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6 來源:互聯網
【百檢網訊】去年,由我國主導制定的中國絲綢行業個國際標準ISO:2014《生絲 疵點 條干電子檢測試驗方法》正式發布。這不僅是ISO在絲綢領域的個國際標準,也是我國絲綢行業的國際標準。該項標準規定了采用電容、光電、多錠的生絲電子檢測設備對表征生絲質量的疵點、條干不勻檢測的試驗方法,并規定了試驗的檢測原理、對測試儀器要求、疵點分類與計算、試驗條件和參數設置、試驗程序等通用要求和特殊要求。
中國絲綢協會會長楊永元指出,此項標準的發布實施,為世界絲綢界開展生絲質量電子檢測提供了技術指導和準則,同時,行業標準化工作的穩步推進,提升了我國絲綢標準的國際話語權。
我國絲綢行業國際標準反響如何
電子檢測可減少人為誤差,彌補“黑板檢驗”短板
生絲是中國絲綢行業中承上啟下的重要初級產品,也是繭絲綢產業鏈中至關重要的一環,它不僅涉及前道1000萬畝桑園、2000萬戶蠶農的投入產出,也關系到700多家繅絲企業、30多萬名職工的切身利益,更與絲綢終產品的發展前景密不可分。目前,中國生絲年產量約12萬噸,占世界總產量的80%左右,出口量約占國際貿易量的90%,是我國在國際市場上占據壟斷地位的資源性商品,代表著中國絲綢業在國際舞臺上的形象和地位。
在國際絲綢業,評判生絲的質量優劣(條干均勻與否、疵點多少等方面)一直沿用傳統的、受檢驗人員主觀影響較大的“黑板檢驗”方法。這種檢驗方法雖然直觀、形象,能方便地給不同類型的疵點進行分類并反饋給生產企業,幫助繅絲企業提高產品質量,但自動化程度不高,檢驗過程也易受檢驗人員目光、素質、經驗以及情緒等因素的影響,無法客觀獲得生絲條干、疵點等方面的質量情況,因此飽受業界的質疑與批評。一位浙江絲綢企業的負責人向記者介紹,在生絲檢驗過程中由于采用“黑板檢驗”方法,受人為干擾因素較大,誤判率高。另外,采用傳統的方法對受驗樣絲的破壞性也很大。
如今,在世界主要生絲生產國中,應用目光黑板檢驗的除中國外,還有巴西、印度、日本、意大利等;在世界主要生絲消費國中,日本、韓國等東南亞國家和中國香港地區進口生絲的檢驗標準也是以目光黑板檢驗為主。
但是,隨著現代電子檢測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高速織機的普及,檢驗紡織原料的電子檢測手段不斷升級,在中國紡織行業中,除絲綢外,其他專業(棉、毛、化纖等)纖維檢驗都推廣使用了電子檢測技術。生絲采用電子檢驗是今后中國檢驗生絲質量的發展方向,不僅可減少人為判別誤差,而且可提高中國在國際生絲貿易中的技術標準地位。
集標委會、協會、校企等多方力量,歷時5年研制終獲高票通過
為了更科學地檢測生絲質量,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中國、日本、歐洲的一些生絲檢測機構和絲綢科研院所開始進行生絲電子檢測的研究。我國在各級政府部門大力支持和中國絲綢協會的主導下,成立了由全國絲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牽頭,由浙江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絲檢中心、浙江凱喜雅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絲綢科技有限公司、蘇州大學等單位研究人員參加的中國生絲電子檢測標準研究小組。項目組結合生絲電子檢測的特點和前期的研究經驗,在生絲電子檢測設備和試驗方法等方面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確定了生絲電子檢測技術路線并得到國外絲綢界認可。
項目組在適合生絲檢測的傳感器選用、疵點、條干CV%指標設置,張力裝置的選用、檢測機架、試驗參數、抽樣數量等方面作了大量研究改進工作,并取得階段性的成果,開發出集光電和電容傳感技術為一體的,既能測試生絲纖度變異又能測試生絲各類疵點的多錠第二代生絲電子檢測儀。該儀器可同時檢測生絲疵點(大、中、小)、粗、細節,雪糙,CV1cm%、CV5m%、CV50m%等。
2009年9月,在進行了大量試驗,對標準草案進行修改的基礎上,全國絲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周穎在ISO/TC38年會上,向ISO提出研制《生絲電子檢測試驗方法和分級規范》的提案,得到大會的認可。
