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百檢網 時間:2022-02-17 來源:互聯網
原標題:福綿區新橋鎮大樓村元地屯:曾經的“毛巾村”玉林毛織業發源地
在采訪玉林市麻紡織廠的過程中,我們了解到,玉林織布歷史悠久。早在唐代,鬱林出產的葛布就被列為貢品。156 0190 2607年至1932年間,當時的鬱林縣相繼開辦藝徒學校、東廂職業學校等學校,訓練織染技術,使本地織布業蓬勃發展。
民國時期,今福綿區新橋鎮大樓村元地屯就以織毛布遠近聞名。自1933年一村民從越南帶回毛巾織造技術后,這里就家家戶戶織造毛巾,村民還自創毛巾品牌,產品供不應求。因此,元地屯獲得“毛巾村”的美譽,成為玉林毛織業的主要發源地。
新中國成立后,元地屯成立毛巾合作小組,之后發展成為“地方國營玉林縣新橋公社新元毛巾廠”。1957年,其產品在廣西舉辦的棉針織品評比展覽會上廣受好評。
當年毛巾合作小組設在宗祠旁的書房內
據介紹,當年元地屯的毛巾合作小組就設在姚氏宗祠旁邊的大書房內。因此,走訪元地屯,我們選擇先走訪姚氏宗祠。
姚氏宗祠的東門保存得比較完整,青磚砌成的小型拱門形美而體堅,上面寫著“福履門”3個大字。
穿過拱門,里面豁然開朗,一條青磚鋪就的小道直通宗祠。宗祠現為兩進大屋,硬山頂設計,青磚墻面,內懸掛著“進士”“大學第”“鄉進士”等多塊木牌匾。宗祠前,是開闊的水泥地坪,上面還留有一石門檻和一些紅砂石臺階。
“在我們小時候,宗祠里就曾作為紡織場所。”現年84歲的村民姚光尊回憶,當時宗祠里擺滿了紡織機,整天回響著“唆唆唆”的紡織聲。姚光尊帶我們走進宗祠旁邊的一座老宅里,找出收藏在里面的幾架紡織機構件,“這些紡織機都是以前的毛巾合作小組留下來的。”這些紡織機構件基本都由木頭組成,上面結滿蛛網,蒙著厚厚的灰塵,但都還結實,拿起來能感到沉甸甸的。“以前保存有很多這種紡織機構件,可惜后來丟失了不少。”姚光尊說。
從姚氏宗祠的西門走出來,繞過幾座老宅,可以看到一些至今仍保存完好的圍墻。這些圍墻高約4米,用灰沙筑成,上面還有炮眼。可惜保存下來的圍墻不多,斷斷續續的。
“這里原來是大書房,后來有學校搬來辦學。”姚光尊指著其中一座瓦房子的墻腳說,這些是原來大書房的墻腳,瓦房子就是后來的村民在原來的墻腳上建起來的。再往前,還有一排外面噴涂著白石灰的圍墻。“1956年,元地屯成立的毛巾合作小組就設在這里。”姚光尊說。現在,這里已是荒草、雜樹叢生。其中,有兩株樹齡分別為300年和350年的古榕,仿佛在訴說著這里滄桑的歷史。
村民從越南帶回紡織技藝
元地屯興起紡織業并發展成為遠近聞名的“毛巾村”,緣于一名多年在越南打拼的村民姚美南。據了解,姚美南曾在越南的華興織造廠工作,1933年回到老家,發現當時的鬱林還沒有毛巾織造產業,便決定把老家之前用來紡織土布的高機進行改造,生產毛巾。
后來,由于姚美南生產的毛巾與當時的**產品“黑人毛巾”質量不相上下,且價格便宜,所以深受歡迎。
姚光尊介紹,姚美南織造毛巾時,漂染、牽梳和織造等工序都由他自己操作完成。當時每臺機器日產毛巾一打多,每打毛巾售價4.6元、獲利達1.6元。相比織布,成本低、利潤高,且銷路不錯。于是,村民們紛紛效仿姚美南,把原來織布的高機改造成織毛巾的機器。“那時,村民一般只懂得織造毛布、麻帆布等土布,質量較差,上不了檔次,掙不到錢,所以,看到姚美南通過織毛巾掙到不少錢,便紛紛仿效。”姚光尊介紹,1936年,就有姚祖萼、姚敬言等10余戶村民相繼成功改造高機開始生產毛巾。自此,元地屯開始了家家戶戶織造毛巾的歷史。
村民自創毛巾品牌,產品質量提高
隨著毛巾產量不斷增多,為了打開銷路,元地屯村民開始在毛巾的花色上下功夫,增織了浴巾、起花的十字巾、彩格巾、彩條巾、單面毛巾等,包括青、紅、白、紫等各種顏色。后來,不少村民還自創毛巾品牌,如“利民”“永成”“先施”等,名噪一時。“隨著紡織經驗的不斷提高,元地屯的毛巾質量和數量也跟著提高。”姚光尊說,到了后來,每臺機器的產量由原來日產一打多毛巾增加到兩打多毛巾。一些村民還招收學徒工,雇傭工人,加班開夜工。
抗日戰爭期間,由于外貨輸入銳減,鬱林的紡織業獲得*大的發展,元地屯的毛巾織造業也越發興旺起來,貨源供不應求,產品遠銷川、滇、黔等省。“那時,元地屯家家戶戶都織毛巾,青壯年男子擔任漂、染、洗、牽梳和買賣工作,女子則坐在機器前織造。”現年50多歲的村民姚德漢還記得他家以前有4臺紡織機,除了母親紡織外,還請工人幫忙。“以前我們村的女子從小就學習織毛巾的技藝,出嫁時一般都有紡織機作為陪嫁品,婚后發揮自己的特長織造毛巾,其他地方的一些貧困家庭還因娶到我們村的女子而走上致富的道路。所以在當時,附近鄉民都以娶到我們村的女子為豪。”
姚德漢說,以前,因為織造毛巾,元地屯成為遠近聞名的富裕村,經常有人挑豬肉、牛肉、魚和豆腐等擺賣,村里熱鬧得像圩市一般。
成立毛巾廠,產品獲業內好評
新中國成立后,元地屯成立了毛巾合作小組,直屬當時的鬱林縣手工業聯社所轄勞動協會。1957年春,毛巾合作小組改名為“地方國營玉林縣新橋公社新元毛巾廠”,共有47名職工,除了本村織戶外,還有來自霞山、田橫、嶺背等外村的織造能手。
姚德漢介紹,當時毛巾廠很注重學習。1956年8月,就讓職工姚光述到武漢市第二毛巾社參觀學習一個多月;同年10月,會計姚祖貴又到南寧手工業干校學習業務。姚光述和姚祖貴學習回來后,不斷把毛巾廠的工具和品種加以改良。原來的手搖單筒打紗改為半人工機械多筒打紗,原來的木機織造部分改用鐵木機織造等;品種方面,由原來僅生產洗面巾和洗身巾擴展到生產枕頭巾、兒童毛巾被等;漂染方面,仿照武漢、廣州工業區的先進技術,精心設計煮、印、漂、染等工序,使毛巾品種花色增至10多種。
1957年,在廣西舉辦的棉針織品評比展覽會上,新元毛巾廠參展的毛巾以質量柔軟、具有民族特色等優點獲得了表揚。1958年,新元毛巾廠職工增至160人,機器增至60多臺,除繼續織造毛巾外,還增織棉布。然而,1962年,因多種原因,新元毛巾廠被解散。但元地屯的村民仍繼續織造毛巾,一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