易伙伴中國香港為正增長外,其余都為負增長,對歐盟、美國、東盟和日本貿易分別下滑9.9%、9.9%、10.8%和6%。
出口更加嚴峻,無論是歐美日三大市場,還是東亞主要經濟體,抑或是金磚國家出口增速都在下滑,而且都呈現出了兩位數的下滑幅度。例如對歐盟出口增速從上月的1.69%轉為-12.04%,對東盟十國出口增速從上月的-6.77%進一步降至-19.77%,對巴西、南非出口分別從上月的-36.15%、-9.97%擴大為-44.36%、-34.7%。
2015年12月20日,中韓、中澳自貿區同時生效,并且在一個月內歷經兩輪降稅,本以為會為處于“寒冬”中的外貿企業注入一針強心劑,但從*新發布的進出口數據上看,無論是同比還是環比,都有不小的下滑,似乎反響一般。
另一個更讓人擔憂的是,占出口總值55.3%的機電產品也出現了6.8%的降幅,而占出口總值23.3%的服裝、紡織品、鞋類、家具、塑料制品等七大類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額也出現了1.3%的下滑。
“機電產品的下降值得警惕。”白明對記者表示,即便是去年整體下跌的時候,機電產品也沒有下降,但是今年卻出現了下降。和傳統產品相比,機電產品的技術含量更高一些,但是現在機電產品也出現了下降,說明外貿新優勢的力度還不夠,還不足以彌補傳統競爭優勢的減弱,應該加大培育力度。
“目前全球經濟在金融危機后還沒有完全走出來,美國經濟緩慢復蘇,歐盟、日本雖走過了*困難的時期,但離完全恢復還差得比較遠。”商務部研究院外貿所所長李健對記者表示,1月份外貿的下降反映出外部環境不樂觀,中國外貿自身也在調整過程中。中國外貿必須從幾十年依賴要素投入、人口紅利的傳統模式中走出來,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未來的中國外貿,需要更多在轉型升級上做文章。”白明對記者表示,通信、核電、高鐵這樣高大上的大型設備,有一定產業基礎的行業,可以加大培育力度。還有一些產業在國際占有率還不太高,例如汽車,中國是**大產銷大國,但出口還不是,也需要培育。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