項目組在5年的標準研制工作中,經歷了ISO導則所規定的7個研制階段,組織或參加了本項目的ISO國際標準會議5次,開展了近千批次的傳統黑板與電子檢測比對、電子檢測國際間試驗精密度比對試驗、經電子檢測與傳統檢測的生絲織綢比對及對巴西、日本、印度等國生產的生絲采用電子檢測檢測比對。
項目經過的4輪在ISO/TC38/SC23成員國范圍內的投票均獲高票通過,并于2014年5月1日由ISO正式發布。一位參加標準制定的專業人士告訴記者,作為方法標準的新標準已經出臺,接下來,會根據行業的相關積累數據制定相應的產品標準,使其更加完善。
新標準提升我國絲綢業國際話語權,相關行業標準同步完善
我國生絲電子檢測技術的研究歷經30多年。對于這一漫長的過程,楊永元感慨到,從可行性分析到抽樣理論的形成,從技術路線的確立到儀器設備的誕生,凝聚了眾多絲綢專家、學者和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汗水。這對于提高世界各國生絲質量水平,促進各國絲綢經貿往來,提升中國絲綢世界影響力具有*其重要的意義。
江蘇蘇絲股份是標準委員會的成員,公司人員表示,新的國際標準的制定規范了生絲檢測方法,由于有了統一的標準,市場秩序得到了規范,這樣就可以有力地保障絲綢企業的利益。
在國際標準出臺的同時,全國絲綢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14年在推進整個行業其他標準化建設方面也做了很多卓有成效的工作。截至目前,絲綢標委會歸口管理標準74項,其中國家標準23項,行業標準達到51項,基本形成國標與行標相結合,基礎通用、方法標準與產品標準相配套,標齡結構基本合理、覆蓋范圍基本齊全的絲綢行業標準化體系。
楊永元強調,絲綢行業標準是行業技術的制高點,標準不只表現在技術層面,還滲透到絲綢企業、行業和國家利益等方方面面。因此,行業標準的制定和實施對促進技術創新、規范消費和貿易公平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相關鏈接 生絲電子檢測的歷史沿革
▲在1979年的國際絲協(ISA)會議上,瑞士人Mr.Bernhard Trudel次公開發表了采用電子檢測技術檢測生絲質量的論文,標志著國際絲綢業研究生絲電子檢測技術漫長道路的開始。
▲1985年,原國際絲綢協會成立Silk Standards Committee生絲標準委員會(SSC)(主要是以法國、瑞士為主),組織有關專家著手進行生絲電子檢測的研究工作。
▲1995年,SSC在BRIGHT會議上提出《生絲便覽1995》,該便覽對檢驗、等級分類、質量界線和分級、指導、方法、標準、儀器使用等都作了非常嚴格的規定。該便覽也是到目前為止國際絲綢業比較能成型的生絲電子檢測方法標準。但由于該標準采用條干均勻度儀進行檢測,存在檢驗效率、檢測結果沒有針對生絲的特點等問題,遭到中國、日本等生絲主產國反對,該便覽沒有在國際范圍內實施。
▲20世紀80年代中期,中國各有關單位(檢測機構、科研院所、絲綢大專院校)開始著手生絲電子檢測技術的研究。并在2004年、2006年、2008年與生絲生產國和消費國專業人員在技術層面進行充分溝通和交流,廣泛征求國內外絲綢界人士的意見和建議,為技術路線的確立和標準草案的制定奠定了基礎。。
▲2010年,《生絲 疵點 條干電子檢測試驗方法》的新工作項目提案通過了ISO/TC38/ SC23(國際標準化組織/紡織品技術委員會/)纖維和紗線分會為期3個月的投票并順利立項;經歷了ISO導則規定的預階段、提案階段、準備階段、委員會階段、詢問階段、批準階段和出版階段。
▲2014年5月1日,標準編號ISO:2014《絲類 生絲 疵點、條干 電子檢測試驗方法》由ISO正式發布。
聲明:圖片來源于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小編或來電400-101-7153刪除。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下一篇《中國家紡營銷論壇召開》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