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如影隨風 時間:2022-10-26 來源:互聯網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概況
大腸埃希氏菌,是人類和溫血動物腸道內的正常棲居菌。1971年美國爆發因進口奶酪被污染大腸埃希氏菌導致的腸胃炎,從而被確定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大多數大腸埃希氏菌對人體無害,但也有部分能使人類致病,引起腹瀉,因此將這些大腸埃希氏菌命名為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目前世界公認的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有5種,分別是腸道致病性大腸埃希氏菌(EPEC)、腸道侵襲性大腸埃希氏菌(EIEC)、產腸毒素大腸埃希氏菌(ETEC)、產志賀毒素大腸埃希氏菌(STEC)、腸集聚性大腸埃希氏菌(EAEC)。歐美國家致瀉大腸埃希氏菌中引起食物中毒*多的血清型是STEC;我國2012年~2015年門診腹瀉患者中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流行特征分析表明,我國的流行菌型以EAEC、EPEC和ETEC為主。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常見的污染食品為肉及肉制品(尤其是牛肉)、奶及奶制品、蛋及蛋制品、蔬菜、水果和飲料等。工廠、學校的集體食堂是其爆發的常見地點,部分衛生狀況較差的農村地區通常是散發病例感染的常見地點。夏季人們喜好生食蔬菜水果和葷素涼菜,這些都是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污染的高風險食品,且氣溫更接近于大腸埃希氏菌的*適生長溫度37℃,因此該季節是感染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的高峰期。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的檢驗標準及限量要求
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的檢驗原理為,通過非選擇性的營養肉湯進行預增菌,使受損的微生物細胞恢復到正常而穩定的生理狀態并進行一定程度的增殖;轉接到腸道菌增菌肉湯中,大腸埃希氏菌持續增殖且革蘭氏陽性菌和多數非腸道菌群被抑制生長;用選擇性培養基進行分離純化,得到肉眼可見的疑似大腸埃希氏菌的菌落;采用生化試驗對疑似大腸埃希氏菌進行鑒定;鑒定為大腸埃希氏菌后,進行毒力特征基因PCR確認試驗和血清學試驗,根據試驗結果報告是否檢出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及血清型別。我國現行檢驗標準為GB 4789.6-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致瀉大腸埃希氏菌檢驗》。
我國現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29921-2013僅對致瀉大腸埃希氏菌中的O157:H7作了規定,針對即食類預包裝食品中牛肉中的熟肉和即食生肉制品及生食果蔬制品,限量規定為n=5,c=0,m=0(/25g),檢驗方法為GB 4789.36-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微生物學檢驗大腸埃希氏菌O157:H7/NM檢驗》。鑒于致瀉大腸埃希氏菌的健康風險已經不再限于大腸埃希氏菌O157:H7,新修訂的征求意見稿將“大腸埃希氏菌O157:H7”修改為“致瀉大腸埃希氏菌”,同時將方法改為GB 4789.6-2016。《鮮、凍四分體牛肉》(GB/T 9960—2008)、《鮮凍胴體羊肉》(GB/T 9961—2008)、《鮮凍分割牛肉》(GB/T 17238—2008)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即食鮮切蔬果生產衛生規范》(征求意見稿)等標準中也規定了需對致瀉大腸埃希氏菌進行檢驗。
國際上,1999年,國際食品衛生法典委員會對牛肉中的大腸埃希氏菌O157組合進行微生物風險管理達成共識。2011年,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衛生組織食品微生物風險評估聯合專家組為如何控制生牛肉及牛肉制品中的STEC提供了科學建議。2012年,美國農業部宣布在初加工的牛肉制品中強制執行STEC中的6個血清型(O26、O45、O103、O121、O111和O145)不得檢出,隨后歐盟也加強了對STEC的監測和評估工作。
1、檢測行業全覆蓋,滿足不同的檢測;
2、實驗室全覆蓋,就近分配本地化檢測;
3、工程師一對一服務,讓檢測更精準;
4、免費初檢,初檢不收取檢測費用;
5、自助下單 快遞免費上門取樣;
6、周期短,費用低,服務周到;
7、擁有CMA、CNAS、CAL等權威資質;
8、檢測報告權威有效、中國通用;
①本網注名來源于“互聯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原作者或者來源機構所有,如果有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個月內與本網聯系,聯系郵箱service@baijiantest.com,否則視為默認百檢網有權進行轉載。
②本網注名來源于“百檢網”的所有作品,版權歸百檢網所有,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想要轉載本網作品,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已獲本網授權的作品,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百檢網"。違者本網將追究相關法律責任。
③本網所載作品僅代表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百檢立場,用戶需作出獨立判斷,如有異議或投訴,請聯系service@baijiantest.com